骑游郑州管城区南大街唐子巷22号王家大院

标签:
唐子巷22号院王家大院郑州老街道木雕花板风土人情 |
分类: 城市风景 |
骑 游
郑州管城区 南大街东大街交口南 路东
唐子巷22号 王家大院
1
前面左侧红砖房是唐子巷22号
2014年7月21日清晨,我骑车来到南大街,在著名的郑州老街道“唐子巷”,首先参观考察了巷子西头路北的18号“团结大院”古门楼和13号院古门楼及石鼓“门当”,以及位于巷子中段路南的45号院清代门楼。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网址,看我已发博文《人文摄影——风土人情:郑州管城区南大街唐子巷(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233590102uy44.html。
以前,唐子巷里曾经居住着6家大户,都是高门楼的四合院,院深房多,家大业大,人丁兴旺。
2
在唐子巷西口路南,原来“王家大院”的位置,现在还剩下最后的两座古屋,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其中西边的一座,在西口内路南小路东侧的唐子巷22号院(见图1),另一座在南大街40号院。
在拥挤的唐子巷22号院里,红砖砌的二层楼房前面,一株老态龙钟的古槐树被禁锢在坚硬的水泥地里,憋屈得透不过气来,年复一年地歪斜着身躯动弹不得,浑身上下憋出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囊肿(见图2、图3)。
3
在小院深处,一栋具有中原特色的二层楼房,坐南向北,由于它被前面两栋红砖楼房左挡右遮,所以只能露出半张青砖灰瓦的脸庞。它是原来“王家大院”里的民居建筑,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保存状况堪忧,然而瑕不掩瑜,气度不凡。中原传统民居的经典造型特色鲜明,楼房上圆拱形的窗户旁,装点着数个或单或双的风水洞,相映成趣,上小下大的门窗方圆结合,稳重得体,平和中庸,古韵恒久,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让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见图4—图7)。
4
5
6
我的小黑马停放在唐子巷22号院内的古民居前
8
屋脊中央有一砖竖立,上面刻写“吉星高照”四字,
9
历经自然的侵蚀和社会的变迁,郑州老城区的文物古迹已成凤毛麟角,在这条古巷里已经找不到一座囫囵(河南方言,意为“完整无缺”)的古民居建筑了。近年来,即使幸存下来的古民居,为什么迅速消失?因为:
其一,古建属于个人财产,长期在风雨中飘摇,因年久失修自然损坏,或被业主推倒重建,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监管不力,拿不出有效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及时进行抢救,工作被动。即使在出现问题时也只是一味地敷衍塞责了事,装出一付“爱莫能助”的无奈和无辜,“未纳入文保单位”一时成了他们流行的口头禅和“盾牌”。
其二,近年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和商业开发中,市区两级文物管理部门无视国家文物保护法,罔顾民意,或假借“异地重建”的名义,主动配合,相继拆除了一批古民居及优秀的近现代建筑等文化遗存。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对孙庄村“清代翰林故居”进行有预谋的突击强拆。据多家报纸报道,2013年5月7日零时30分左右,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一群陌生人闯进了屋内,先将看守老人用床单蒙头用电线捆绑手脚,并抢走手机,然后采用物理(钩机)的和化学(放火)的手段,不足半小时就强行拆除一座、焚毁一座。事后,郑州市西流湖办事处外宣办魏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拆迁前,已经找郑州市文物局专家进行鉴定,该宅院非文物保护单位,属个人财产。”“拆迁工作都是依法进行的,肯定不是拆迁指挥部干的,对孙宝珠的遭遇,我们也正在积极配合中原区须水镇派出所进行调查。”
这起曾经轰动一时的破坏文物古迹的非法事件,性质极为恶劣,作案手段又如此下作,在全国屈指可数。说话听音,锣鼓听声,谁是幕后指使?大家心知肚明——“此地无银也”。
10
中原民居经典造型 方圆结合 稳重得体
色调平和古韵恒久气度不凡
据当地老人说,“王家大院”存在于唐子巷至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然而,自古至今的这组古民居建筑遗存,虽然近在咫尺,却从未引起过郑州市及管城区文物局的兴趣和关注。
2014年7月18日,管城区文物局在一篇关于《管城区认真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改工作》的报道中称,管城区文物局是在“此次排查中发现的王家大院”。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两座半死不活的古建筑居然隐藏得如此之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经过了无数次的“摸底”和“排查”,都不为管城区文物局所知,除非古建年久成精,身怀绝技能隐身。
大口码牙地说出“此次排查中发现的王家大院”的话,其原意兴许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以表功劳或苦劳,指望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会给予表扬和嘉奖,却弄巧成拙,这一虚张声势的“发现”,恰恰反映出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有多么粗糙,作风是何等的浮夸!
11
百年民居古风犹存
近年来,关于类似“认真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改工作”的自我表扬的报道年年在发,“隔窗吹喇叭,鸣声在外”,挣得面子光鲜,却鲜有实际成效。承诺太多却没有兑现,难道就不怕产生“狼来了”的效应吗?
既然,管城区文物局在报道中承诺,要“查漏补缺,认真整改。对纳入动迁区域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核查、登记,检查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进行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及文物保护规划等开展情况。对未进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的名人故居旧居、百年以上古建筑和具有重要特点的近现代建筑进行价值评估认定并登记在册,明确责任,分工到人。”
那么,就要办实事求实效,不做面子工程。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严格遵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做好本职工作。切记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违法必究,后果很严重。2014年8月1日,“国家文物局”网“新闻资讯”栏目发表一篇要闻,题目是《依法追究地方政府法人违法责任——陕西洛南县城隍庙被拆除案查处纪实》,“7月16日,陕西省商洛市监察局作出对洛南县城隍庙被拆一事有关责任人处分的决定。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县长、副县长和相关部门领导分别给予行政警告、行政记过处分”。查看案例详情请点击以下网址:
http://www.sach.gov.cn/art/2014/8/1/art_722_93543.html?bsh_bid=465110293
12
13
推着单车走出唐子巷22号院,我继续向南走,去参观另一处“王家大院”古民居。我看到在前方的一个墙角里,有一个大垃圾堆,奇臭扑鼻而来,熏得我头晕脑胀,连退数步不敢前进,一位老人正在那里检瓶子(见图14)。
据管城区文物局报道,“7月3日,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检查督导组组长陈国清、副组长王杰一行7人到郑州老城区的唐子巷、主事胡同、书院街一带进行现场考察,管城区副区长安惠萍陪同,区相关部门参加。”
离领导考察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这里的垃圾堆臭气熏天,并无改观。我觉得,在唐子巷里打扫整治卫生,远比保护管理文物古迹要容易得多,元芳,你怎么看?
14
此时,我顾不得多想,只能赶紧屏住呼吸加快脚步向前冲,左转一溜烟地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夹道,逃出生天(见图15上),然后拐向另一条小路,仅不足百米,却浑然不知已经走出了唐子巷,进入了南大街的地盘,南大街40号院就在这条小路上(图15下)。
南大街40号 王家大院
15
16
17
南大街40号院门牌
我在后来建的红砖楼房前停下脚步,首先撞入我的眼帘的是漆色褪尽的古门框,门框一角钉有一块红色门牌“南大街435号”,旁边的粉笔字是“南大街40—16”,在门牌下方还写有“向阳街”的字样,是南大街的曾用名,这些都是历史赋予的印记(见图16、图17)。门楣上装饰着一对(两个)莲蓬造型的“户对”,十分别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见图18)。
18
据说,位于唐子巷路南的“王家大院”原来的地盘不小,西边一直到南大街,多年前,南大街路边盖“丁香苑商铺”大楼时“王家大院”临街的老门楼和围墙才被拆除。
明朝时,南大街叫咸宁街,意取社会平安,百姓生活安宁。清朝时,南大街叫南咸宁街,民间习惯叫南街或南大街。由于这道街上原来古槐树多,春天里槐花盛开,十里飘香,夏天里枝繁叶茂,绿荫遮阳,当地居民也叫它槐树街。如今,在南门外的南关街口仅剩一株古槐,老当益壮,蔚为大观(见图19、图20)。
民国时,南大街改名为中山南街。文革期间,南大街曾改名叫向阳街。1983年起,恢复“南大街”原名至今。
19
20

南门外的南关街口一株百年古槐获郑州市古树名木身份证
1928年,普利公药栈在南大街首家开业,带动了郑州药材业的兴起,数年后南大街就发展成为“药材一条街”,包括周边的唐子巷、东大街以及主事胡同、博爱街、盐店后街、南学街等地方,药材栈、药材行、药材店多达200多家,从业人数有1300多人。年进货量达600万斤,销量为450万斤。郑州药材骡马大会每年举行两次,吸引了全国的药材商人前来参加交易。郑州成为全国有名的药材集散地,影响力遍及全国,到1937年达到鼎盛期。据说,王家大院的主人也是做药材生意的。
21
穿过楼下的过道来到院子中间,我看到管城区文物局在不久以前宣称的,他们2014年才“发现的王家大院”古民居。这座古建筑的外观十分破烂,墙面开裂,房顶上屋脊脊兽已经损毁,前檐的瓦当滴水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两行机制瓦片铺设的长长的补丁,如同给房檐镶了一条不伦不类的红边(见图21—图23)。
22
23
24
王家大院里的这座二层楼古民居,坐东向西,正对着原来位于南大街的西门楼。门窗作为建筑的灵魂之所在,是建筑的眼睛,也是我考察特别关注的重点。下大上小,下方上圆的窗户造型设计给人一种稳重踏实又不乏变化的感受,其中楼上的一扇圆拱形小窗户关着的两扇窗板之间露着缝隙,窗外侧古色古香的格子窗櫺保存完好(见图24)。
位居中央的屋门的门楣上有两对(四个)“户对”,呈多棱的圆柱形,也保存得十分完整完美,实属不易。“户对”同“门当”配套,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分。“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木雕或砖雕,一般为圆柱形或六角圆柱形,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
“户对”采用圆柱形,是代表古人生殖崇拜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家有喜庆或逢年过节时可用来悬挂灯笼。
“户对”因位于门户之上,且取成双成对之意而得名,有两个一对,也有四个两对,一般平民百姓都为两个户对,高官或大户人家则有四个户对(见图25)。
25
26
屋内对开的木门古风依旧保存完好
得到住户的同意后,我走进屋内开始细心地考察古民居内部的建筑装饰细节。屋内两侧采用木墙板相隔成南、北两个小间,木雕墙板上半部为常见的正字形窗櫺,工艺设计简洁明快,门楣上方的木雕花板以文字为主,图案为辅(见图26、图27)。
27
南侧,整扇木墙板保存完好,门楣上方的木板上雕刻着“福寿禄禧”四个浮雕文字,线条流畅,风格拙朴(见图28)。
“福禄寿禧”的“禧”其实并无实际意义,一般为福星,禄星,寿星,即“福禄寿”三星。古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信仰,此三星属于道教神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信仰,成为古代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至今民间仍然保持有供奉福禄寿三星神像的习俗。
北侧,木墙板可能有破损,被大部用白卡纸遮挡起来了,只露出中间的木门,门楣上方的木板上雕刻着“花开富贵”四个浮雕文字,其中富字:一半是福,一半是灾,蕴含了中国伟大的哲学思想。在文字下方雕饰以一条花边,无奈被春联遮挡辨认不全,因“富贵独牡丹也”,据此判定可能为牡丹花卉图案。文字上部被卡纸覆盖,我推测,文字上方肯定也有花边以求对称,因蝙蝠的“蝠”和“富”谐音,据此判定十有八九是蝙蝠图案(见图29)。
28
屋内整扇木墙板保存完好 门楣上方的木雕花板上雕刻着“福寿祿禧”阳文
29
屋内整扇木墙板保存完好 门楣上方的木雕花板上雕刻着“花开富贵”阳文
30
31
32
33
据说,从前唐子巷只有东头有一口苦水井,水苦不能喝,街上的人都为吃水发愁。王家同沙家商量后决定再挖一口甜水井,经过仔细勘察,最终挖出了一口甜水井,井水清凉甘甜,口感甚佳。从此以后,不仅巷子里的人家都吃上了甜井水,连附近好多条街上的居民也都来这里打水。甚至,有人以卖此井水为生,给大户人家,及商铺送水,生意极好。
井址在唐子巷的西头,就在原来“王家大院”的东门外,一位当地的老住户指着小路正前方的三层楼房说,楼底下就是传说中的那口甜水井的位置(见图34)。
时过境迁,俱往矣,据信,唐子巷已纳入旧城改造规划,“长江城中城”开发将指日可待。
34
今日“王家大院”
谢谢欣赏!更多精彩内容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