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

(2013-12-08 13:22:00)
标签:

古民居

清代民居

花庄村

村民张建伟的回忆

郑州新郑薛店镇

分类: 风土人情
游  访
郑州 新郑 薛店镇 花庄村
大拆迁工地上的古民居(四)
东西大街南侧
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
饱经岁月风霜与世态炎凉的清代民居

村民张建伟撰文
抒发眷恋老屋祖屋的悠悠情思
回顾花庄村和家族的发展史
呼唤保护古民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 全景图  请点击上图看大图  现存的正房及西厢房

    郑州古民居保护志愿者继续在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考察现存古民居的状况,现在来到位于东西大街南侧的一处老房子跟前。这里是村民张建伟家的院子,原来的门楼坐南朝北,面向大街,连同前院的照壁、厅房和厢房等建筑均已消失殆尽。现在仅存后院的古建正房二层楼和西厢房各一栋,与其相连的东侧房及东厢房早已坍塌(见图1)。

2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郑州古民居保护志愿者实地考察古民居保存现状

3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老屋正房的正立面  中间的门和窗

4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张建伟向我们出示家中仅存的一根椽条  上书“民国二十四年张青峯重修”

    村民张建伟写的回忆文章,回顾了花庄村和家族的发展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于祖屋老屋的深厚感情,和保护古民居建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及无奈,情真意切,难能可贵,值得一读。全文如下:

我的老屋

    立冬将至,午后的一抹斜阳无力地照耀在老屋的房顶上,青砖黛瓦的老屋在夕阳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古朴与庄重。老屋已多年无人居住了,岁月的积淀已在屋顶的瓦片上布满了黑褐色的印记,墙面已斑驳破旧,雕花的窗棂被蜘蛛张网埋没,院内因长年无人打理,已经杂草丛生,瓦砾遍地,在这寒风萧瑟的季节,更显得是满目疮痍,院内只有那归巢的麻雀叫声和不时飘落的榆树叶,给寂静的宅院带来几分微弱的生机。
    看到如此情景,我内心不觉感到阵阵酸楚,老宅老屋曾经的辉煌,以及儿时和小伙伴们在庭院内外嬉戏打闹玩耍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但这一切以后只能留存在记忆深处了,因为随着城镇化改造进程的推进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加快,这些老宅老屋也将在新时代建设浪潮中被永远埋没,只留下残砖断瓦,抛与路边。若干年后,也许我会象淘宝一样,领着我的子孙,去搜寻那砖头和瓦片,在脑海里搜寻曾经的记忆,给子孙们讲解老屋曾经的故事。
    提起老屋老宅,我想从老辈们给我们讲的故事开始,相传在明末清初,因匪患骚扰,民不聊生。当时村内四大姓:任、花、张、高,四家主事合议出资出力建筑村寨,经历三年有余,建筑高约十米,周长两千余米的夯士围墙,引北部陈河之水灌入围墙四周,水绕过村寨后,又可灌溉农田。从此以后,有坚不可摧的村寨,又有丰沛的水力资源,村寨的先辈们开始了富足而安定的生活,于是取寨名为“保和寨”。至建寨后,百业兴旺,又因紧临通往郑县的大道边上,可结集建市,从此商户云集,保和寨和当时的信府、梅府、洪府、岩岭府等八大府齐名,盛极一时,在当时的新郑有“县北第一府”之美名。
    随着村寨的富足,当时的先人又在寨北边建起花庙一座,有殿堂、厅堂、房舍三十多间。但破四旧和文革时期基本被摧毁,听父辈讲,庙院内外的十几棵老柏树需二三人才能合抱,可以想象树的年龄有多么久远,可惜的是在文革时期被伐没了。现在的庙院是九几年村民香客捐资重建的,每天依然香客不断,信徒众多。
    寨内四大家族中,唯有任姓家族在建寨后的三百年间,由建寨之初的一百三十六口之众,到一九六零年任老太婆的去世,任姓家族至此消亡。究其原因,听老辈人传讲,在建寨之初,任姓主事为保其良田不被建寨挖毁,与其他三大家族商议缩小了东北角寨墙面积绕过了任姓田地,将东北角黄土岗平没,但在修寨过程中,在黄土岗中却挖到了类似人型的礌僵石。由于任与人同音,喻意挖断任脉,从此任姓家族败落,人丁不旺,逐渐消亡。我小时候也亲眼见过村东任家坟地的规模,有一百个坟头之多。在一九八三年平整土地时,因任姓家族无人,经村民商定,已被平没,任姓家族也逐渐被人遗忘。任姓家族的消亡原因,老辈们的传讲只是传说而已,无法证实。任姓的败落自然有其他原因,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其余三姓至建寨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建寨之时的三百多口,发展到如今一千三百口之多。
    三姓中的张姓家族传至道光年间,人丁兴旺,田产房产商户众多,更是富甲一方,远近闻名了。先辈张玉全自幼习武,能双手托举一方二百余斤石头,单腿之上,青石压于腿上练功习武,后高中举人。此方先辈张玉全练功用的青石一直留存至今,仍然立于我的宅院门口(见图6)。
    先辈张玉全因武艺超群,高中举人后。家族为彰显其功业,重修宅院、门庭,以光宗耀祖,于是请风水先生,选一方福地。重建宅院。
    宅院坐南面北,取北望高山岗,腰缠陈河,南靠兴隆岗,端坐龙脊背之意,建庭院房舍三十余间,门楼上下两层。门楼二层高挂一黑底金字匾额,上书“源茂勇”三字,取源源不断,繁茂昌盛,勇于开拓之意。门楼两侧石柱上有当年县太爷按国家规制表彰举人而赠与的兽形雕刻,祥云麒麟尊两边各一尊。门楼两侧各建临街商铺两间,为当时祖业的对外门面,依次有酒肆行,典当行,织染行,粮油行,四大行当,为当时县北有名气的四大行。
    门楼两侧各置瑞狮一尊,地面用条型青石铺设,门楼上装饰有木制镂空雕花,做工考究,纹理清晰,站在大门前望去倍感庄重,威严,气派,漂亮。跨进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用整块青石镂空雕刻的祥云麒麟尊迎面墙,据传此方青石有两千多斤,为当时县太爷馈赠举人之用。但比较可惜的是,受破四旧的影响,已被损毁。
    越过迎面墙进入前庭大院。正面为两层楼房,一层为当家议事会客之用,二层为存放银两钱票,田产地契,公文帐表之用,要上此楼需用当家掌柜、管家主事两把钥匙才可以打开。
    前庭院东厢房三间为四大行当办公用房,西厢房三间为管家主事处理日常事务用房。顺东厢房过庭可进入东园,相传为先辈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有房舍九间。从西厢房过庭,可进入西院,为当时门丁、伙计、长工、管家、宾客等用房。东西门庭中间有一条三米宽夹道,可直通后院,后院一字排开八间二层样式的楼房,其楼房为四大行仓储之用。
    至道光年间整修庭院到民国初期,祖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民国二十四年我曾祖父曾将前庭大院重修一次,但前庭主楼已于一九九八年夏因雨水太大,被毁于一旦。现家中仅存其重修时的椽条,上书“民国二十四年张青锋重修”(见图4),可以看出,当时家境是何等的殷实和富足。但是在接下来的民国二十六年,即一九三七年,日寇大举进犯中华,由于战乱和时局动荡,祖业逐渐萧条,后来因一场大火又将东西两院和后院仓库焚烧殆尽。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只有国强才能民富,国泰才能民安的道理。
    一九九三年河南电视台拍摄十八集电视连续剧《颍河故事》时,河南电视台著名导演都晓和知名演员于根艺等在前庭大院、临街门楼和厢房选景,在此连续拍摄六集之多。临街门楼和厢房在二000年的一次村内道路改造中被扒掉,甚为可惜。
    家族中最值得骄傲的两位先辈就是我二爷和三爷。他俩生于民国二十几年,由于当时家业还未遭到影响,二爷张春阳,三爷张回央从小都接受教育,后来受新思想的影响,在未告知家人的情况下,只身前去延安,投身革命。家人曾误认为俩人被绑匪劫走,直到一九四五年后两人先后回到老家,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以当时仅有的酒肆行和粮油行两个门面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发展革命党人。
    后因组织调动,二爷张春阳被调动往山东曹县任县长,遂将将老家的革命工作转交给战友吴大炮。第二年,他又被组织调往湖北武汉任武汉市长。解放后,他被安排到河南省交通厅工作,任交通厅副厅长多年,为党和国家奋斗了一生,一九九六年病逝于省交通厅家属院。
    三爷曾在郑县县委工作,后来被调往开封,曾任开封地委秘书长一职,后来因病和劳疾去世。三爷后来被组织追认为烈士,为照顾烈士家属,国家曾按月给三奶发放抚慰金,直到三奶病故。自三爷在老家开展革命以来,三奶就一直守在老屋。
    家族的富足给先辈们以基础,时事的纷乱给先辈们以立志改变陈旧社会现状的动力。二爷和三爷本可以富足地当上少爷管家理事,但他们在时代更替的浪潮中,毅然选择和旧社会家族私利决裂,投向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解放后,家里的田产地契,财产被如数充公,成分定为地主。对于二爷,三爷来说,是种两难选择,有多少人牺牲自身的情感和私利,背叛家人,去改变旧时代。对于他们家人。他们内心的愧疚,也许是他们一生的痛,但这种痛,又有谁能理解?谁能释怀?
    历代先辈们的努力进取建造了老家老屋,老家老屋的厚重与殷实养育了一代代先辈名人,使他们为家族的荣光和民族大义去努力奋斗。在现今社会中,老家的宅院却不能被定为文物予以保护,还要面临拆除,我们作为后人,真是非常心痛。只有将它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发掘出来,发扬光大,去激励后人。
社会变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城镇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以及新型社区建设浪潮工作的大力发展。老宅老屋的砖砖瓦瓦终将被时代快速发展的洪流淹没。但对于承上启下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对于文化传承的断层我们该以何种方式去弥补呢?难道只能在拆迁过程中捡取几块青砖,几片残瓦,在若干年后,给我们的子孙去模糊地描述以前老屋的景象,以及曾经在老屋里生活过的先辈们曾经的故事吗?
 

5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仅存的老屋的砖雕石雕残片

6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先辈张玉全自幼习武  练功用的青石一直留存至今

7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现存的西厢房

8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坍塌的老屋

9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坍塌的老屋

10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站立在拆迁废墟堆上的门框木柱

11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
全景图  请点击上图看大图  画面右方为张建伟家的院子

12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
全景图  请点击上图看大图

13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

    对于站在大拆迁废墟上的这位老人来说,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莫过于“如何度过今冬”。可是,对于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这又算得了什么呢?透过老人泰然自若的神态,我似乎感受到其内心世界的宽宏大度,心态平和,遇事不惊,这种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极大地感染了我,让我想起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曾动情地高呼“人民万岁”的情景。此刻,我同样要为他而呼唤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14
游访郑州新郑花庄村古民居建筑群(四)村民张建伟家的老房子


    谢谢欣赏!全文未完待续,欲知花庄村的其余古民居的详情,且看下文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