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的教育之道

(2016-06-26 23:16:1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道德经》的教育之道

前段时间迷上《曾国藩》(唐浩明著)一书,对于曾涤生治国、治兵、治学、治家之道深受感染。对于唐浩明的文笔由衷佩服,读罢之后意犹未尽,阅读过程中,发现此书还是一本普及国学经典的好书。其中作者讲到曾文正受丑道人 “世人读《道德经》者多,懂《道德经》者少,以《道德经》处世立身者更少” 指点,后来回到老家关起门来,细细品味《道德经》、《南华经》终于大彻大悟。无独有偶,在白岩松《白说》一书也提到了《道德经》一书,想读《道德经》的欲望愈发强烈。

网上百度《道德经》和《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又在新华书店购买《道德经全鉴》一书。《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的44章为《德经》,共计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读的过程中,不断作笔记,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总想写点什么,一直没有提笔行动,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就书中的教育之道进行梳理。

了解、尊重学生

要了解学生,尊重是前提。〔美〕艾.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讲到:“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不同教育对象注定教育的复杂性,所以了解教育对象就显得非常重要。《道德经》中给出了解学生的方法。

第五十四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注解:从一个人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人,从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家庭,从一个乡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乡,从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从天下的德行可以了解天下。

可以这样认为,要全面了解一个学生,不能仅仅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应该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过去受到的教育等多个方面去全方位了解学生,只有这样你的教育策略可能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你的教育工作将会事倍功半。从另一个方面也提醒作为老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示范,做好表率。

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了解常道则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做事能公正平等才会周全无遗,周全无遗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为难。

了解学生和班级发展规律,在哪一个阶段学生或班级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不至于事情发生心里没有准备,无所适从,对于班级和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包容和理解,进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立德树威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威信”在《辞海》中解释道:“声威信誉;众所共仰的声望。”在一定程度上说,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决于老师的威信。所以威信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威信如何而来?《道德经》也有清楚的解释,先立德再树威。

立德(德行修养)

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解:圣人长善意的救人,所以不会抛弃别人,常善意的拯救众生,所以不会抛弃众生,这就是关爱他人关爱众生的智慧,所以称为“袭明”。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模范,不善人是善人将层次境界所对比的衡量对象。不尊重师长,不珍惜衬托自己的对比者,虽然有些小智慧那也是很大的糊涂,这奇怪的小聪明就成为“要妙”。

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善于发挥和利用学生长处和优点,不抛弃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老师要做学生“伯乐”,很懂得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有用之处;以至于没有人会被放弃;很懂得运用各种东西的长处,所以没有任何可以丢弃的东西。这是真正的智者。

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知晓常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了就全面得体,全面得体了就是天,天是道,道是永久的,没有身体也不会死亡。

这因为知道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尊重学生,才能包容学生的一切,过于纠结学生的错误不放,容易给学生贴上标签。河蚌身体里的沙子,河蚌并没有因此痛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磨炼它,关爱它,用生命的能量去温暖它,直到把它磨炼出珍珠。所以把问题学生看做你教育资源,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注解:圣人一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对待一切人事物都以平等之心,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

教育更多要求教师在“求同”的基础上允许有“存异”。每个学生人格都是平等的,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应有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而不应因人们之间所存在的先天或后天的差异区别对待,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

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解:圣人不为自己积累,尽力帮助别人,而自己也越富有;尽力帮助别人就自己越充足。天道的法则,利益众生却不伤害;圣人的法则,进行作为却不争利益。

    尽全力帮助孩子,把孩子的成就当成自己成功的标准,努力成就孩子,也就是成全自己。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注解:装作看不见、听不着、不计较,这是一种大智慧。

这一点我倒不是说班级的问题、学生的缺点让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二是遇到学生背后说老师特别背后谩骂自己的时候,有些时候也不必太在意。工作生活中还有遭受别人诽谤也存在,诽谤原因无非两种:一是仇恨他人的成就或为人;另外一种妒忌他人的成功,惧怕别人的成就超过自己。学会包容学生,大度大气懂得放下才能解放自己。

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灵很善良;与仁人志士结交,言语就诚信;治理国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事,行动时把握好时机。只有不争夺,所以才没有过失。

 

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注解:“道”之所以无所不能在于其大,在于其无所不包,,天地也是如此,则人若想成王,也必须这样的气魄和胸怀。故不能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所左右,不能斤斤计较。《汉书》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看不惯,连一个跟随自己的人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呢?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注解:江海所以能成为河川汇聚的地方,是因为擅长处在地势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河川汇聚的地方。

虚心学习,把自己看得很低,

第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解:因为一直不自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大。

教学永无止境,虚心学习。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不知道自己无知甚至还要装作什么都知道就是病,人只有承认这种病方可以不换这种病,圣人之所以看起来没有毛病,是因为他们总是反省自己的毛病,毛病自然就不治而愈了。

树威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注解:百姓不畏惧威严就将会有大危险降临。

 

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解:诚信不够,就有了人民对当权者不信任。

老师要说话算话,一诺千金,一个唾沫一个钉。假仁假义,心不诚不足以为信。

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注解:随便作出承诺的人,必然很难保持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要轻易许诺,许出诺言,必然兑现,否则会面对失信的风险。

老师要信守自己诺言,说道做到,诚信对待学生,

管理班级

第三十二章:民莫之令而自均。

注解:不用给老百姓强加太多烦琐的法令,他们自会勤勉劳作。法令和各种规章制度太多反而会影响他们的生产效率。

以前带班的时候,总喜欢初一的时候设置班规班纪,条款式给学生罗列非常清楚,学校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讲述的非常清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做了或者没有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奖励和惩罚都非常清楚,结果下来的效果不是很好,原因估计就在于规定的条款太多,学生一下子不能记住这么多,而且又没有及时进行处理,这样的规矩后来就只会成为纸上的制度,落不到实处。现在回头来想还不如捎给学生规定一些条条框框,简单明了的几项制度,与学生商量,重在落实反而效果还好得多。正如〔英〕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谈到:“因为如果你的规则太多,使他无法消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其一是,儿子必定时时受罚,二惩罚过多,结果肯定不佳;其次是,儿子违犯某些规则后,你若不加以处罚,他们势必轻视有关规则,而你在他心目中的威信也就随之降低。故规则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便须严格遵守。”

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注解:最值得提倡也是最简单的治国安邦之道是,让人民有甘美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快乐的生活。

简单管理,奖惩分明,多一点奖赏,少一点惩罚,激励为主。

第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注解:美好的言语可以得到大众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交到朋友。人即使是不善,也何必要放弃?

学生是可以感化和教化的,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注解: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有些时候不能太彰显自己,要像神龙一般,自身清清楚楚,却只能让学生看到该看到的部分。跟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让学生认清自己,看不清摸不透,善于隐藏不露峥嵘。

第四十章:弱者,道之用。

注解: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处乱不惊变弱为强。以柔克刚。

往往在处理班级事务之中,快刀扎乱麻地处理看似很有效果,但是并非所有事情都适用。摆事实讲道理,深入学生心灵,对一些学生也很管用,而且达到的效果很长久。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注解:天下最柔软的驾驭天下最坚硬的,无形的进入没有间隙的界域。以柔治班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解:人生下来时身体也柔软脆弱,当死后身体也坚硬发僵;草木生长时也柔脆,当死后也干枯。所以坚强的是死者,柔弱的是活者。军队强暴就要覆灭,树木坚硬就要折断。强大的处下风,柔弱的处上风。

解析:物极必反,太极端了就会有灾祸了。很多的灾祸都是由于过度的强硬造成的。所见之象有因争名夺利争强好胜而丧命者,有因霸道主义而导致动乱不断者。所以柔弱胜刚强,和谐才能拯救危机,和谐才能安定,和谐才能长久。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注解:统治者若施以宽厚的政策,民众的生活自然安详淳朴;倘若施政苛察,则民众就会失去很多生存和创造的空间,反而更加难以治理。

给学生或学生干部一些空间。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解:治理大国如同煮小鱼。

简单管理

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注解:遇到天下最困难的是,先从较容易下手之处下手。对于天下大事,则先从小地方着手。

班级管理善于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这样才不至于良成大错,班级出现一些大事,往往与在处理第一次的这样的事情老师的方法和态度有关。

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注解:合抱的大叔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高塔是由泥土堆积起来的。

千里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开始。不要好高骛远,一定重视积累。一定从小事做起,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注解:擅长带兵的人,不乱动武;擅长作战的人,不冲动;擅长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直接作战;擅长用人的人,待人态度谦卑。这就是不争的品德,就是会运用别人的能力,就是符合天道,古代最高的法则。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注解:兵家用兵之道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不敢挑起战争主动而战,二宁愿被动防守,不敢盲目进击一寸,宁可忍退一尺。这就是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人不知为我所图,乃至让对方看我是:看似有行动,却又好像没有行动,虽然看似进攻,却看不见我举出手的手臂;虽然似乎有进攻动作,却又好似没有那任何武器;虽然面对敌人,却又好似敌人根本不存在。虚虚实实真正假假。看不清自己。

在处理班级和学生事务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应以不同的方法。对待老实人,我们要坚决奉行“以实打实,将心比心”的做法,然而对待那些调皮、稍有心计的学生,我们不妨来点“虚实并进”,在虚虚实实中挫败对手。比如处理学生早恋,直接“以实打实显然不容易起到效果,老师旁敲侧击的谈论自然引导到这个话题上,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如想批评学生的同时,先表扬一些学生和想象,看似表扬实则批评。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注解:勇敢了就死,不勇敢了就活。这勇敢和不勇敢要么有利要么有害。天都厌恶利害不清,谁能知道其中的原故?

   非常完美的大道:不争夺却完美的胜利,不说话却完美的回应,不召唤却自己到来,坦白相告却又擅长谋略。

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三十根车轮的辐条汇聚在车轮中心上,当没有这些辐条的时候,才知道了车子需要它。用粘土和泥做成器具,当没有这些原料的时候,才知道做器具需要它。凿开房屋的墙壁作为门窗,当没有门窗时,才知道了房屋需要门窗。所以有比没有强,在没有的时候才知道了需要。

善于留白,有空才能接纳。给学生留以适当空间进行思考体会,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注解:好的行使没有遗留的痕迹,好的教诲没有不好的责备,好的数数不用详细的计算,好的关口没有关键之处从而不可以打开通过,好的绳结没有扣从而不可以解开。

教育不留痕迹是一种艺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过程获得知识上和灵魂的深化。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解:能使其大成就的东西好像还有所欠缺,所以使用起来不会出现差错。很充满的好像还在不断补充,所以使用起来不会穷尽。很正直的好像会屈服下势,很灵巧的好像笨拙,很高级的辩论好像口齿迟钝,很大的收获却好像还不够。

任何事情都不会完美无缺,残缺也是一种美,

第六十章: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解:无论鬼神还是圣人,如果大家都不相互伤害,而是互相帮助,真诚以待,那么世界将会无比和谐安宁。

友好相处和善待人,不能以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在这样的原则基础上处理问题,一定不会和学生产生正面冲突。有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本人在读的过程觉得有用之处简单做了一些笔记和写下一些感想,显然书中的博大精深值得我花很长时间的玩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任你吐槽和谩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译,不同人站的点位不一样,所以解译出来的意思可能不一样,甚至意思完全相反,但不影响《道德经》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也不影响后人对他的痴迷和研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无非是一种远大的理想目标,当然,有了目标还要行动,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也就是说要“始于足下”。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把所学所悟落实在自己的工作之中。

参考了   东蓠子解译《道德经全鉴》      中国纺织出版社

网络百度文库《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前段时间迷上《曾国藩》(唐浩明著)一书,对于曾涤生治国、治兵、治学、治家之道深受感染。对于唐浩明的文笔由衷佩服,读罢之后意犹未尽,阅读过程中,发现此书还是一本普及国学经典的好书。其中作者讲到曾文正受丑道人 “世人读《道德经》者多,懂《道德经》者少,以《道德经》处世立身者更少” 指点,后来回到老家关起门来,细细品味《道德经》、《南华经》终于大彻大悟。无独有偶,在白岩松《白说》一书也提到了《道德经》一书,想读《道德经》的欲望愈发强烈。

网上百度《道德经》和《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又在新华书店购买《道德经全鉴》一书。《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的44章为《德经》,共计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读的过程中,不断作笔记,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总想写点什么,一直没有提笔行动,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就书中的教育之道进行梳理。

了解、尊重学生

要了解学生,尊重是前提。〔美〕艾.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讲到:“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不同教育对象注定教育的复杂性,所以了解教育对象就显得非常重要。《道德经》中给出了解学生的方法。

第五十四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注解:从一个人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人,从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家庭,从一个乡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乡,从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从天下的德行可以了解天下。

可以这样认为,要全面了解一个学生,不能仅仅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应该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过去受到的教育等多个方面去全方位了解学生,只有这样你的教育策略可能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你的教育工作将会事倍功半。从另一个方面也提醒作为老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示范,做好表率。

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了解常道则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做事能公正平等才会周全无遗,周全无遗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为难。

了解学生和班级发展规律,在哪一个阶段学生或班级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不至于事情发生心里没有准备,无所适从,对于班级和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包容和理解,进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立德树威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威信”在《辞海》中解释道:“声威信誉;众所共仰的声望。”在一定程度上说,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决于老师的威信。所以威信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威信如何而来?《道德经》也有清楚的解释,先立德再树威。

立德(德行修养)

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解:圣人长善意的救人,所以不会抛弃别人,常善意的拯救众生,所以不会抛弃众生,这就是关爱他人关爱众生的智慧,所以称为“袭明”。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模范,不善人是善人将层次境界所对比的衡量对象。不尊重师长,不珍惜衬托自己的对比者,虽然有些小智慧那也是很大的糊涂,这奇怪的小聪明就成为“要妙”。

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善于发挥和利用学生长处和优点,不抛弃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老师要做学生“伯乐”,很懂得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有用之处;以至于没有人会被放弃;很懂得运用各种东西的长处,所以没有任何可以丢弃的东西。这是真正的智者。

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知晓常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了就全面得体,全面得体了就是天,天是道,道是永久的,没有身体也不会死亡。

这因为知道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尊重学生,才能包容学生的一切,过于纠结学生的错误不放,容易给学生贴上标签。河蚌身体里的沙子,河蚌并没有因此痛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磨炼它,关爱它,用生命的能量去温暖它,直到把它磨炼出珍珠。所以把问题学生看做你教育资源,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注解:圣人一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对待一切人事物都以平等之心,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

教育更多要求教师在“求同”的基础上允许有“存异”。每个学生人格都是平等的,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应有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而不应因人们之间所存在的先天或后天的差异区别对待,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

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解:圣人不为自己积累,尽力帮助别人,而自己也越富有;尽力帮助别人就自己越充足。天道的法则,利益众生却不伤害;圣人的法则,进行作为却不争利益。

    尽全力帮助孩子,把孩子的成就当成自己成功的标准,努力成就孩子,也就是成全自己。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注解:装作看不见、听不着、不计较,这是一种大智慧。

这一点我倒不是说班级的问题、学生的缺点让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二是遇到学生背后说老师特别背后谩骂自己的时候,有些时候也不必太在意。工作生活中还有遭受别人诽谤也存在,诽谤原因无非两种:一是仇恨他人的成就或为人;另外一种妒忌他人的成功,惧怕别人的成就超过自己。学会包容学生,大度大气懂得放下才能解放自己。

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灵很善良;与仁人志士结交,言语就诚信;治理国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事,行动时把握好时机。只有不争夺,所以才没有过失。

 

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注解:“道”之所以无所不能在于其大,在于其无所不包,,天地也是如此,则人若想成王,也必须这样的气魄和胸怀。故不能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所左右,不能斤斤计较。《汉书》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看不惯,连一个跟随自己的人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呢?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注解:江海所以能成为河川汇聚的地方,是因为擅长处在地势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河川汇聚的地方。

虚心学习,把自己看得很低,

第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解:因为一直不自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大。

教学永无止境,虚心学习。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不知道自己无知甚至还要装作什么都知道就是病,人只有承认这种病方可以不换这种病,圣人之所以看起来没有毛病,是因为他们总是反省自己的毛病,毛病自然就不治而愈了。

树威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注解:百姓不畏惧威严就将会有大危险降临。

 

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解:诚信不够,就有了人民对当权者不信任。

老师要说话算话,一诺千金,一个脱模一个钉。假仁假义,心不诚不足以为信。

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注解:随便作出承诺的人,必然很难保持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要轻易许诺,许出诺言,必然兑现,否则会面对失信的风险。

老师要信守自己诺言,说道做到,诚信对待学生,

管理班级

第三十二章:民莫之令而自均。

注解:不用给老百姓强加太多烦琐的法令,他们自会勤勉劳作。法令和各种规章制度太多反而会影响他们的生产效率。

以前带班的时候,总喜欢初一的时候设置班规班纪,条款式给学生罗列非常清楚,学校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讲述的非常清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做了或者没有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奖励和惩罚都非常清楚,结果下来的效果不是很好,原因估计就在于规定的条款太多,学生一下子不能记住这么多,而且又没有及时进行处理,这样的规矩后来就只会成为纸上的制度,落不到实处。现在回头来想还不如捎给学生规定一些条条框框,简单明了的几项制度,与学生商量,重在落实反而效果还好得多。正如〔英〕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谈到:“因为如果你的规则太多,使他无法消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其一是,儿子必定时时受罚,二惩罚过多,结果肯定不佳;其次是,儿子违犯某些规则后,你若不加以处罚,他们势必轻视有关规则,而你在他心目中的威信也就随之降低。故规则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便须严格遵守。”

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注解:最值得提倡也是最简单的治国安邦之道是,让人民有甘美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快乐的生活。

简单管理,奖惩分明,多一点奖赏,少一点惩罚,激励为主。

第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注解:美好的言语可以得到大众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交到朋友。人即使是不善,也何必要放弃?

学生是可以感化和教化的,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注解: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有些时候不能太彰显自己,要像神龙一般,自身清清楚楚,却只能让学生看到该看到的部分。跟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让学生认清自己,看不清摸不透,善于隐藏不露峥嵘。

第四十章:弱者,道之用。

注解: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处乱不惊变弱为强。以柔克刚。

往往在处理班级事务之中,快刀扎乱麻地处理看似很有效果,但是并非所有事情都适用。摆事实讲道理,深入学生心灵,对一些学生也很管用,而且达到的效果很长久。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注解:天下最柔软的驾驭天下最坚硬的,无形的进入没有间隙的界域。以柔治班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解:人生下来时身体也柔软脆弱,当死后身体也坚硬发僵;草木生长时也柔脆,当死后也干枯。所以坚强的是死者,柔弱的是活者。军队强暴就要覆灭,树木坚硬就要折断。强大的处下风,柔弱的处上风。

解析:物极必反,太极端了就会有灾祸了。很多的灾祸都是由于过度的强硬造成的。所见之象有因争名夺利争强好胜而丧命者,有因霸道主义而导致动乱不断者。所以柔弱胜刚强,和谐才能拯救危机,和谐才能安定,和谐才能长久。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注解:统治者若施以宽厚的政策,民众的生活自然安详淳朴;倘若施政苛察,则民众就会失去很多生存和创造的空间,反而更加难以治理。

给学生或学生干部一些空间。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解:治理大国如同煮小鱼。

简单管理

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注解:遇到天下最困难的是,先从较容易下手之处下手。对于天下大事,则先从小地方着手。

班级管理善于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这样才不至于良成大错,班级出现一些大事,往往与在处理第一次的这样的事情老师的方法和态度有关。

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注解:合抱的大叔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高塔是由泥土堆积起来的。

千里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开始。不要好高骛远,一定重视积累。一定从小事做起,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注解:擅长带兵的人,不乱动武;擅长作战的人,不冲动;擅长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直接作战;擅长用人的人,待人态度谦卑。这就是不争的品德,就是会运用别人的能力,就是符合天道,古代最高的法则。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注解:兵家用兵之道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不敢挑起战争主动而战,二宁愿被动防守,不敢盲目进击一寸,宁可忍退一尺。这就是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人不知为我所图,乃至让对方看我是:看似有行动,却又好像没有行动,虽然看似进攻,却看不见我举出手的手臂;虽然似乎有进攻动作,却又好似没有那任何武器;虽然面对敌人,却又好似敌人根本不存在。虚虚实实真正假假。看不清自己。

在处理班级和学生事务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应以不同的方法。对待老实人,我们要坚决奉行“以实打实,将心比心”的做法,然而对待那些调皮、稍有心计的学生,我们不妨来点“虚实并进”,在虚虚实实中挫败对手。比如处理学生早恋,直接“以实打实显然不容易起到效果,老师旁敲侧击的谈论自然引导到这个话题上,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如想批评学生的同时,先表扬一些学生和想象,看似表扬实则批评。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注解:勇敢了就死,不勇敢了就活。这勇敢和不勇敢要么有利要么有害。天都厌恶利害不清,谁能知道其中的原故?

   非常完美的大道:不争夺却完美的胜利,不说话却完美的回应,不召唤却自己到来,坦白相告却又擅长谋略。

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三十根车轮的辐条汇聚在车轮中心上,当没有这些辐条的时候,才知道了车子需要它。用粘土和泥做成器具,当没有这些原料的时候,才知道做器具需要它。凿开房屋的墙壁作为门窗,当没有门窗时,才知道了房屋需要门窗。所以有比没有强,在没有的时候才知道了需要。

善于留白,有空才能接纳。给学生留以适当空间进行思考体会,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注解:好的行使没有遗留的痕迹,好的教诲没有不好的责备,好的数数不用详细的计算,好的关口没有关键之处从而不可以打开通过,好的绳结没有扣从而不可以解开。

教育不留痕迹是一种艺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过程获得知识上和灵魂的深化。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解:能使其大成就的东西好像还有所欠缺,所以使用起来不会出现差错。很充满的好像还在不断补充,所以使用起来不会穷尽。很正直的好像会屈服下势,很灵巧的好像笨拙,很高级的辩论好像口齿迟钝,很大的收获却好像还不够。

任何事情都不会完美无缺,残缺也是一种美,

第六十章: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解:无论鬼神还是圣人,如果大家都不相互伤害,而是互相帮助,真诚以待,那么世界将会无比和谐安宁。

友好相处和善待人,不能以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在这样的原则基础上处理问题,一定不会和学生产生正面冲突。有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本人在读的过程觉得有用之处简单做了一些笔记和写下一些感想,显然书中的博大精深值得我花很长时间的玩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任你吐槽和谩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译,不同人站的点位不一样,所以解译出来的意思可能不一样,甚至意思完全相反,但不影响《道德经》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也不影响后人对他的痴迷和研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无非是一种远大的理想目标,当然,有了目标还要行动,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也就是说要“始于足下”。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把所学所悟落实在自己的工作之中。

参考了   东蓠子解译《道德经全鉴》      中国纺织出版社

     网络百度文库《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儿子独自远行
后一篇:DJX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