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2014-04-19 20:22:1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我的工作 |
王崧舟《草船借箭》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4:没笑。
老师: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
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
学生: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
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
学生: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
老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
老师: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
老师: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可是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应该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
学生2:知道。
老师: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学生:
第二课时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2:
(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
(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
(齐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
老师: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
学生:
我。
老师: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学生:
(齐读)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