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崧舟《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2014-04-19 20:22:16)
标签:

教育

分类: 我的工作

王崧舟《草船借箭》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第一课时
  老师:  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学生:  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  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  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  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  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  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  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  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  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  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  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  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  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  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  (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老师:  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
  学生:  (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咱们现在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  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  体会得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停!停!鲁肃怎么说?
  学生:  吃惊地说。
  老师:  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他吃惊了吗?
  学生:  没有。
  老师:  你们吃惊了吗?
  学生:  没有。
  老师:  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停!诸葛亮怎么说?
  学生:  笑着说。
  老师:  你笑了吗?
  学生4:没笑。
  老师:  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曹操下令说,怎么说,自己都读一读。
  学生:  (自由练读。)
  老师:  来,曹操,曹操。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活脱活现的女曹操。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好的,不错。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  好。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  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这番话。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么能帮你的忙。诸葛亮说——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  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  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  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  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  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  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  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  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  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  刘备。
  老师:  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  孙权。
  老师:  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  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  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  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  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好的,请坐。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老师:  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
  学生:  (讨论、研究)
  老师:  讨论非常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  他是造箭吗?
  学生:  借箭。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  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是吧?这样的计划当中想好了哪些内容啊?你觉得必须想好哪些内容啊?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
  老师:  天气的变化,你说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
  老师:  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是吧?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
  老师:  好,你认为曹操会怎么应对?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  好,他这已经想好了,还有吗?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  噢?不,不。他还没向鲁肃借船呢?他很快就考虑到鲁肃会告诉周瑜?他首先要向鲁肃怎么样?
  学生:   借船。
  老师:  要向鲁肃借船,他首先要想鲁肃这个船会不会借给他呢?鲁肃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学生1:可是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应该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  所以,你这个诸葛亮估计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估计鲁肃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你还有补充?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  从这个地方看出鲁肃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这一点诸葛亮知道吗?
  学生2:知道。
  老师:  你的知识真广,谢谢。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  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  (齐答)神。
  老师:  诸葛亮妙不妙?
  学生:  (齐答)妙。
  老师:  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课时

  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  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  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  (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  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 (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学生:  (自由练读)
  老师:  鲁肃,请你。
  学生1 (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  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学生: (齐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学生:  看到了。
  老师: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  (自由练读)
  老师:  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  你说呢。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  你说呢。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  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学生: 我。
  老师:  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  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 (齐读)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