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304—魏晋残纸书法与王羲之书法比较
(2012-11-06 23:14:41)
标签:
杂谈 |
魏晋残纸书法与王羲之书法比较
内容提要:通过对西北地区所出土的魏晋时期残纸墨迹书法的研究,以及在笔法、结构和审美意趣三方面与王羲之书法展开比较,并结合王羲之“今体”的特点得出王羲之“今体”是在继承了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对魏晋残纸墨迹书法进行雅化,并将字形加以欹侧、扩大笔势上的纵引(出现了不同于“单字结构”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使其更加秀润雅致,并最终形成了“今妍”的书法风格。
关键词:魏晋残纸书法;笔法;结构;审美趣味
魏晋时期是中国在社会政治上非常混乱,人们精神极度自由和解放,思想上极度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在艺术史上完全步入自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理论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的书法艺术也迎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性的高峰(二王书法)。
由王羲之等人创立的魏晋书风一直是历代书家效法的典范,然而在这个书法艺术的辉煌时代除了《平复帖》、《伯远帖》等几件少得可怜的法帖外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真实的东西,就连那位无以伦比的书圣---王羲之也没有留下一件真迹。正如启功所云:“昔言草真行书者,莫不推尊晋人为大河之星宿海,然晋人真面,实有几人得见?”[①]。
20世纪以来,西北地区所出土魏晋时期的残纸墨迹书法(如图1、2、3),为我们真实窥测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原始实物资料。这无疑对我们研究二王书法及魏晋书法将注入新的活力取得新的突破。
一、魏晋残纸书法
魏晋时期是简牍文书向纸文书过渡的时代。20世纪初期,罗布泊楼兰等地出土的一批魏晋文书,有简牍,有残纸,而多数为残纸文书。这些残纸文书的内容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记录,书写中没有功利成分掺杂其间,完全是一种自由放松的笔墨倾吐。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大量的行书和草书。
(一)魏晋残纸书法中的楷书
魏晋残纸文书中的楷书,没有确切的纪年,大多是西晋人的字迹,也有少数书迹是书写于东晋初期(如《张超》残纸)[②]。从楷书的发展阶段而言,它们为新妍的“王书”流行之前的楷书,可以视为早期阶段的楷书。这批早期的楷书可以分为两大类:
图4 |
2.部分趋于新妍的楷书。这类楷书的特点是笔画直劲,趋于平正,笔画形态逼近成熟的楷书,如《三月一日》(图5),《济言》等纸。由于“提按”写法的大量运行,使早期楷书中带有隶意的挑笔隐没。笔画的改变必然影响笔画的形态,进而影响字的体态。
(二)魏晋残纸书法中的行书
图5 |
1.规整一路的行书。如《济逞白报残纸》(图6)笔画挺锐,锋芒毕露、字形或方、或扁、或长、结字尚无疏密之致;《九月十一日》(图14)一纸,笔画圆厚,稍显欹侧之态。
图9 |
图10 |
(三)魏晋残纸书法中的草书
魏晋残纸文书中的草书,笔体各异,《楼兰残纸》(图11)、《缘展》、《何必》基本上是按章草的“法则”来写,笔画厚重,横向笔画取平势,行笔的一招一式都很到位,字势横结;《“五月二日”残纸》(图7)四行草字居然两种笔调,第一行笔画气浑、章草法式,后面三行字形若小、笔画婉转流丽,一些收顿的末笔有向下隐笔的映带,已显露出纵向的笔势。
二、王羲之书法与魏晋残纸书法的比较
图11 |
(一)笔法与笔意的比较
《李柏文书》共有两则,相同内容,但书体、书风却截然不同,前一则(图12)与王羲之的《姨母帖》(图15)颇为相近,多存隶意,笔画丰腴,运笔沉稳。只不过《李柏文书》更显灵活、率意而以。
《“九月十一日”残纸》(图14)与王羲之《孔侍中帖》(图13)用笔一样的含蓄、从容。如两帖中的“九”、“月”、“十”三个字和《“九月十一日”残纸》(图14)与王羲之《姨母帖》(图15)两帖中的“十、“月”、“一”等字除运笔较为迟缓都具有浓郁的隶意外,在起笔、收笔、笔画的走向和线性以及字势上,都极其的相似几乎出于一人之手。这种惊人的相似,我们可以断定王羲之前期书法与魏晋残纸书法具有共同的用笔特征。
(二)结构的比较
图18 |
图17 |
《“九月十一日”残纸》(图14)与王羲之《孔侍中帖》(图13)两中帖的“九”、“月”、“十”三个字的结构以及字的神态非常的相似。对王羲之《初月帖》中的三个“不”(图19)字作一定角度的调整后(图21),可以发现它们与《“五月二日”残纸》中的三个“不”字(图20)在字的形态以及字的内外空间上没有太大差别。
(三)审美意趣的比较
玄学是魏晋风度的主导思想,崇尚自然、洒脱是整个魏晋风度的基本内核。线条纤细,充满动感的《李柏文书》(图12)、《张济文书》等魏晋残纸墨迹书法和王羲之书法中(图2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那种共同的审美意趣---放荡不羁的飘逸与洒脱。
魏晋残纸书法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意趣、民间的质朴与天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韵味和风度。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作品,行草相杂,字形欹侧多姿,章法动荡节奏丰富,同样透露着那种天真率意及“飘若游云,矫若惊龙”[③]的韵味和风度。所以他们的书法必然会带有共同的时代审美风格。
三、王羲之“今体”的特征
(一) 用笔简练明快
王羲之用笔简化了,“古体”的翻挑用笔,采用“一拓直下”的笔法,发挥了折笔和侧锋,用笔明快。认真观察一下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折笔和侧锋应用非常广泛。侧锋用笔也是引起王书“今妍”的直接原因。
(二)结体的欹侧
王羲之“今体”一改过去“横斜”而为“斜划紧结”从而剔除“古体”书法结构上的隶意。王羲之变制的“今草”不仅结构“紧结”,而且偏旁之间形成了大小、高低、偏正的关系,使字的姿态欹侧,顾盼之情加强。从王羲之书法中我们可以非常客易的感觉到字体,偏旁的这种欹侧,所带来的灵活性和依靠性。
(三)纵引笔势的扩张
王羲之改变章草横向的笔势,使笔势乘着运笔速度的纵快而扩展。运笔速度的快捷和笔势的纵引,使纵快飞移的笔势勾连于字与字之间,使笔锋突破了以往草书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出现了不同于“单字结构”的“字群结构”,使草书的连绵情调更加浓郁。在王羲之的《丧乱帖》、《频有哀祸帖》、《二谢帖》、《得示帖》(图22)中今草的草法、草势被王羲之引入到行书的书写中,不仅使行书中杂糅了今草体,而且出现了王氏今草中那种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
王羲之书法是在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吸收了魏晋残纸墨迹书法中的质朴与天真,对前人用笔法、结字法和笔势的利用、改造和整合使其书法更加秀润淳雅,取得了“俱变古形”的成功,而形成“今妍”的书风。
参考文献
[1]刘正成著.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 [M].荣宝斋出版社,
[2]刘涛著.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 [M]
[3]马啸著.《民间书法》[M]
[4]王宁主编.《魏晋行书构性研究》[M]
[5]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
[6]侯灿主编.《魏晋残纸书风(一)、(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