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理解”的记忆效率高

(2012-09-24 08:50:46)
标签:

教育

分类: 美文欣赏

“不理解”的记忆效率高

唐晓敏

  有篇文章,讲的是辜鸿铭怎样学习西文。文章介绍说:辜鸿铭10岁时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课余的时间,布朗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却并不讲解这部作品的内容。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直到辜鸿铭完全背熟之后,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文章还说,辜鸿铭深厚的西学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而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学的妙法,他也回答:“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
  布朗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正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做法。中国的私塾教育,历来就要求儿童先背诵经典作品,而并不讲解。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太小,还没有理解经典的能力,另方面,恐怕也是因为古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记忆并非以理解为前提;孩子不理解作品的内容,不仅同样可以背诵作品,而且效率很高。美学家朱光潜回忆童年的学习经历时说过,那时他读过《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当时他只有几岁,对《诗经》自然是不理解的,但他仅仅是听家塾有人常在读,就能“成诵大半”。钱谷融儿时读《千字文》,也是虽然不懂却背得很熟,他回忆说:“记得老师教我和哥哥读的是同一本书——《千字文》。小孩子当然不会懂,老师也不讲解,每天教一两句,只教我们跟着他念几遍,然后就让我们自己念。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我们背诵。每次我都能流利地背出来。”
  对儿童而言,布朗所说的“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应该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懂”了之后,反而“背不熟”了呢?“懂”就是“理解”。懂了之后的记忆,就是“理解”之后的记忆。儿童理解作品的内容,头脑中就有了作品所描绘的图画,而图画的背后又有其意义要加以思考,这时,作品的文字反而不容易记住,这就是“得意忘言”的道理。
  还有,儿童有了“理解”的能力,就常常“凭借”着理解来“对付”记忆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有了记忆的方法。这样,从短时间看,理解的记忆更有效率,但这种理解的记忆忘得也快。对此,作家苏雪林曾说过,成年人的记忆力依靠理解,效率比儿童高:“以学习生字来讲,幼时十多个字要费一天半天功夫,于今半小时可以记得四五十个。有时窃窃自喜,以为自己的头脑比幼时还强。是的,以理解力而论,现在果大胜于幼年时代,这种强记的本领,大半是靠理解力帮忙的。但强记只能收短时期的功效。那些生字好比一群小精灵,非常狡猾,它们被你抓住时,便服服帖帖地服从你指挥,等你一转背,便一个一个溜之大吉。”这是对“理解记忆”的形象描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