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zhuan)
(2009-12-01 09:35:40)
标签:
杂谈 |
标签:萧愚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 | 分类:家庭教育-思路-方法 |
两个樵夫阿德和阿才一起上山砍柴。第一天,两人都砍了八捆柴。
阿德想 :“我明天可要起得更早,争取超过阿才。”
阿才则在回家以后抓紧时间磨刀,并且准备第二天把磨刀石带上山。
第二天,阿德比阿才先到山上。他一开始就使尽浑身力气工作,一刻也不敢歇息。阿才虽然较迟上山,砍柴的速度却比昨天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阿德的进度。
一天又结束了。阿德只砍了六捆柴,而阿才砍了九捆柴。阿德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却没有阿才砍得多。
第三天,阿德一边努力砍柴,一边观察阿才工作的情况,他看不出阿才有什么秘诀,但他砍的就是快。终于,阿德忍不住问道:“我一直很努力地工作,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你为什么砍得比我又多又快呢?”
阿才笑答:“砍柴除了力气,更重要的是我们手里的砍刀。我经常磨刀,刀锋锋利,砍得柴自然又多又快 ; 而你从来都不磨刀,虽然费的力气比我还多,可斧头越来越钝,砍的柴自然就少了。”
昨天介绍了“我写应试作文的一些经验”,实际上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阿德们忙于应付老师作业的时候,我在看“通俗哲学”这类看似与应试无关的闲书;在研究各种能让写作文更加轻松的办法。这实际上就是在磨刀。
《论语》里有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告诉子贡,一个手艺人要想把工作做好,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其实学习的道理是一样的。学习,作业,应试,这实际上就是孩子的一种工作。当孩子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观察:我们的孩子究竟是阿德还是阿才?
我曾经举过初中同学的例子,在初中,她几乎年年考第一。
到了高中,被我远远超过。从流体智力的角度讲,她甚至可能在我之上。但是,我的学习方式跟她大不一样。她每天就是拼命干活,疲于奔命,根本没想过要磨刀。我则每天都要磨刀。业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种学习方面的参考书,摸窍门,找规律,试验各种学来的方法。我的脑子里始终有个声音在盘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没有更省力的方法?
当我的“模块作文法”研制成功,我写作文如同搭积木的时候,
她在干什么?漫无目的的搜集各种素材,生吞活剥的存在脑子里。
可到了考试的时候,却饱受搜肠刮肚之苦。
除了作文法,每个学科我都研究了相应的办法。所以并不觉得学习是很苦很累的事情。而且,越到大型考试,我的发挥越好。原因很简单,大型考试,考查的内容综合性强,内容广泛,阿德无论怎么努力,受制于“钝刀”,也很难取得好成绩。而我的方法是标准化的,模块化的,虽然磨刀的时候费力、费时,可一旦磨成,工作起来效率极高。
前文提到绿色学习的概念,怎样才能做到绿色学习?关键是提高学习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关键就是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
怎么才能掌握这些方法?起初的时候,我把这件事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只要我把自己的“秘笈”直接传授给人就可以了。可我真的这么做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非那么简单。实际上,秘笈说起来简单,背后却是常年累月的积累,这种积累既包括思维习惯的养成也包括相关知识的积累,如基本的哲学知识。这就不是几天或者个把月就能掌握的了。
荀子的《劝学》里有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君子的天性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是善于利用外物罢了”。所以说,如果你的孩子每天像个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的苦干,这未必是件好事。你得看他是阿德式的苦干还是阿才式的苦干,是不是善假于物。与此同时,作为家长或者老师,你也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阿德式的还是阿才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