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深,总因秋意弄

(2010-11-29 07:52:24)
标签:

晨曦

北平

秋天

古色

秋意

落叶

原创

情感


http://s3/middle/6000dc9an95ae51401742&690

                                   情深,总因秋意弄

 

    清晨,晨曦微露,漫步在小区的幽径上。循声望去,不远处清洁工清扫地上的落叶,传来“沙沙”的声音。一夜秋风凋碧树,地上散落着些许银杏树叶,一枚枚如黄色的折扇,又如一只只折翅的黄蝶。俯下身捡起一片,看着如此饱满的黄,如此清晰的叶脉,揣想着它飘落时的从容,让我感慨,真是一叶而知天下秋了......

 

    每每说起秋,总会使我们联想到萧瑟,凄凉,荒林,枯叶。脑海里便自然而然地呈现一派衰败的景象。纵观古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过浓的笔墨颂赞和渲染秋。这一现象,也难怪一些批评家对文人直言不讳地驳斥道:中国的文人学士,文字与思想均带有浓重的颓废色彩。

 

    是否,喜欢文字的人都可谓之“文人”?为何,我也会为他们的批评而心悸,而忿忿不平呢?对于清洁工来讲,那地上的残留是需要清扫的落叶。对我而言,那是秋的味道,蕴含了诗情画意。正如文学大师林语堂所云:“有人以老气横秋来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其实,以我所见,这些批评家看事物的确片面了些,有一叶障目之嫌。一个人的写作背景,与心情与时间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切不可片面地臆想文章的立意和心境。我想,一个二八芳龄的少女,其笔触所及的,是洋洋洒洒的青春气息,决然不会写出有关秋的文字,或者说毫无这种构思。不然,便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动机了。

 

    闲时曾读过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和林语堂的散文《秋天的况味》,这两篇堪称写秋的千古妙文。在郁达夫眼里,赏秋景则应到四季分明的北方。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因此,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有一种浓厚的情节,写此文时,他特地从杭州辗转赶到北平, 以饱一番“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北平的秋味。此文写于1934年,读罢此文,看似名为写秋,实为作者对当时被日本铁蹄蹂躏下的中国,怀有“国破山河在”的一种内心感慨吧!从林语堂《秋的况味》一文中,可以领略秋的另一种境界:秋,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热迫人,也不像冬之全入于枯槁凋零。他所喜爱的秋,是有古气磅礴气象,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苍翠争荣!作者写此文时,正值初入人生的中年,如此写秋,实为抒发作者热爱和陶醉人生“初秋”的况味。

 

    我所喜爱的秋,应该是初秋的时节,风清,云淡,气爽。那时的花,守着诺言,开到荼蘼,只因为了一个人的钟爱绽放到最后。在轻柔的秋风中,花朵一瓣一瓣凋落,让你慢慢品酌写在蕊里的心情。秋的阳光和煦,不逊色于春的温暖;层林尽染时霜叶红于二月花,不逊色于夏的热烈;秋季果实累累装满希望,一点也不逊色于冬的含蓄。倘若撇开秋的萧瑟一面而言,秋则是四季的升华,是成熟是希望,是一切圆满的结果。

 

    四季,按照自然规律,依自己的方式递嬗轮回。只因我们人类的多情善感,赋予了秋一丝悲凉与萧瑟的色彩,从而造就了“触景生情”一词的孕育而生。品味我们的人生,犹如品读这变幻的四季再恰当不过。春是少年,夏是青年,秋是中年,冬是迟暮之年。我所艳羡的秋,应该如我所钟爱的那名女子!记忆里有她羞涩的少女时代,靓丽动人的青年时代,而中年的成熟丰韵之美,却远不是曾经的豆蔻年华所能及,或是无法用语言来比拟的。

 

   岁月像把梯子,我攀上梯子在光阴里挪来挪去。攀的越高,身影越短,思念却拉的愈长。而时间却恰恰像块砺时,磨灭了我的棱角,不再锋芒毕露。我站在秋的树梢抬眼望,该凋谢的都落了,不知是否有遗憾残留?该遗忘的都随时间的长河流走,谁会为曾经的情感逆流?当一切在记忆里沉淀,用心再过滤,澄清的心湖依然荡漾你的身影。此刻,我没有一丝浮华,如落叶一样从容自若,终于有足够的勇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你! 

 

   我所喜爱的秋,是有你的秋。有你的秋,写着你的绚烂,你的静美和妩媚。秋天真好,有你在心里真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