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博爱爱情到处流传笔记小说《红颜》 |
分类: @读字凭栏@ |
看作者,名字付秀莹,不是我以前见到的作家。看了介绍,才知是新人。且出身学院派,乃文学专攻。我向来对名字很感兴趣,细细想,名字里,其实暗藏着一个人很多的隐秘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成就与否的神秘指向。比如老舍,不就是在老的时候,舍出了生命吗?舍,暗喻无私。这样的作家,一定是人格极有魅力之人。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性格必宁折不弯,容不得一丝的诋毁与侮辱,“舍”便是一种诠释其性格的关键字。这是一代文豪的宿命,也是社会的悲哀。历史的风烟激荡,任谁也无法躲过此劫难。还如很多,细心好思之人,可比对其文笔,反复揣味,其妙不可言。
这些类似的知识,掌握一些,对文学的广度深度大有裨益。
就拿这个作者的名字看,付,付出,这是心的付出。秀内外莹,本就是她为文的必然宿命:秀乃含蓄之才情,莹乃光洁像玉之石。石,有顽强坚韧之态,可比其性格。尤其一个女性,有此性格之人,必能成就一番事业。细读其小说,付出的,岂不是真是如此的佳境吗?而且,我倒不觉得,这便是一个作家能成名的原因所在。一个作家,一个能被人称道的作家,其作品必有其独到不同他人之处。但无论如何称道,一颗济世情怀是必须具备的,思想性是表露一个作家艺术水平的高下之绳,而情怀则是考量一个作家是否用心,去为自己的文学理想甚至是人生理想而写而作。这不仅是说,一个作家的为人如何,而是她为何而写。名著所以流传后世,其思想性的高低,是否真性情而作,几百年后依旧打动心魄,是极难做到的。没有强烈的悯世情怀,尽管也能文笔绚烂或妙笔生花,就像网络文章似海,却从不能走入纯文学的殿堂。怪哉?不然,非评论家不屑,本就不为佳作。
我先后读了其成名作《爱情到处流传》,《六月半》等一些小说作品,对我的打动开始于散文式的风格,我惊奇于作者对古文的掌握如此的到位。我一向对类似的作家之作品很挑剔,因为古文式的语言,一旦拿捏不好,就会给人一种不伦不类食古不化的感觉。不过这次,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小说的语言很有一种耐咀嚼的味道,且拿捏准确,不疏不密。慢慢地,我为之吸引,好像饕餮一般,细细地读完了看到的每一篇,因为我也喜欢古文式的小说,比如我知道的谈歌老师,他的笔记小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式的语言。而古文式的语言极其精炼,却含意深邃。当今很多作家根本做不到如此的随心而写。并且,细细揣摩其小说,文中弥漫的柔性之语,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一位女性作家,对乡村女性情感细微的变化,其描写抒意细如毛发般的清晰,却在文笔中笼罩一丝风烟,朦朦胧胧,给人无尽的探奇之趣。这些,还不能打动我的内心,相对于文学作品,我近乎苛刻的要求,是某些作家恼恨甚至是不屑的,为我的身份与资格,我不在意。读者用脚投票的时代,作为作家你是弱势群体,你还不能如官员那般得强人所难。付之小说,重要的,尤为可贵的,却是那整篇小说描绘的虚拟世界,期间悄藏的作者对人生世态的无尽悲悯之意,她让人对红尘中的诸多无奈生出了一种共鸣,这,才是搅动我这颗外寒似铁,内却柔肠的隐秘之源,才是让我不得不高看作者文学水平的真意所在。很多小说,缺乏的便是这种深透纸内的博爱。
套改一句歌词讲,“不是我不喜欢,而是你太无情“。我对小说的苛刻,比起一些评论家不会在其下,因为毕竟我是付出金钱和时间。有的作家的作品,空洞无物,既文笔低劣,又情不动心,文学的真谛您一样不占,辛苦了编辑为你难受。而付之小说,农村之题材读来便是思乡切,写得不拘俗套,即便《爱情到处流传》是见不得阳光的偷情,也能透出有几分美,但美之后的隐含之意,才是我们读者需要思考的一种人生态度。小说写丑,也有美,但不是夸丑,而是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击打心魂,为一种爱而唏嘘,对一种丑去痛斥。但小说不仅如此,而是对爱情的反思。这就是我以前说过的,为何你爱的与爱你的却不是一个肉身?相对于男人的随意不觉,爱情,是一个女人情感世界的核心,这就是爱情的遗憾属性吧。
而对于机关情态的描摹,作者也是细致入微。也许作家出身农村,寄身城市便犹如《红楼梦》中之林黛玉的敏感,这方面,笔者深切感受,且也身在机关,略知一二。读来便想起了作家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等机关题材的小说,国人的内耗,相对于具有文学情感的人来说,机关便是地狱。可怜白发今朝生,哪为红尘济世情?文人的悲哀,便是不能为为之奋斗之理想而早生华发,却多是因机关算尽,勾心斗角所导致。如此,千古一叹,不足为奇。但,作者写出自己的心言,有切肤之痛的读者能不为之唏嘘?小说打动人之力,不就在于此吗?
刚刚又读了部分《红颜》,其类型,在我预料之中,因为作者文笔之古旧,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有能力,续写如张恨水之类型的作家的小说,而且较之以往,更能有新意。
付出内心的如玉的坚强的才情,谱写一曲现代小说的质朴风采,这是上天给作者的宿命。笔者作为读者,爱好文学之人,深感幸运。好作家好作品,从来都是稀少的,尤其在如今物欲横流,情感缺失的年代,张扬一种理想精神,用一颗饱含悲悯之心写就的作品,方显得弥足珍贵。祝愿作者笔力续健,不断发挥自己的特殊笔力,写出更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这不仅是笔者的期待,更是时代的期待。
还是秉持笔者一贯的观点,我觉得,好作品从来不乏读者,只在文学圈内“流传“的作品,并非巅峰之作。只有让更多社会中的读者,为你喝彩,其掌声才真实感性且不虚幻。
不妥妄言之处,还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