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凭栏-文学
宋凭栏-文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26
  • 关注人气:58,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实与理想的不绝困境----读任哲峰小说《节孝坊》《蛾子》有感

(2011-03-06 10:08:11)
标签:

任哲峰

南坡村

蛾子

爱情

节孝坊

文化

分类: @读字凭栏@

 

        宋凭栏

 

 

最近,读了作家任哲峰《阳光》杂志二期的两篇小说------中篇小说《节孝坊》与短篇小说《蛾子》。说实话,起初我并没有读的兴趣,我觉得,文章有些老套。不过,当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完全文后,我改变了最初的幼稚想法。掩卷之余,心中多有悲哀怅然之意。即便是作者有意地将结局弄得有些大团圆的俗套,也不能掩盖小说中隐含的丝丝酸楚以及难以自抑的对人性的反思。

无需讳言,这两篇小说描写的都是农村剩男剩女的故事。我以为,前者剩男王东才,守着现实的自然美景,却不能实现爱情理想的困境,是历史与如今很多人的现实写照,自己虽然喜欢小翠,却阴差阳错地与小翠的母亲成为夫妻。乃是由贫穷而导致的一种必然。后者剩女蛾子,为了尽到姐大为母的责任,蛾子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但人性中的求爱本能,使得她最后不得不主动出击,找了一个有些孩童之心的男人,她本不必成为剩女,而是由责任导致的,这是一种无私的伟大,虽然被如今的社会风气所抛弃。

一直以来,农村现实的贫穷与爱情理想之间的困境如何解局,是我读罢这两篇小说后更多的萦怀之事。作者写的是多年前的事情,其实在如今更有其现实意义。面对市场经济社会的风起云涌,愈发冲击着人性底线的无奈现实下,爱情这个自古令人感到美好的字眼,逐渐得被金钱的铜臭所玷污。就想当年贫穷一样。我一直不解的是,爱情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无可奈何地让爱情敬而远之了,这是人类的悲剧或者一种悲哀。穷的时候,没有谁愿意嫁给一个无依无靠的单身汉,富裕的今天,得到了肉身之女的男人,却感叹爱情越来越是一种扭曲的不得其真的情感。现实的爱情与理想的爱情,无论穷富都不能真正的得到圆满,这种不绝的现实循环困境,揭示了人性中的那些顽疾?小说提出的这种思考,不得不让我们唏嘘。

节孝牌坊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一种象征,更像一把枷锁,它将南坡村女人的贞洁牢牢锁压了几百年,甚至更多。当有人想冲破这个藩篱时,世俗的人们却不能容忍任何人对其的直接挑战。庆幸的是,如果不是如今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那么挑战者吕梨花的结局可想而知。值得首肯的是,如今的社会无论如何,其在解放妇女身心方面,无疑是大快人心的,甚至出现了女人欺压男人的矫枉过正的现象。

无论怎样,当爱情来临,我们都有必要为之拍手叫好,即便这是作者虚构的小说,我们也能为看到这样一种爱情的本质情怀而感动。既然现实中没有了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我们能在小说里满足自己对爱情的解读,也是一种值得去做的事。

对爱情,我一直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认定。那就是,如今的爱情其实已经更多地参杂了物质的因素,这方面,比起过去几十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男人,没有物质的强大基础,想得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姑且称之为爱情),是很难的,从古到今的门第爱情,无不说明,爱情总是一种财富与姿色的结合,真正的爱情就像一个调皮的精灵,总是与你我擦肩而过。就像那句话,深刻地解释了爱情的遗憾性,大意是:你爱的人不是妻子,你的妻子不是你爱的人。为何出现这种现象?我百思不解。我想,这是不是因为人的欲望无休止的属性所导致。人类总是对已拥有的失去了一种新奇与追求,所谓身边的景色不是景,却对远方的景物心怀一种渴望与贪婪。

当我看罢《节孝坊》,我本心是遗憾的,本来与小翠的爱情应是水到渠成,出现了这种结局,我觉得作者在表达人性复杂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那就是这种解说其实有乱伦的嫌疑。我不得不说,这是小说的一种不足或者说欠思虑之处。或许,这是作者面对当今社会现实不得不妥协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答案,也许只有作者心里知晓。

对于蛾子这个人物,我以为写出了某些农村人物的代表性。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姐姐”,为了照顾弟弟妹妹,终生未嫁。小说里的蛾子并未如此悲惨,她起码在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说明作者还是心怀同情,没有放弃理想化的写作,并没有将主人公写得无比凄凉。但“弟弟”的表现却说明,有时候即便是伟大的付出,却依然不能换来对方的理解与感恩。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拷问,是对历史也是对现实中一些人心不古的控诉或棒喝。这说明,对待感情,无论爱情还是亲情,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物质因素,否则,这种情感的质地就会失去原有的纯正与醇厚。人心不古的现实,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背景,需要我们用文学之手进行犀利解剖,还原一种本质的归宿。

理想永远是即将实现的现实,现实却永远不能成为已实现的理想。理想与现实,如何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这是每个小说作者必须要思考的课题。

 

这方面,我对作者今后的写作抱有较好的期待。应该说,这两篇小说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布局上都是属于一种现实主义的写法。这种现实主义是文学写作永远不绝的最佳方式,一个人无论多么思想超前,离开厚实的土地也不会如自己所愿那样走得更远,而大多是摔得很疼。我期待作者今后能写出更多有力度的现实主义佳作,给文学长廊增加一些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不仅是我的渴望,也必是作者的渴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