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作家被视作神却无人供奉

(2010-07-04 10:53:34)
标签:

作家

圈内

平凡的世界

木胎

路遥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当作家被视作神却无人供奉

               文/宋凭栏

 

当一个或者群体的人,被视作神,却无人供奉,这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如今,作家就身处这样的尴尬境地。这句话,是我在回复一位博友时,被她肯定的欣赏之句。因此,当时光的隧道,带着我走向漫无目的的一处,偶然的发现,使我已经同意被人哀求不要写的歇笔,重新找到了一种述说的冲动。当然,这篇文章已经不是当初的主题了。因此,我也不必承担违约的良心谴责。

写作曾经被视为神圣的工作。如今也是。确实,一个人能够让生活中的琐碎,变成一种被人愉快阅读的文章,这需要何等的灵性和辛劳。每个对此熟知的人,都不会否定作家在这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但,寺院中的佛像被人焚香跪拜,而作家却只能默默的耕耘在自己的书斋中,大多数人无力或者不想购买其作品时,作家的神圣光环背后的凄凉与无奈,谁又能理解和了解多少?

在我去一次诗歌朗诵会,偶然认识了一位年轻的80后作家,热闹的场景中,他那种无言的、若隐若现的表情,给我的感觉就是高高在上的寒。所谓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是本来在文艺圈中,本该活跃的身影,变得如此的萧然和无语。难道只有在专家的作品讨论会上,才能谈到文学?民间的地点,作家都耻于与作者或者爱好者探讨文学?

神,是木胎泥塑,可以不与凡间俗物交流,避免在交流中被人类看出神的破绽,而失去神的尊严和神秘。作家捏,也有这种失去神秘的隐忧吗?

如今社会,文学不仅作品远离了人民,连作家本人都远离了人民。被视作神的感觉就一定很愉快吗?否则很难解释,一些作家耻于文学交流的内心感受。

物欲化的社会,本指望文化精英们的救赎。但是这些所谓的文化精英们,却难得为自己的作品,通过与人交流这样一种与人亲密接触带来的广告效应,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反而痴迷于甚至膜拜于圈内大家的语言为圣旨。不错,这样的结果就是不管读者如何评点,只要得到圈内领导和名家的首肯,自己就功成名就了。这种唯上的思维,与如今的官场何其相似?一些人批评作协的官僚化,从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一方面,面对圈内的如潮肯定,作家感到了自己的无尚成功;一方面,文学杂志的冷销,又叫作家的心理被刻上了不良情绪的烙印。如我等坚持买读纯文学期刊的人,凤毛麟角。很多买者不仅仅只是纯粹的读者,他还拥有着一种写作的冲动和已经获得进入杂志通行证的身份。

今天,看到钟山杂志评选的30年的十部作品。竟然没有《平凡的世界》这一伟大的作品。被专家的一票之差打进冷宫。而人心自在江湖,网友们的力捧,足以告慰路遥的在天之灵,他会有怎样的感触?文学,已经不再有你当年那种神圣的光环了。虽然,如今的作家仍被视作神,但从香客的心中,再付出香火钱的冲动已经没有了。望着我书柜中的那两本分为上下部的《平凡的世界》,我心在流泪,在流血。

而这,将置于作家何种的尴尬境地。作为文学圈中人,势必或多或少的都清楚。文学的神圣,为何只在象牙塔中,民间的看法和观点,为何不能反映在专家头脑中。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深刻的现实问题,谁能回答我的疑问?就如郎咸平教授的那振聋发聩的一句话,一直以来,我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种疑问,不只存在于经济界,也存在于文学界。

迷失的社会文化取向,谁来引领通往道德人性的天山神殿?让迷惑的人心,看到那一簇簇于圣洁白雪间盛开的一朵朵雪莲花。面对自然的圣洁暗示,一味追求物欲奢华的无奈心灵,能否得到悟道一般的升华?

神的作用,不只是救赎心灵,有时,也需要在人性迷失时,起到一种坚韧的信仰指向。只有保持了人性的纯真,文学作品的高下,无需专家们的歌颂和吹捧,自然会走进读者的心中。看一看民间对路遥作品的那种无言的爱,作为专家,不能保持民间的心态,就早已失去了神的色彩。欲望,无休止的欲望,这是神所不能容的罪恶之首。指望以此之身,得到人们的膜拜,这种既想得到功利又要保持金刚不坏之身的企图,注定是徒劳的,也是愚蠢的想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