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小说作品解读之一 《彩虹》虽美却虚幻
(2010-07-01 22:20:56)
标签:
食粮小说彩虹玉米毕飞宇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小引:我们在表达恨的时候是天才,而到了爱面前我们就如此平庸。
找到一个名家的博客。早就知道毕飞宇,玉米我啃吃了几次,当然不是早市那些妇女们见人就说着的熟苞米。那是物质的玉米。我啃的是精神的,在小说月报上,是一篇小说《玉米》,当然还有《玉秀》等等。不过这个女人就不能啃吃了。我不过是沿着作者的描写,去偷窥一个不是我妻子的女人的生活,看看她们到底有何不同。
可以说,如今我物质的食粮基本不匮乏。一心做着作家梦的俺,匮乏的是精神食粮。这不,一连看了几个毕飞宇的小说,过瘾了。也不知道我吃饱以后,能不能闲着没事,也鼓捣出几篇小说来不。不过,我先鼓捣写几篇读后感,也算是没白看。
小说是呼唤世间的爱的,但写的好的人不多。这就像作者的一句话:“我们在表达恨的时候是天才,而到了爱面前我们就如此平庸。”。然而读罢毕的小说,不得不惊叹作者的才华。他的小说给人新奇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语言的天才使用。通篇都有一种语言的幽默,给你阅读中持续的快感。我怀疑他是不是从相声中学到的。你看郭德纲的相声,就有这般的效果。这就让人爱死一个人了。我看有人回复他的话,就是“宇丝”级的粉丝了。不错,如今的作家,能和演艺圈的明星一样,有了自己的“宇丝”,不白忙活一场,写的手都麻木了,不如人家唱歌玩的轻松潇洒。
《彩虹》写了退休知识分子的寂寞。子女都继承了父母的智商,考上大学,远走高飞是自然的。虽然他们也有我们普通人的私心杂念,也想把“小棉袄”留下,那也是不可能的。就像我的妻子,还希望孩子考上大学有出息,还想留在身边当“小棉袄”。我说,这是不可能的,人最好不要想十全十美的事。不过孩子继承了我们小百姓的愚昧。考大学估计没戏,留在身边也一定没戏,不嫁人了?
话归正题。小说结果,残疾的妻子和丈夫因为无聊,引出了邻居的孩子,一个孩子照亮了两个人的黑暗世界。可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城市人之间的那种冷漠,让孩子充满了戒心。虽然后来靠着泡泡液,也让孩子一时失去了警惕,出来牢笼一般的房子,来到这两个人的家中,但毕竟欢乐的时间短暂的。可喜的是,最后妻子却从中学到了快乐的方法,吹泡泡,返老还童了。这是城市知识分子的无奈。还能怎样?那道彩虹的颜色虽然好看,不过总归是遥远的,虚幻的,不长久的。作者将小说题目写成了彩虹,暗示的也许就是这层含义。
那些常年在外工作,不知道父母心情的孩子们,你们看到这篇小说,是不是该买返乡的火车票去了?就像那首歌唱的,“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常回家看看.....”。
别说我没提醒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