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角色改良将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文/ 碧云轩主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课程改革从实验到普及普遍进行了五六年以上,最近两三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以前所未的速度加以推进和覆盖,新课程最核心的攻坚就是要构建新型教学管理的策略,通过力量聚集、观念建构、机制运转、教学研究的思想和技术路线,催生令人振奋的教育新生态,让教育真正回归本真,回归生活。
这当中,作为治校办学的管理者——校长,无论是从其个人的文化知识宽度、教育理论修养、哲学思辨素质、思维个性品质等方面,还是从其治校办学的观念理念、思想思维、目标导向、管理策略等方面,都是积极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
校长只有真正具备教育家的品质,践行教育家的抱负,并在理想的追寻与自我奋蹄中不断训练“家”的思维、涵养“家”的气质、汲取“家”的养分,培育“家”的细胞,才能把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至高无上的追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才是适应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校长角色改良必须要走的方向。
校长角色的扭曲表现
表现之一:办学理念的错位。一方面,表现在理念的光鲜与现实脱节上很严重。在基础教育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办学理念的先进、完美,与办学的有效性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一个学校比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先进、完美、前卫,象是谁在组织奥林匹克竞赛似的。好象谁办学理念的旗杆举的越高,似乎就表明谁的学校办得越好。校长们把办学理念作为一大策略,作为吸引生源的亮点。当然,校长们的内心也许也是苦不堪言的,这也是应试教育给逼的,也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现实中国的基础教育就这么玩,别人要这么玩,你不这么玩,你就要吃亏,你就活不出来。另外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校长们的政治前途问题,这是校长们最为认同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真实。另一方面,确有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不出特色。有的思想落后,没有发展性;有的思想模糊、不明确;还有的与历史割断,没有继承性;再有,就是千校一面,没有自己的独特性;还有的是办学思想与教育方针等同;更有甚至,就是没有办学思想,或者办学思想错误。没有明确独立办学思想的校长,其行为往往受一些朴素的、零碎的、直觉的办学主张所支配,容易缺乏方向,容易使校长不知不觉成为一名控制他人的操纵人员,有时甚至会在日常主要问题上站不稳立场。又由于校长的人事、课程、教材、考试等方面都是上面统得太死的体制,校长就更容易把精力、智慧集中在内部流程管理上,满足于“有个交代”,导致办学中自主意识的缺失,个人经验主义的盛行,导致办学思想落后,学校管理僵化。
表现之二:行政管理的异化。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校长一直沉浸在官文化之中,官本位的主流大文化系统中,更强化了处于亚文化地位的学校文化系统中的官文化。实际上,基础教育学校的制度设计,与政府的行政体制设计基本上一致的。校长们是进了党委组织或宣传部干部编制的,校长们的行政级别也是很明确的。中国学校的制度设计,是政治化的。因而,学校的教育行政往往就带有浓重的党务行政色彩,校长很难按照教育规律行政。社会大政治下的人际关系,也同时强化着学校下的人际关系。于是学校里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有形无形地,既要受制于大政治的强势威压,更被这种小政治关系慑着。另一方面,我们的校长握着学校全部资源配置的重权,校长角色很容易异化形成党务性质的管理权,学校文化机关很容易异化成为党务政治机关。这种状态下的校长负责制,很容易使学校党委会、工会、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功能消解,处于实际的虚拟状态。
表现之三:教学评价的偏离。现实中的校长角色,一方面,要承受官本位社会的重压;另一方面,必须承受应试教育、知识教育的强势威压。在如此生存状态下的校长们,该如何管理评价老师们的教学呢?如法炮制,分指标,排名次,大考加小考,“考、考、考,校长们的法宝”,才能向领导、部门、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们交上满意的答卷,应对“排、排、排,评价的王牌”的社会生存环境。
表现之四:校长人格的扭曲。不用置疑,校长们的人格冲突也是强烈的。按照校长角色的定位,在学校这个小王国里,校长们似乎就是“皇上”。在学校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校长都要“象校长”,尤其是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校长必须带上政治面具,活在校长角色的道具里。但校长也毕竟是活生生的人,校长也要为人父母,校长也要吃五谷杂粮,人心同然。校长们心里明白,中国教育病了,重病号是校长们。似乎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教育病了,而且都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病得很深。但又有几个人实话实说呢?于是校长们真正陷入了校长角色的社会人格与校长的自然人格相冲突的扭曲境地。
时代呼唤校长角色的回归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一步一步逼迫推进,使教育的外延扩展了,内涵丰富了,功能增强了,教育的目的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必须随之而来的更加重要、更加严肃的课题是如何使教育尽快回归,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走上真正的务本发展之路上来。因为,教育是科学,必须要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办好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校长角色的回归归位,或者说造就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是时代的呼唤,是发展、改革、创新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教育务本高效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广大学生、学生家长的强烈愿望。
校长角色的回归,也是教育严峻形势的深切要求。当前,校外教育异军突起,校际竞争日趋激烈,校长治校办学水平差异在拉大,有的还在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校长却引导、发动、协调和推动他所领导的学校走上了逐渐回归教育本位的光明大道,使校际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办学效益逐步呈现出差异。面对时下的种种困难,种种挑战,种种艰巨,过去的行政型、技术型校长显然难以胜任。他们可以解决学校的小问题和常规问题,可以忠实执行上级的指示,但他们显然不具备战略眼光和思维,也不具备开拓创新勇气。教育的务本之道发展更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校长的角色如何回归?实际上就是朝“教育家型”校长转轨。“教育家办学”需要“教育家型”校长。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达到“教育家办学”这一回归目标,校长不仅是带有行政权力的“长”,更应是具有专长的“家”。校长不能只为权力去管理与调控,而要用思想来影响与引领教师,这就为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同时,一个不能不正视的现实问题是,我国目前的校长队伍参差不齐,素质总体还不算高,与教育家型校长还距离甚远。校长角色的回归——“教育家型”校长,这个标杆的提出,就为校长们今后的努力与行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方向。
当然,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与教育回归本质,务本发展的改革相配套的机制、体制也可能会随之而来。那么,今后校长办学自主权肯定会比以前逐步宽松,也会用法律的形式逐步明确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政府评价学校的标准也应该更符合教育规律,并且对校长评价制度也将会逐步科学化起来。这些也许都将为校长角色的回归建构一套更加良性的机制。
校长的本位角色——教育家型校长
作为教育家型校长,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质:
——痴迷教育,有教育理想。坚信教育的价值,衷心热爱,从教为乐,智慧引领。高远的教育理想,不止现状,胸怀未来,志于开拓。
——自成体系,有教育思想。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指导实践,按规办事,探索创新。有体系的教育思想,不信权威,系统研究,独到实践。
——崇尚实践,有创新意识。理论融合于实践,重视实干,不尚空谈,经验丰富。创新源于实践,自主变革,改革现实,迈步发展。
——成果影响,有科研能力。清醒的解决问题,长期研究,系统探索,取得成果。成果富有影响力,较长历史时期内影响一所学校或影响一批学校,影响一代甚至几代学生,影响学校教育和管理甚至是政府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向性决策产生较大影响。
作为校长,作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应该有渊博的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崇高的人文精神(真正内化为了对人的关怀,对人之价值的尊重,对人之生命的敬畏,对人之尊严的珍视)、博大的人道精神(这种人道情怀是以尊重人、相信人为基础,进而升华为对人类的爱,表现为对学生的爱,对教师的爱,以及对学校的爱和对教育的爱)、睿智的人和意识(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人,都是尊重人、关怀人的人,主张人与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强调师生合作,以博大的情怀理解包容、尊重爱护着不同个性、各有特色的教师、学生)、强大的人格魅力(外和内介、守正不阿;勇于负责、敢于负责;宽容大度、民主平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全心投入、坚韧执著;鞠躬尽瘁、清廉高洁)
要真正使校长角色回归,成就教育家型校长,必须重新建构如下学校核心概念。
——树立起科学人文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校观——学校是有生命的,最有生命力的是学生、教师和学术,学校是学生、教师、校长学习的共同体,学生、教师、校长互为发展的平台。人本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话茼的传递者,课堂话语权与学生共享。生本学生观——学生不但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生理、心理正在快速成长着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话语权的共享者。
——建构起促进生命无限发展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科学理性的动态课程观——是学习的跑道,是公共框架,是生活经验。创设更多的经验学习、生活化学习、问题学习、情景学习、意义学习、选择性学习、发现性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样化学习、探究性学习、整合性学习和真性学习等,体现开放、灵活、随机、创生、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发展。开放人性的生态教学观——教学就是“用”教科书教,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平台,一个师生对话依托的对象或载体,是师生互动(师动生、生动师;师动师、生动生)的生态教学观。个性的真性学习观——学习是经验、生活的建构,是情景化的、活动化的、体悟性的、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创生性的、个性化的真性学习观。
——形成引领共生教育和谐发展的知识观、评价观、管理观。建构后现代多元文化知识观——知识是文化的、价值的、境遇的,是可协商的、可建构的。促进师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观——评价是中介,是协商,是过程,是工具,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多元激发、多元共赢的人文管理观——是引领,是协同,是创建,是共生。
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发展,让校长角色理性回归,让学校由教育家型校长治校办学,其核心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和教育规律的遵循;让校长成为教育家型的人才,既为校长专业发展树起了前进的标杆,又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校长成为教育家,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这个命题既源自于国家的、政府的倡导,又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校长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应当说,我们比以往更有条件、更有可能去追求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去呼唤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的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