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造经典

(2021-11-22 15:57:59)
标签:

美学家

曹利华

陶瓷艺术

中国水墨

赵国青

分类: 吾敬吾愛


创造经典
赵国青作品   摄于唐山宾馆


美学家、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曹利华教授曾在《美与时代创意》期刊上发表了《经典是如何创造的——兼读赵国青<陶瓷绘画与中国水墨>》一文,对赵国青的陶瓷艺术予以充分肯定。
曹利华教授说:赵国青的陶瓷绘画显然已经彻底改变了绘画作为陶瓷装饰的附属地位,陶瓷已成为绘画的载体,陶瓷绘画由此得到继承和发展。赵国青走着一条书画不断创新的道路,他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几点:一是“道进乎技”。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是“道”引领“技”。没有“道”的引领,如同瞎子摸象,“在这种情况下,画家在创作中矫揉造作、无病生吟,使笔、用笔一如涂脂抹粉般”(引自赵国青《浅谈‘忘形得意,道进乎技’》),“道”决定“技”,“道”有多高,“技”才有多高;其二“道”进入“技”。要达到“忘形得意”的地步,“忘形”并非不要“形”(技),而是将“道”融化在“技”之中,“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上)。
二是勇于创新。首先是对传统的继承。“我喜欢《石门颂》的开合自如,喜欢王羲之的典雅神韵,喜欢苏轼的雄强豪迈,喜欢金农的跌宕脱俗。”(引自《赵国青自述》),他的书法、绘画以及陶瓷绘画与传统一脉相承,表现了他对传统的酷爱和吸收;其二不断攀登。从书法向绘画的延伸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要向陶瓷水墨进发谈何容易,如果不克服使用材料、表现方式、绘画技法上的根本性转变,那是绝对不行的。他经过长久反复的实践终于成功了,在青花《擁翠云水》瓶的创作过程中,他写下了这样的体会:“我依山水以寄情,托笔墨而造景,着意避开图影真迹的写实手法,以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创作思维,为山水代言,追求‘不似之似’的‘真山水’之境的表达。作品通过重峦叠嶂和山水相擁,淋漓尽致的阐释着动与静、虚与实、黑与白的‘象外’之境。山川、树木、房舍、清流皆在一片自由而天然的笔情墨趣中恍兮惚兮,交织涌动,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中的清气弥漫,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精神层面的体验。这种意境之所求也通过密集的点染和浓淡相间的干湿变化,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营造出气韵生动,宁静致远的意境,同时为观赏者呈现一种奇特的视觉,充分体现出中国绘画艺术中笔墨独立审美意义的所在。”
三是虚心求教。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得到张荣庆先生、石开先生的亲自指导;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拜杨虹先生为师,并得益于先生的亲临指点,完成了绘画向陶瓷水墨的转变;贾浩义先生深感于赵国青的人品艺德,破例收为弟子。真可谓是:艺苑奇儁,德业双馨。
转眼九年过去,赵国青依然坚定地走在陶瓷艺术探索道路上,一直没有止步,先后评选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级美术师,在陶瓷艺术创新上获得数项国家专利。尤其是大瓷板画创作,别开生面,成为行业内的翘楚。
生而有涯,艺无止境。赵国青的陶瓷艺术探索之路将会走得越来越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温情小庆
后一篇:夕阳时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