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游海安凤山

分类: 浪迹天涯 |
我不想叫这本书为《海安考古录》,因为,在韩国均先生编纂海陵丛刻中的《海安考古录》,删改了原著,并舍去了所有珍贵的插图。
咸丰海安县志中的广福禅寺的绘图
《咸丰海安县志》的插图
海安县之镇宁门
凤山 (图中可见低矮土堆被很多建筑物覆盖)
重要记录(文摘抄自互联网)
《海安考古录》先后共有五篇序言,分别由余谷、陈笃庆、章承荣、沈潆、康伯山作。最早的一篇序是余谷在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所作。
咸丰五年(1855年),《海安考古录》交石麟画馆准备刊刻。
民国十一年,始把《海安考古录》列入《海陵丛刻》第十三种。韩国钧对原书内容有删除,可能由于印刷手段缺乏的原因,徐怀玉所绘20多幅图未能编入《海陵丛刻》,实为憾事。
1962年,扬州古旧书店根据该店所藏石麟画馆原稿本《海安考古录》刻写印刷,这一版本书稿是王叶衢、徐怀玉所作原貌,刻印本把本书冠名为《咸丰海安县志》。
《海安考古录》中的绘图,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能有《考古录》这样规模的写实绘图,来配合文字叙述,这在周边方志中也是不多见的。徐怀玉有深厚的绘图基本功。他为把海安镇以及海安巡检辖区的场景描绘下来,下了很大功夫。章承荣形容道:徐怀玉“登临意远,谛玩神凝。鸥鹭塘边,写出半村半郭;凤凰山下,染成一壑一丘。凡城池可考之区,皆纵毫以彰其旧制,即基址无存之景,亦傅色以志其芳名”章承荣认为:“微王子之书,无以启徐公之画;微徐公之画,不能成王子之书。”
补遗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不越月,筑成土城。城周六里许,城门三座,东为泰宁门(牙桥以西),西为永安门(心慈庵旁),北为镇宁门(杨家桥之南),同时拓宽北护城河,宽四丈,深丈余,设水关三处(北水关在现团结桥附近,明御史徐耀墓即在水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