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山民间故事—“铁城”的来历

(2009-05-22 10:49:38)
标签:

旅游

分类: 中山人文

    古时候,现在石岐西山至扒沙街、月山旁、上河泊、方塔街、治安街、弓箭巷再回西山,是铁城古城墙的位置,在这个范围以内的地方,叫做“铁城”。而现在的石岐孙文西路、大庙下、上基(凤鸣路),下基(安栏路)、青云桥、大较场、天字码头等地称为“石岐”。所以,当时“铁城”和“石岐”指的是不同的两个城区。直到1921年后拆城筑路,才将“石岐”和“铁城”两个城区合一了,统称为“石岐”。 为什么有“铁城”之名呢? 据说,在八百多年前,即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的时候,由于要择地建城,当时乡绅争论得非常激烈。有人主张在石岐(当时称文顺乡)建城,有人主张在中山环城镇库充和中山三乡镇雍陌建城,众议纷纷,一时不能解决。当时主持筑城的陈天觉进士,因他身居石岐,故一力主张把城建在石岐。各方最后协商采取称土作比较的办法,即在体积相同的一堆土中,以泥土重的为贵,取其坚实之意。各地取土时,陈天觉暗将少许铁沙乘人不觉混入了石岐的泥土中,结果称起土来,石岐的泥土最重,最后大家同意把城址定在石岐了,所以后人称石岐为“铁城”。 另一说法是由于石岐位处海隅,自建城后,经历宋、元、明、清数代,都没有较大的兵戎流血之祸,故又称“铁城”。 流传地区:石岐口述者:苏干远 毛公弼等搜集整理:林润洪整理时间:一九七九年 二 宋朝末年的皇帝宋帝昺为避元兵追击,由大将陆秀夫、张世杰等保护着迁避到崖门,后来全部为国尽忠。当时还有忠臣吴相公夫妇跟随一起,他俩的遗体顺着海水漂流,漂到石岐的海滩,被乡人发现,便将遗体收殓,隆重埋葬,并建了一座吴相公庙来纪念他,这庙在石岐三元庙的侧边。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海寇来骚扰香山县境,正在危急的时候,贼兵望见西城门楼上,有金甲神率领千百名神兵布满城楼守卫着。海寇的首领惊慌起来,对贼兵们说:“这真是一座铁城呀!我们是攻不破的,不如回去吧。”说完便带兵退走了。

    后来,有投降的贼兵入城来,见到吴相公的塑像,说当日围城时见到带兵守城的金甲神,相貌和这神像一模一样。乡人认为吴相公的神灵护城有功,越发虔诚祭祀,而石岐称为铁城也由此传开了。

    流传地区:中山市石岐一带整理人:高民川整理时间:一九八七年六月

 

                                       选自《中山民间文学拾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