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被低估的三国人物

标签:
三国低估top10杂谈 |
分类: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
1.魏延
在我心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魏延,现在站出来为魏延说话的人也不在少数,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足见魏延的才干的军事才能。刘备用人何其高明也,慧眼识魏延,就说明了魏延绝不是脑后有反骨的一匹夫而以。刘备和魏延曾有一段对话“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这就是魏延的就职宣言,这番话让刘备满意,也镇服了众人。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当属建兴八年率部与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耀之战。这一战魏延以少胜多,在阳溪将郭淮打得溃不成军。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中战果最辉煌的一役。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持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这一点我认为杨仪要比魏延小人的多,根据《三国志》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这显然有些过分。哎~~文长啊,生前鞠躬尽瘁,死后背着一个谋反的骂名,他不仅被低估,更是悲情的英雄。
2.鲁肃
鲁肃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形象就是一个老实的有些呆呆人,总是在诸葛亮和周瑜中间受夹板气,其实不然,我认为鲁肃绝对称得上是被低估的三国人物。《吴书》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被族中父老骂为“狂儿”。周瑜认识鲁肃,是在当居巢长的时候,“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结果“(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两人结为好友。袁术听说了鲁肃的大名,还想让他当东城长,鲁肃看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落跑了。这样一条豪气干云的汉子,小说中竟然变成个无用的老好人,实在冤枉啊冤枉。
在演义中诸葛亮曾对鲁肃有过评价,说鲁肃是可以据守一个关隘的才能,这简直是对鲁肃的污蔑。魏蜀吴三国之中,皆有对大的战略方向进行策划的人,诸葛亮的《隆中对》家喻户晓,而为吴国进行战略规划的恰恰是鲁肃与其好友周瑜。孙权继位,周瑜推荐鲁肃和孙权见面。鲁肃劝孙权成王霸之业,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且详细谋划方略,“……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大喜,说我原来只想匡扶汉朝,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你说的话真是太好了!这就是后世称为“榻上策”的著名战略构想。周瑜去世,推荐鲁肃自代。“即拜(鲁)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鲁)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在我心中,鲁肃应当和周瑜一样,是一个善用奇谋的儒将。
3.陈登
陈登在演义中提及的比较少,只是在徐州的时候才有所提及,直接导致陈登的知名度不高。陈登字元龙,徐州人也。机敏高爽,博览载籍,雅有文艺。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年二十五,举孝廉,除东阳长,养耆育孤,视民如伤迁典农校尉。兴修农业,广积稻谷。曹操以登为广陵太守,登阴合众以平吕布。拜伏波将军。登在广陵,广施仁德,明审赏罚,民畏爱之。陈登不仅仅是文臣,他在用兵造诣方面也很强硬,广陵地接长江,向为江东孙策所觎觊。在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攻下皖城后主动向徐州陈登部发难,派孙权跨江进攻陈登所守匡琦城(当在汉射阳县附近)。敌军十倍于陈登守军,陈登镇静自若,命将士们严阵以待。为迷惑敌人,陈登下令紧闭城门,偃旗息鼓,示弱于敌。陈登登上城楼,仔细观察敌军,认为可以出击,突然打开城门,将士们如下山猛虎,奋勇杀出,向敌阵冲去。孙权所部猝不及防,被陈登军冲乱,溃不成军,失去指挥。陈登亲自擂鼓,将士奋勇冲杀,孙权军很多士兵登船不及,被杀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大败而回。陈登取得全面胜利。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才人,就这样被演义埋没了。
4.黄权
黄权的出场机会就更少了,甚至不细心的人都可能忽略他的存在,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言辞反对刘璋请刘备入蜀。可以看出,此人的目光何其广远。黄权,甚至可以说是刘备继关张后最倚重的大将,比马超都受宠。刘备开始进攻益州,派将领分别攻下郡县,各郡县都望风归顺,而黄权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才去见刘备归顺。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曹操破张鲁,张鲁逃入巴中,黄权建议刘备去迎接张鲁,以保三巴的安全。于是刘备以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进入巴中。但张鲁已经回到南郑,投降于曹操。之后刘备攻破杜濩、朴胡,杀掉夏侯渊,占领了汉中,这些都出于黄权最初的建议。尽管后来投降了魏国,皆因大军阻隔江北,无法还蜀。舍一人之名声换三军之活命,岂不是也很值得尊敬,再说,刘备都不怪他,我们也不要再指责了。
5.刘备
刘备这个头像没找到合适的,就自己截了一张,好像大了一点。刘备哭来的江山在大家的心中几乎已经根深蒂固了,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关,张等皆是万人敌,孔明,士元等皆是经天纬地之才。如此之多的良臣猛将皆能为刘备所用,足以说明刘备的能力与魄力,知人善用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这件事一方面显示了刘备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刘备的急中生智和临危不惧,想想看,若是刘备只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与贼兵拼命,或是慌张被杀,还会有日后的昭烈皇帝吗?再看看众人对刘备的评价: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对刘备的低估,实在是大不应该。
6.高干
高干,袁绍的外甥。应该说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这个名字很符合他。谢承曾评价:才志弘邈,文武秀出。(《三国志·高柔传》注引《后汉书》)。袁绍当年全盛时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领地,而高干却也领了并州刺史的职位。要知道,袁绍可是有着四位成年的儿子的。能让私心颇重的袁绍将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没两把刷子是不成的。兴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讨乌丸。东汉末年乌丸的兵力和战力都很强,一直是边境的大患。高干认为曹操短时间内不会得胜,便终于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乐进两将分两路围击高干。此时的高干兵力早已不如当年,但仍然为了袁氏一族而奋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与粮,对抗李乐二人的兵,居然从兴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兴平十一年也没有败。兴平十一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大军来攻,高干此时已打了四个多月的仗,兵粮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于是死守壶关。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壶关,曹操大军一共又打了三个多月也没打下来。袁绍的众多儿子中,绝没有一个有高干这样的才能的。便是袁绍自己,恐怕也远远及不上高干。
7.张昭
张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形象莫过于赤壁之战的竭力主降,一副软骨头的形象。其实不然,张昭还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的,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而把他写得不成人样,实在是太过份了。张昭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二十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名士王朗等人讨论时事,深受陈琳赏识。结交推荐诸葛亮等人才。东汉末年张昭避乱扬州。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
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张昭敢于直言谏议,曾因违背孙权意愿而一度不让他朝见。孙权称帝之后,张昭因年老多病而辞官,著有《论语注》。
嘉禾四年,张昭去世。孙权素服吊唁。孙策敬佩他,对他行"升堂拜母"之礼,使张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孙策的"长史"兼"抚军中郎将"。
孙策很信任他,将一切行政事务都交给他,并对他以"管仲"相比。临死前还将孙权托孤给他,并说"若孙权不足以担当大任,则你自己担当。万一事不顺利,由'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8.朱桓
又一个在演义中戏份儿极少的将才。孙权统事,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夷陵之战后,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扬声攻打羡溪,朱桓分兵救羡溪,军队出发之后,才突然得知曹仁要进军濡须,但要追回救羡溪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朱然手下只有五千军队,诸将都十分恐惧,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鼓舞士气。又使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结果斩常雕,生擒王双,斩溺千余人。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进图寿春,但陆逊认为不可行,于是没有实施。庐江主簿打算开城迎接吴军,全琮和朱桓率军接应,但事情败露,被迫退军。退军时吴军渡河,魏军打算出击拦截,但见到朱桓押后,于是不敢出击。后来朱桓狂病发作,回建业治病,并于明年(赤乌元年)病死,时年六十二岁。朱桓为人高傲,不喜欢为人所驱使,而又善养士卒,轻财重义,与人一见,数十年不忘,死时部下无不哭啼。
9。曹真
曹真在演义里是个白痴。既不会打仗,屡败于诸葛亮,受挫于司马懿;为人又小气,最后给司马懿气病,诸葛亮再写封信给他,把他气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除了儿子生不好,其他方面都非常优秀。演义中曹真能当上大将军,是因为他姓曹。曹真确实姓曹,但“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曹真当上大将军,靠的不是“亲戚之宠”,而是自身的能力。曹真当上大督都主要是因为南征孙权战功彪柄,这些在演义里都没说到。演义里为突出诸葛亮和司马懿,把曹真在诸葛亮在北伐时写成了笨蛋,其实前期的战争主要是曹真领导的。直到曹真病逝后,司马懿这个诸葛亮的“毕生大敌”才继曹真之后,与诸葛亮拖了四年。其实,抗击诸葛亮北伐的真正英雄就是曹真。
10.法正
提起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诸葛亮.其实当时诸葛亮主要管理内政和筹措粮草,在刘备身边为其出谋划策的是法正,刘备对他的信用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三国志记载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可见他当时的地位。陈寿对法正的评价是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法正的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曹操也给于了高度的评价: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华阳国志》)
《三国志》记载,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彝陵惨败后,诸葛亮慨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也;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段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才干要远胜过诸葛亮,一代妖相诸葛孔明心比天高,曾自比管仲乐毅,放眼天下,大有高手寂寞之感。可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