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分类鉴赏:送别抒怀诗

(2013-02-16 01:53:08)
分类: 高考专题复习

送别抒怀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主题分类

一、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间接写别情: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三、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六、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雨霖铃 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基本特征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A依依不舍的留念;B情深意长的勉励;C坦陈心志的告白;

D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考题示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借景抒情:“春江渺茫”“日暮”。

②虚实结合: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折柳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常见意象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常见特征:

 

送别抒怀

 

时间

地点

景物

秋季或春季

清晨或傍晚

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

杨柳、

酒等

 

送别习俗:

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真题变化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十送红军 - 刀郎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来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与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书(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象(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