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亨谦电商陈老师
亨谦电商陈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07
  • 关注人气:1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析问答网站的三大定律

(2010-03-11 15:55:23)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络营销


    长期关注国内外问答网站的发展,因为问答网站寄托了乌托邦的理想,让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得以交流分享。在百度知道诞生以前,韩国的naver和美国雅虎应该就已经出现了问答平台,谷歌曾经也推出过付费问答服务,到08年底和09年初,问答网站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的蓬...


    长期关注国内外问答网站的发展,因为问答网站寄托了“乌托邦”的理想,让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得以交流分享。在百度知道诞生以前,韩国的naver和美国雅虎应该就已经出现了问答平台,谷歌曾经也推出过付费问答服务,到08年底和09年初,问答网站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的蓬勃发展起来,维基百科推出了维基问答,日本最大的问答网站Okwave和新浪爱问成立中日交流的问答频道,谷歌中国将天涯问答列入主频道,Google收购Aardvark问答网站,此外,国外的fluther.com、answerbag.com、mahalo.com、chacha.com、tweetbrain.com等问答网站也都在进行不同方向的尝试。国内,诸如去哪儿等众多垂直网站和社区网站,也将问答频道列入网站的标配中。

    目前比较成功的问答平台形式主要是依托主平台的流量,诸如百度知道依赖网页搜索,天涯问答依赖天涯社区,新浪爱问依托新浪网,搜搜问问依赖腾讯客户端等;以及各种垂直社区网站的问答频道。从回答的质量、及时性、答案数量等指标看,百度知道和搜搜问问是做的比较好的。但依然有大量的长尾的个性化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答。

    根据长期对问答网站的关注和思考,我得出问答网站的三大定律: 
    1、能看到就不会提问。
    这似乎是个很“白痴”的结论,但确实是容易被忽略的。用户不会为了提问而提问,如果能够在其他网站上浏览到,或者百度搜索到需要的内容,用户就不会麻烦的提问,等待不确定的回答。或者说“只要鼠标移动屏幕就能看到的,用户就懒得键盘去输入和等待”。
因此,问答网站需要首先从用户的浏览习惯出发,将用户常见的问题和答案分栏目的整理并呈现出来。媒体性和服务性为主,互动性为辅,前者带动后者。 
    
    2、被关注才会被回答。
    这个结论就比较抽象了。我们知道,通常我们上网只会关注热点新闻、名人事件等,再QQ和朋友保持联系,我们不会去关注自己不感兴趣的人或事情。同样的道理,通常人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关心陌生人的琐碎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问答网站难以激发人们来回答问题,大量长尾的问题难以被回答的原因所在,没人回答,自然提问的人也少。
但是相反,一些人气很旺的社区论坛上,用户提问却能得到很多人跟帖。因为在社区论坛上,用户之间关系紧密,彼此的关注度高,因此问题也就容易被回答。同样的道理,在QQ群或者在个人微博上发的问题,被朋友回答的机会也就会高很多。 

    3、中介推荐不可缺少。
    正因为问题被关注才会被回答,因此网站的中介推荐角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用户标签,请用户输入自己擅长或关注的领域,以及联系方式(包括IM、邮箱、SNS账号等),进而推送网友的相关问题。例如百度知道的站内推送,而Google刚收购的Aardvark则可以通过MSN、Gmail、facebook等进行推送,通过机器人的交互对话,引导用户回答或提问。也就是说用户不必登陆网站,就可以进行交互。

    因此,IM和微博等SNS社会化网络,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诸如新浪微博,可以为许可会员提供问题中介服务,将问题推送给其他可能知道答案的会员的微博上,并将答案反馈给提问者的微博。Tweetbrain是一个基于twitter用户的问答平台,但目前并没有开通中介推送服务,而是过于早的推出了问题悬赏功能。我认为,付费悬赏问答,只有在网站的基础中介服务功能完善,参与用户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够最终实现。在初期,专家资源会是吸引用户的最主要的地方。
    原来我以为必须有实际利益驱动,用户才有积极性回答问题。现在我发现不尽然如此。分享、表达和交友的愉悦是人的天性,问答网站上的诸多问题没有人回答,只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没有将问题推荐给合适的人。试想如果我们每天看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肯定是很厌烦的。然而,当我们看到自己熟悉领域的问题,却往往有回答的冲动。更何况随着SNS的发展,人际间的相互帮助,更会带来更多的交友机会,让回答更有动力。 

    以上分析的虽然只是问答网站的三大定律,但却对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分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延展到互联网的普遍定律:
    第一,用户行为看,浏览和搜索的行动成本是有差异的,要尽量考虑用户的习惯;
    第二,制造用户吸引的话题,朋友的圈子等,注意力是互联网的最大资源;
    第三,网站需要提供服务,降低用户的信息搜集和交互成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
 
   
     最后,想到最近腾讯宣布同时在线人数超过百亿,个人认为新浪微博是有可能挑战腾讯的,前提是新浪微博要大力推动平台的开放性,让各种创新的服务基于新浪微博遍地开花。这样使用新浪微博的人数必然大大增加,而朋友的关注和联动会使得用户数量爆发式的增长。加上新浪擅长的名人和事件营销,将使得微博成为强大的在线社区。反之,如果腾讯继续采取平台封闭的方式,各种创新的服务就会主动的建立在新浪微博社区的基础上,腾讯就将失去既有优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线社区蕴含的各种服务,成就了facebook的奇迹,twitter也势必通过各种增值服务盈利,我们期待着中国互联网新的奇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