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氏盘》集联

(2018-09-27 09:30:36)
标签:

记录

教育

文化

收藏

健康

分类: 书画鉴赏(学习)
一、散氏盘的坎坷经历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c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根据清朝张廷济所著之 <清仪阁题跋> 等等之资料,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
嘉庆十五年,湖南巡抚阿林保得到散氏盘。但未详细说明阿林保得宝经过,只说是从江南的一位盐商手中买来的。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嘉庆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
民国十三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博仪出宫后,散氏盘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接管收藏的这件散氏盘是真还是赝?古玩界不知根底,又十分关心。琉璃厂尊古斋经理黄伯川同故宫博物院长马衡的交往多,又是好朋友,他问马衡:故宫里的散氏盘是真品还是赝品?
马衡说:看是真的。也听说古玩行有传闻说,散氏盘有两件苏州仿铸的,一件卖给外国人了,另一件还在国内。故宫博物院接管时,询问过原内务府人员,从养心殿陈设的核查中发现散氏盘的前后经过。内务府提供了散氏盘的原拓本,用拓本对照原物完全相符。
马衡又说:这件散氏盘的铜质精粹;苏州造的铜器,铜质是比较粗糙的,不会这样精粹;再说这盘的底子是深褐色,一般来说苏州造的仿铸品的底是闪白色。退一步说,若是重新翻砂仿铸,它的花纹、铭文的笔道不可能一点儿不走样,笔道就不会丰筋挺拔了。古玩界听马衡所说,心里落底了,故宫收藏的是真的散氏盘,不是赝品。

国之瑰宝散氏盘,在“九一八事变”后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转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收藏。

二、散氏盘的艺术风格
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金文书法此时已进入成熟期,书风已由优美遒丽转入醇厚雄壮。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357字,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
《散氏盘》虽用笔圆隽精严但气势朴茂豪迈,其字体结势已呈扁方,取横向之势,与当时取长方纵向的大势迥然相异,其风格与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楚长沙帛书十九相似,可见,《散氏盘》已深得书体改革的脉络,其点画富于变化,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以横画和竖画为例,其变化莫测端倪,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或左长右短,或右长左短,一派自然天趣,匠心独运,予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在结体上,上密下疏,这样即便字形倾侧欹也无碍大局。


散氏盘(附铭文及译文、临帖视频、电子字帖)


《散氏盘》是金文中属于纵放的作品,有了这一技术上的保证,它的风格特性的发挥也同样得到了保证。所以,在创作时对重点的把握十分重要,同时《散氏盘》在点画的交接转折处方圆并用,一如其手书之原貌,更让人感到一种生气的存在,加之其章法如满天星斗,灿烂夺目,故而,《散氏盘》可谓是金文书法的一颗明珠。

三、《散氏盘》铭文的原文及译文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xiàn),陟。以西,奉于敝城。楮chǔ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quán),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zhào]:1.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2.划船。 3.船。 [zhuō]:同“桌”。)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láng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kǎo]:1.气要舒出的样子。2.古同“考”。 [qiǎo]:古通“巧”。 [yú]:古同“于”)、录贞、师氏右shěng)、小门人、原人虞艿(nǎi)、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tuó、州就、shū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zhěn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散氏盘译文如下:

派遣大臣“矢”来到姓散的城邑,这里就是敕封散氏的土地,趟过“”江一直到南边的大沽,一边界是以“”江为界,二边界到边柳这个地方。又复趟过“”江,步行上坡到雩徂的猪“阝美”以西,受封的田地就在“番”城的楮木和刍来,刍曶内过了坡刍登到达厂“”。受封的还有“者刂”岸的“阝美”陵、刚岸;边界在单道、原道和周道以东,棹东疆右边绕履道以南,豁来道以西到“工隹”莫。分布在城邑的井田自“木良”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边界在绕封道以西,一边界在山岗上,第三边界在山岗下的南边,受封的井田在同道过州岗登岸下来到种有“木或”树的地方。

 对于这两个封地,“矢”大人旁边有出让这两封地的司仪,分别是鲜祖微;(武父)西宫襄;制豆师傅:虞考录;巫师占卜者贵姓小,他的门徒是繇原人虞艿淮;还有司空虎、孝仑(丰父);“工隹”城人有司仪刑考,等一共有十五人。

“矢”大人旁边还有公正丈量舍田、散田的司仪分别是:司徒逆盥;司马单毗;邦国人司空“马京”;君宰(德父);有散氏家的后生计量田戎;有微父[教]校对田地;有“目未”父统计荒地;有来自囊州、京倏、从嗝的散氏一方的司仪共十人。

时在周王乙卯年九月,“矢”大人让鲜祖奰对大家发誓:“我既交付散氏田地和农具,如果有反悔、掠夺散氏田地的贼心,则受到双倍的惩罚,一千罚一千”。传递给众人观看鲜祖奰的誓词后。于是给西宫襄(武父)发誓说:“我既付散氏湿田、墙田,我有反悔,同样(孪)受一千罚一千”,西宫襄(武父)按协定也发了誓。就这样散氏家族接受了受封田地的地图。“矢”大人宣布把王上的旨意刻于豆上,放在新宫东廷。

本文左执要史正官——仲农

以上菱角石生杜撰,启明校对部分文字。


四、散氏盘铭文主要记录了一件什么事情

散氏盘的铭文内容相当于一篇和约,记载了当时散、矢两国和约,矢人付给散氏田地,划定田地的四至及封界,并最后举行盟誓的经过。大意是说:矢国侵略散国,战罢进行和谈。矢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矢人对散氏起誓,守约不爽。和谈之时,矢人将交于散氏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督下,成为矢散两国的正式和约。散国将约书铸于盘上做为传国宝器,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谈谈如何临习《散氏盘》仇高驰 

 [转载]谈谈《散氏盘》的临习(一)

        西周金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谲奇峥嵘、典雅平和而逐渐步入成熟的,这一时期的金文肥笔完全消失,线条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字的造型亦更显得自由活泼。《散氏盘》铭文便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之顶的杰出代表之作。它与《毛公鼎》、《虢guó季子白盘铭》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均以长篇铭文和精美的书法著称于世。

    铸造于西周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清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盘为圆形,为盥洗的水器,盘为浅腹、有双耳、高圈足;腹部饰龙纹,圈足饰兽面纹。此器铭文铸于盘内底,计十八行半,三百五十字。其内容涉及西周厉王时奴隶族贵族之间的土地纷争,具有土地交割契约文书证明的意义。

散氏盘自出土以来,其铭文书法倍受习篆者推崇,对清末以后的碑派书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当代临习《散氏盘》之众多,更是其它西周青铜器铭文所无法比拟的。现拟从用笔、结体和章法等方面谈谈对《散氏盘》的研习。

一、用笔

《散氏盘》用笔粗放豪犷,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散氏盘》铭文的线条既凝重遒美,又不失瀟洒畅达。

(一)敛锋使转圆满停虚

我们研习篆书首先要掌握逆起、中行、平出,这是临摹金文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但由于不同铭文所呈现出的线质往往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用笔有所调整。《散氏盘》在保持中锋用笔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敛锋使转,多用“提绞”之法,落笔逆入而不重滞,出锋平出而显虚和。在行笔时要达到线条力感,必须“蹲纵”互用,“虚实”相间,同时,还要注意书写节奏的变化。转处稍加调锋,使锋颖紧裹其中,线条方能内含坚韧,富有弹性。

(二)笔法多变奇诡沉郁

篆书的用笔总体多以圆笔为主,但同时也间或用方笔、尖笔及侧锋。《散氏盘》铭文笔画在西周金文书法中是用笔变化最为丰富的,但通篇读来却又十分统一,醇古朴茂,奇诡沉郁。其用笔多于不规整之中见错落摇曳之趣,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或左长右短,或右长左短,都是一任自然,匠心独运,给人以欹正相生、毫无刻意的艺术感受。

 (三)行意草情  屈折有致

《散氏盘》铭文作为金文中粗放尚意风格的代表,其用笔圆润凝炼,既有金文之凝重,又兼具行草书之笔意。因此,在临习时要注意恣肆与稳健、粗放与含蓄相结合,既要表现出金文的凝重遒劲,又兼及行草书的流动畅达。《散氏盘》铭文的线条虽以形体圆实为主,但也不乏方折形和弧形的笔画,也正是这些方折形笔画的巧妙运用,才更显得其用笔力能扛鼎,沉雄霸气。

总之,《散氏盘》铭文是金文中属于奔放、奇崛一路的书法作品,在临习中要特别注意保持线条的匀圆流畅,虽不能用大幅度的提按,但仍须保持行笔过程中不断地提按动作,否则,便成一拖直过,线条浮在低面,不具沉着、圆浑之意。另外《散氏盘》属于风格型的代表作品,在临习之前,若能临习一段时间的法则型大篆则会避免出现上述之病。

    二、结体

可以说《散氏盘铭文》的结体特征在所有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极为独特的。当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先生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曶鼎、齐侯、罍王孙钟之属,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准确地指出了《散氏盘》的结体特征。《散氏盘》之所以在众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独树一帜,其“尚横”的字形面貌,应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具体说来,《散氏盘》的结体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尚横取势 重心下移

《散氏盘铭文》在结体上与两周其它金文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它一改历来金文的纵向取势的结体方式而变为横向取势,也正因为这种横向取势的结体特征从而使其重心下移。如“变”、“词”、“封”等字,都是采取了将每个字的下部笔画缩短或聚拢的方法让字的重心下移的,这一点我们在实临时要尽可能准确把握。而重心居中或偏上的字一般多是与之相反,其垂脚都是相对修长,我们再来将《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对比一下,就会更为清楚地看出这一特征。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毛公鼎铭》选字: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受                                 文                               
          

《散氏盘铭》选字: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周                                                     余                                               

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 :~祭。~ráng(出雨消灾)。


    从上面字例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重心相对居中的《毛公鼎铭》,显得匀称、工稳;而重心下移的《散氏盘铭》,给人的感受却是以敦实、安稳。

(二)   随字造形  参差错落

《散氏盘铭》在结体上另一个特征就是随字造形,参差错落。该铭文中每个字都不刻意追求疏密的对比变化,对结构简单的字不以盘曲和伸展等手法进行调整,而是随字造形,一任自然。如在处理“东”字时,下部左右的笔画,并不作下行延伸,而是作一短一长的两条斜线,显得极为生动自然;再如“父”和“千”字的垂脚也不向下盘曲延伸,笔短而意长。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对结构繁复的字,打破了对称、整齐、排叠的法则,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参差的外轮廓。另外,在《散氏盘铭》中有不少字是多次出现的,对于这些重复出现的字都处理成不同的结体,表现出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这都是我们在临习和创作中加以注意的。如“道”、“若”、“则”等字。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道                                                   若                                                    
 

    (三)   字势下斜 奇姿百出

在金文字形中横划左高右低,字势向右下斜的结体方式,虽然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已有出现,如《毛公鼎铭》中的“先”、“否”、“巠”等字,但都是偶尔为之,而像《散氏盘铭文》中,将这一手法作一种常态还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往往都处理为左高右低,字势向右下斜的形态,这也是《散氏盘铭文》给人以奇肆、率真之感的原因所在。如“陟”字,右边的两个“止”向右下极为倾斜,但由于左边的“阜”部较正,这样不仅不会让人有倾倒之感,相反,形成欹中寓正,险中求稳,动中有静的艺术效果。

 

《毛公鼎铭》选字: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巠 (
两个读音:jīng、xíng。读jīng时古同"经"。读xíng时是古同"陉",是古地名。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陟                                           词                                                    
   

再如“词”字,则是将下斜的偏旁与端正的偏旁进行相互依傍,从而以消解倾斜的视觉感受,使得字形静中寓动,正中含欹。“宫”、“散”、“刚”等字与之同类。 

 [转载]谈谈《散氏盘》的临习(一)

三、章法

    一件书法作品所呈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章法布局,由章法而形成的气势和形式感,是作品能否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清人蒋骥曾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已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节法之妙也。”而在铭文书法章法的诸要素中行列是其核心,金文的行列意识的形成应滥觞于西周中期,到了西周晚期的《散氏盘》,在章法上已完全走向了络绎连绵了。

(一)因字立形 有列无行

由于金文书法在点画之间不能像其他书体一样作过多的呼应,因此,《散氏盘铭文》是以因字立形的方式自然形成大小的差别,凭借着其自身的张力而与字形外部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从而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布局,产生了跌宕起伏的动感。为了适应这种字形大小的悬殊变化,便以竖成列而横不成行的布局手法,去营造通篇气势的连贯与和谐。这也是西周金文书法常用的章法形式,只不过《散氏盘铭文》更加突出和娴熟罢了。

              


                      [转载]谈谈《散氏盘》的临习(三)

(二)罗星棋布 浑然天成

西周金文书法和秦代小篆书法在章法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错落有致,后者秩序井然。而《散氏盘铭文》在章法上又最能体现大篆这种“散”的风格和神采,它的每个字尽管大小悬殊,字距也宽窄不等,但通篇读来却“散”而不乱,“散”而不松。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散氏盘铭文》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天真烂漫,变化无穷。这也正是《散氏盘铭文》为历代研习金文书法者所推崇备至的原因所在。

(三)中轴摆动 摇弋多姿

虽然《散氏盘铭文》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行列特征,但它每个字的重心线大都有一定的倾斜度,是在一定的空间内攲正变化,因此其重心线呈现出S形的曲线摆动,也正是由于这种中轴摆动,更加增添了《散氏盘铭文》章法的跌宕起伏感。这里须要说明的是,现在有很多《散氏盘铭文》字帖,在经过了重新排版印刷后这种跌宕起伏感就完全消失了。

 由于《散氏盘铭文》书风雄浑放逸,结字姿态闲散,章法有自然之趣,因此,散氏盘自出土以来倍受书法家的青睐,晚清吴大澂、吴昌硕、李瑞清、曾熙等书法大家都曾对《散氏盘》用过功夫。又由于《散氏盘铭文》古茂雄秀、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率真写意艺术风格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因此,当代书家取法和借鉴其风格特点者,更是超越了前代,并在金文书法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过,纵览整个商周青铜器铭文,尚有众多可供取法者,我们有必要放宽视野,避免陷入面目雷同的怪圈。

 

[转载]谈谈《散氏盘》的临习(三)                                                                     吴昌硕临《散氏盘》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散氏盘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先生一个“横”字道出了《散氏盘》的与众不同。《散氏盘》的结字仪态万方,自然生动。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石味”。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书法家张传忠临《散氏盘》(放大图)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xiàn),陟。以西,奉于敝城。楮chǔ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quán),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zhào]:1.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2.划船。 3.船。 [zhuō]:同“桌”。)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láng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kǎo]:1.气要舒出的样子。2.古同“考”。 [qiǎo]:古通“巧”。 [yú]:古同“于”)、录贞、师氏右shěng)、小门人、原人虞艿(nǎi)、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tuó、州就、shū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zhěn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散氏盘》铭文的结字“横”的特点,是相对于其他金文和小篆而言的。它的结字还是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如“强”、“宫”、“君”、“邦”“暮”、“封”等字,也有许多圆形的结字,如“道”、“南”、“周”、“罪”等字,另外,许多字随形就势,一任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结字特点就是相同的字表现出不同的趣味,如全篇18个“封”字,或大或小,或庄重、或严谨、或疏朗,各各不同,千变万化,耐人寻味。如“以”字,全篇共9个,这个字在金文中的笔画比较少,所以,要变化的难度就相当大,但在《散氏盘》铭文中,我们却能看到每个“以”字,个个神采飞扬,变化万端。另外,如“道”、“散”等字,也是处处经营,字字匠心,这种经意的水平确实让人能感受到它的珍贵与高妙。 它是金文尚意书风中的代表之作。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书法家张传忠临《散氏盘》(放大图)

  用夨[戈菐]散邑,廼】:[nǎi] 【即散用田.眉:自】:[xiàn] 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以陟】:[zhì] ,二封;至于边】:[biān],柳.复涉xiàn,陟雩】:[yú[虘】:[cuó]又]■■[阜美],以西,封于播城,楮木;封于刍】:[chú] 逨】:[lái],封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封[者刀],[木厈].[阜美]陵岗】:[gǎng] [gāng] [gàng],[木厈].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东封于■东疆;右还,封于眉道;以南,封于■ 逨道;以西,至于[工隹]莫.眉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封;还,以西一封;陟岗,三封;降,以南,封于同道;陟州岗,登,[木厈】:[hàn] [àn] 【字义】:[hàn] 1.古同“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àn] 1.古同“岸”。];降, 棫】:[yù] ;二封.


夨】:[cè人有司眉田:鲜且、微、武父、西宫襄、豆人虞考、彔】:[lù]、贞、师氏右眚】:[shěng、小门人繇、原人虞艿[nǎi] [rèng] 【字义】:[nǎi] 1.〔芋~〕见“芋、淮司工虎、■龠】:[yuè、丰父、[工隹】:[zhuī] [cuī] [wéi] 【字义】:[zhuī] 1.短尾鸟的总称。2.柘实。[cuī] 1.〔畏(wèi)~〕古同“巍崔”,高峻。[wéi] 1.古...]人有司刑、考,凡十又五夫.正眉夨舍散田:司徒逆、司马单堒、邦人司工[马京]君、宰德父;散人小子眉田:戎、微父、效■父、襄之有司tuó州■、修从[cóng] [zòng] 【字义】:[cóng] 1.依顺:顺~。盲~。~善如流。2.采取,按照:~优。3.跟随:愿~其后。4.跟随的人:侍~。...■,凡散有司十夫.隹王九月,辰才乙卯,夨俾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shí] 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qì] 之.”鲜且、■旅则誓.廼】:[nǎi] 俾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田,余有爽变biàn] ,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氒】:[jué] 受图】:[tú] 夨王于豆新宫东廷.氒左执要史正中农
    殷和西周的金文书法,较甲骨文更丰富多彩。在共同时代风格中,又有多样的个性。从风格来看,殷和西周金文,由雄浑壮实,趋向典雅工饬。昭王之前的可算前段,穆王以后算后段。前段点画形态较多样,起笔收笔往往露锋,多有圆点和肥笔,字形长短、宽窄、大小,相当随意,章法上行距不整齐而互相争让者多。也有行距字距相对整齐的,如《大盂鼎》。后段点画较单纯,增强了线条化,起止藏锋已如后世小篆;字形大小多渐趋一律;章法上以行距字距相对整齐为主。有的还有明显的长方形界格。西周的《颂壶》、《墙盘》、《散氏盘》、《毛公鼎》等,都是代表作品。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书法家张传忠临《散氏盘》(放大图)

金文发展至西周后期变化是比较大的,《散氏盘》铭文则是其中粗放尚意一类的代表。它与厉王时期所作的端庄遒美的铭文形成鲜明的对照。铭文笔画粗细均匀的特征,和武王时的《天王簋》,恭王时的《卫鼎》、《卫盉》等金文的书风一脉相承,唯《散氏盘》之文字更较恣放、宽博。从字形上来看皆作正方形,结体比较疏阔。若与晚于它的《毛公鼎》等比较,尤其是与解放后所出恭王时的《史墙盘》等比较,在书风上虽有拙、秀之分,但其质朴浑厚的气势,以及潇洒的神韵,还是堪为楷模的。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散氏盘》铭文整体来看,气势宏大,意态飞扬。整个铭文拓片呈方形,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纵横有序,字距行距适度,具有明显的行、列特征。它的字大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左右奔突,大小、攲正变化极具其能。许多印刷品重新排版,这种秩序感不知所踪。《散氏盘》铭文笔画粗细变化多端却又十分统一,无论是通篇读来,还是欣赏单个字,都有一种壮美的意味,醇古朴茂,奇谲雄健,这种信息显然是源自于结字、运笔、章法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临习《散氏盘》铭文,首先要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它的浑厚苍茫,以及通篇古茂雄秀、大气磅礴的气势。 临习毛笔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同性能的毛笔表现出的线条也各有不同。羊毫毫颖柔软,蓄墨足、濡墨快,线条醇厚古朴,富有纫性。狼毫毫颖锐利坚挺、弹力十足,线条苦涩老辣,遒劲爽健。我个人喜欢兼毫,蓄墨适中,刚柔相济。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从书法的角度看,它既不似甲骨文那样犀利瘦劲,也不像大盂鼎铭文那样端庄凝重,而表现出一种“乱头粗服”的风格。明显展现出西周金文后期的特征——自由奔放、随意率性、朴素自然。透过浇铸翻模的痕迹,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书写人不斤斤于书法技巧的豪放情怀,一种任凭感受的自由驰骋代替了理性的严谨法度。一些本应写得平直对称的笔画,在感性的驱使下写得方向多变且富于内在的张力。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处理,正是书写人突破笔画限制、追求艺术化效果的表现。与这种自由的笔法相适应,散氏盘书法在结构上呈现出倾斜之势,改变了之前方正安稳的特点,使每个字都产生一种向左上方飞升的动感。就像吴法乾先生所说:“扁圆的字形,无一字不款侧,而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又无一字不稳妥。造型奇姿百出,妙趣横生,令人目不暇接。如一群活泼可爱的顽童,欢腾雀跃,呼之欲出。”其章法因线条的豪放粗犷与凝重含蓄、结字的飘逸潇洒与稚朴可掬,显得朴茂而空灵。散氏盘铭文将稚朴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放与含蓄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金文的凝重遒劲,又兼草书的流畅飞扬。难怪有人称之为“金文中的草书”了。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结字的变化多端是《散氏盘》铭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自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字体呈扁形,取横势,重心偏下,结构一般左高右低。实临在结构与笔法上尽可能准确,追求《散氏盘》铭文的质朴天趣的风韵和漫漶残泐的金石气息。意临则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关键步骤。临摹时可以在用笔上参以行草的笔意加快运笔的节奏,在字形上也可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在墨色上可加以变化,再现作者的个性与激情。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书法家张传忠临《散氏盘》(放大图)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书法家张传忠临《散氏盘》(放大图)
《散氏盘》集联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器用祖奚中,心传自师xiāng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德高命乃集,位卑人自尊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西湖东道唯君复;旅舍新丰有马周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司马微词原正则  柳州大义继南丰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有司执biān豆 新宫赋徂徕cú lái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都邑自有则,道义为之门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盛静斋书《散氏盘》集联6件(图片)

《散氏盘》集联
师还一旅 城登三边

吾栖于源

一、导读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ooq1fFvbibj8ibc4CcJAP7xicffDZO6jXK3Jl8JP1z3qOxslficPr7jbYA/0?wx_fmt=jpeg

 由于《散氏盘铭文》书风雄浑放逸,结字姿态闲散,章法有自然之趣,因此,散氏盘自出土以来倍受书法家的青睐,晚清吴大澂、吴昌硕、李瑞清、曾熙等书法大家都曾对《散氏盘》用过功夫。

同为散氏盘,理解不同,视角不同,取舍不同,性情不同,临摹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虽然如此,雅俗高下,自是泾渭分明。


二、《散氏盘》名家临作欣赏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vicLEVFd1TJsGiaibeuOSibUahHx3ib4RJvIxbw3XvpnjQvlozxYY5yeJgA/0?wx_fmt=jpeg


吴大澂(chéng)(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ZiciamMUqJOAemrRE3Klgu2bIo7NuZibE5BL8ntYF45XIe5w5olMh85ww/0?wx_fmt=jpeg

集字对联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Djaku2VQC14iaNdykkDT85icDORTFxoWlJHpCicKIEWQ5A2uHOPI1CiaDg/0?wx_fmt=jpeg

宰相有用人之表,德门以至善为师
王福庵(1880~1960),“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是。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GBPkgFumlRyJz8U82QUUmlOOoXntPPFR6B4oCPbQxS5lyrFMxXUZEw/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jhEyl4VkDKC1YtgPtQnEYZtiajC9AibGiacZJffTrHcFPiaOhj9s4Bwe7Q/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LugsRKYdMxs1W8xNNqukiae1AQoMQzqwsqX5iagr0fEnAFSaA1r1Vupw/0?wx_fmt=jpeg


朱复戡(1902—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以复戡号行,鄞县梅墟(今属邱隘镇)人,迁居上海。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书画。7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为“小畏友”。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设计。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KoIJMv69IT5qqvmABKyfcV5ur4f1ER1tVickrP9ZrrhuxGgibkibzQ0Bg/0?wx_fmt=jpeg


邓散木(1898-1963)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自号厕简子。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放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CVv4HsWjxUtVuMRTtrVW3sWlZEQmpX3xYpzPnKlRpyA0fkvCYqjibGg/0?wx_fmt=jpeg


王个簃(Wang Ge yi)(1897-1988),名贤,字启之,江苏省海门市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O93aN3xNQ8apDghMJFQsFlupNoxFC9Xry3VdHrVEodFvOqtH1ZicHuQ/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twAnu5SkGic9jlS0p8gBaydwyvuboBCpS9GALYe1DNOIo0Fv58ZxXdQ/0?wx_fmt=jpeg


祝遂之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EeW6LzrBiaOITQtibJD5HXCBuAIPHomxicRHlP6mdaFGNoTnBCQFlOhXg/0?wx_fmt=jpeg


邓石如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9MxcBzZbJtLO7xGrvNRNRibUGLmPJlQ2rQX1o7YcD7zroQAPLXNv40w/0?wx_fmt=jpeg


傅抱石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nP5tHBK7pUGsUMZSapDLSQrYQEdoxib27szQYDarwicsPvy1w7DMw3FA/0?wx_fmt=jpeg

何应辉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jAXNBJnviaibuJd1Q64FVGs08WKX8ibF7cLwJnNzT4WgNFBqEjIMAW18Q/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HcAq8ldfYV0N1UnrXfAN9fTVaGicFaGdHsa6J09Uq6MNQdXOU8V4LBg/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yeWFuCA8rsHQDibsYoGGV4rUmLcjPA53Y2lQILTyy4wOHNFuNV2ZaSg/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lA8pyt2wL9OaJ3lzD6lyDlyANPkUqYl9KqKkribNE59My1EFOBicexxg/0?wx_fmt=jpeg

钱大礼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xnPpEzX10haO6EDSrviat8zwA6HjjyF4UaCsiafkSHOUGbjOqDMnO9og/0?wx_fmt=jpeg

田怀珠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UUqfTb59DDicg1qsVHn7hibsM6BP2sIY5evuhewTzhCiaJHOPiajFo28oQ/0?wx_fmt=jpeg

王遽常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wll2dU1d0XbmWib5Yw4Z7PibwOZ6ibInT6OsxCcrOw2TSv6QDIKSMchvg/0?wx_fmt=jpeg

王文泉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9axfmkQnbQQEcniblL3B9cc8cqo1XWD0lLWW8n68JcXdnaCn1JYKlDQ/0?wx_fmt=jpeg


许伟东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iaDRvtXjP7Eo7pgfcO2TQsxFq2AVXFJBlVickS4mRIEJZ61EXQtjicr7Q/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8ZnEk9ex3GBgqICmPV90T4aCyR3hiao6AfPsvxEkPhLRlRLnElReuanawUFk30DN0dFIZOGVmMuZsQ2QegUJguQ/0?wx_fmt=jpeg

刘成


三、《散氏盘》的书法价值


  从书法的角度看,它既不似甲骨文那样犀利瘦劲,也不像大盂鼎铭文那样端庄凝重,而表现出一种“乱头粗服”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史上堪称一绝。在众多青铜器中,有人将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四大国宝”。如果说大盂鼎铭文代表了西周金文前期书法的风格,那么,散氏盘铭文则明显展现出西周金文后期的特征——自由奔放、随意率性、朴素自然。透过浇铸翻模的痕迹,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书写人不斤斤于书法技巧的豪放情怀,一种任凭感受的自由驰骋代替了理性的严谨法度。一些本应写得平直对称的笔画,在感性的驱使下写得方向多变且富于内在的张力。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处理,正是书写人突破笔画限制、追求艺术化效果的表现。 

   与这种自由的笔法相适应,散氏盘书法在结构上呈现出倾斜之势,改变了之前方正安稳的特点,使每个字都产生一种向左上方飞升的动感。就像吴法乾先生所说:“扁圆的字形,无一字不款侧,而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又无一字不稳妥。造型奇姿百出,妙趣横生,令人目不暇接。如一群活泼可爱的顽童,欢腾雀跃,呼之欲出。”其章法因线条的豪放粗犷与凝重含蓄、结字的飘逸潇洒与稚朴可掬,显得朴茂而空灵。散氏盘铭文将稚朴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放与含蓄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金文的凝重遒劲,又兼草书的流畅飞扬。难怪有人称之为“金文中的草书”了。 

  如果说“尚意”书风在宋代已臻成熟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它的源头在我们先民那里,尤其在散氏盘铭文中就已显端倪了呢?散氏盘铭文对后世的书法,特别是清代的碑派书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将它誉为“金文”书法中的“神品”,实不为过。

      金文发展至西周后期变化是比较大的,《散氏盘》铭文则是其中粗放尚意一类的代表。它与厉王时期所作的端庄遒美的铭文形成鲜明的对照。铭文笔画粗细均匀的特征,和武王时的《天王簋》,恭王时的《卫鼎》、《卫盉》等金文的书风一脉相承,唯《散氏盘》之文字更较恣放、宽博。从字形上来看皆作正方形,结体比较疏阔。若与晚于它的《毛公鼎》等比较,尤其是与解放后所出恭王时的《史墙盘》等比较,在书风上虽有拙、秀之分,但其质朴浑厚的气势,以及潇洒的神韵,还是堪为楷模的。

  学书法最好能看真迹,临摹要选善本,学习一个碑帖更要看它的全貌。我们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碑、帖、器物实物,学习临摹的都是印刷品,由于版式需要原有的章法大都被打乱重新排版的,这样一来,字体空间的变化,以至于左右上下之间的关联,也会随之改变,它可能会导致我们对这个碑帖的片面认识。

  《散氏盘》铭文整体来看,气势宏大,意态飞扬。整个铭文拓片呈方形,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纵横有序,字距行距适度,具有明显的行、列特征。它的字大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左右奔突,大小、攲正变化极具其能。许多印刷品重新排版,这种秩序感不知所踪。《散氏盘》铭文笔画粗细变化多端却又十分统一,无论是通篇读来,还是欣赏单个字,都有一种壮美的意味,醇古朴茂,奇谲雄健,这种信息显然是源自于结字、运笔、章法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先生一个“横”字道出了《散氏盘》的与众不同。《散氏盘》的结字仪态万方,自然生动。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石味”。

  《散氏盘》铭文的结字“横”的特点,是相对于其他金文和小篆而言的。它的结字还是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如“强”、“宫”、“君”、“邦”“暮”、“封”等字,也有许多圆形的结字,如“道”、“南”、“周”、“罪”等字,另外,许多字随形就势,一任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结字特点就是相同的字表现出不同的趣味,如全篇18个“封”字,或大或小,或庄重、或严谨、或疏朗,各各不同,千变万化,耐人寻味。如“以”字,全篇共9个,这个字在金文中的笔画比较少,所以,要变化的难度就相当大,但在《散氏盘》铭文中,我们却能看到每个“以”字,个个神采飞扬,变化万端。另外,如“道”、“散”等字,也是处处经营,字字匠心,这种经意的水平确实让人能感受到它的珍贵与高妙。

  《散氏盘》铭文笔法精美,浑劲圆润。在众多的金文作品中,《散氏盘》铭文是比较特别的一件,特别是在它的笔意上,既有粗放野逸的意蕴,又有自然圆劲的趣味,线条婉转飞动中多见率意自然。言恭达先生称其“开了草篆的先河”。确实表明了它在众多金文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综观西周金文书法,用笔有三种类型。一为规范之篆引,二为钉头鼠尾式滑出摆动状态的古文笔法,三为篆引线条而为日常简率书写之法。《散氏盘》属于后者,即注重实用的,在我们看来艺术价值较高的书写形式。正是如同《散氏盘》这样实用简率的书写形式在漫长的岁月之后,导致了隶变的发生。因此,《散氏盘》铭文书法具有文字学、书法艺术上的双重价值。


四、《散氏盘》铭文的临摹与创作


  有清以来许多书家对《散氏盘》铭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诠释。近代大家吴昌硕一生偏爱《石鼓文》,遗貌取神,标新立异,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临写的《散氏盘》铭文及其楹联创作饶有独到之处。陶博吾师承吴昌硕,他书写的《石鼓文》、《散氏盘》铭文,其艺术风格既有吴的风神骨力,又有自己的面目。他善用柔毫,笔酣墨饱,结体千姿百态,放荡恣肆、率真动人,具有高古雄迈的的韵致。当今名家如言恭达、王友谊等都在《散氏盘》铭文上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从这些名家作品中去体会形散神蓄、质朴天趣的《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铭文已去尽了工整纯熟、精美华丽的铸铭技术。用笔恣肆放逸,线条深厚苍茫,结构形方势圆,信笔所至,漫不经心,奇姿迭出,不拘俗套。《散氏盘》铭文这种现象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汉字字体的表现力。临习《散氏盘》铭文,以我自身的体会来说,着意的是线条与结字的变化。

  相比行草、楷书,篆书的笔法相对简单。简单并非容易,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去表现。篆书的线条多以中锋为主,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圆劲挺拔,质感较好。故临习《散氏盘》铭文,首先要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它的浑厚苍茫,以及通篇古茂雄秀、大气磅礴的气势。

  临习毛笔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同性能的毛笔表现出的线条也各有不同。羊毫毫颖柔软,蓄墨足、濡墨快,线条醇厚古朴,富有纫性。狼毫毫颖锐利坚挺、弹力十足,线条苦涩老辣,遒劲爽健。我个人喜欢兼毫,蓄墨适中,刚柔相济。相同的铭文,不同的书家临摹与创作出的风格迥异,表面上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却是不同的书法家,不同的个性所造成的不同线条。线条能够使形象生动的原因,就是它注入了个性因素。

结字的变化多端是《散氏盘》铭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自然也是学习的重点。临摹之前一定要认真读帖,细心揣摩,心领神会其结体特点,字体呈扁形,取横势,重心偏下,结构一般左高右低,曾有书家认为该铭文书写者是左手执笔。要通临全文以掌握单字结构的组合以及起笔收笔的要领。细心观察,反复临摹,准确地把握字形的变化和运笔技巧。

  书法临摹不外乎实临与意临。实临在结构与笔法上尽可能准确,追求《散氏盘》铭文的质朴天趣的风韵和漫漶残泐的金石气息。意临则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关键步骤。临摹时可以在用笔上参以行草的笔意加快运笔的节奏,在字形上也可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在墨色上可加以变化,再现作者的个性与激情。

  临习一段时间后,便可尝试着集字创作。集字是对原作的二度临摹,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的捷径。因为操作时须将字的大小,重字的选择等因素考虑在内,为以后的创作奠定基础。集字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别人曾经写过的,不妨采取“拿来主义”。如吴昌硕、陶博吾等前辈都曾写过集联。今人黄四德也曾出过《散氏盘集联句》如能合理利用,便可省却许多案头工作。

  另外一种就是自己集字,这对于我们来说难度似乎更大。《散氏盘》铭文文辞艰深,铭文字数少,且多数为非常用字。对于创作,可利用的资源毕竟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临习同时期其他铭文,熟悉其字形,再用《散氏盘》铭文的笔意、结体进行改造,那便有另一番风味了。从文俊先生曾经说过“学习金文不能仅限于一鼎一盘,还要博取诸铭,凡沉雄凝练者,皆尽汲取。”然而书写的篆书形体应该有可靠的根据,随便错写古文字的笔画,或者把“她” 、“们”这类后起字用偏旁拼凑法仿造成古文字形体,都是不妥当的。学习篆书必须研习“六书”及《说文解字》,明白字义以免写错。

  在创作中笔墨的运用也很有讲究。言恭达先生曾说:“篆生于墨,墨生于水,水为篆之血也。”此语足见他对于写篆用墨方面深有研究。工稳的篆书特别是铁线篆,墨色的变化是有限的,而写意篆书则不同,大可像行草书那样,蘸一次墨书写多个字,这样就使墨有了韵律美。太浓无韵,太淡伤神。在篆书用墨方面,我们可借鉴宾虹“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思想,把水墨画中的墨法运用在金文书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谈到金文的创作许多书家都提出如何表现“金石气”的问题。“金石气”,是经过悠长的年代,风雨的侵蚀或人为的破坏,使作品表面造成一些残损,也就是“残缺美”。清代学者李瑞清是用抖笔的方法来表达青铜铸造般的沉重线条的,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写法。我认为这不如吴昌硕取《石鼓文》的爽利厚重,从而留下作态的痕迹。金文的生动处往往在于会写与不会写之间,规范与破坏规范之间。单纯的规范只能看到一种优美,而完全不规范我们看到的是完全没有法度。艺术并不是要破坏所有的东西,是要在生动的形式中创作出属于你个性的形式。现代一些篆书名家通过尝试丰富笔法增加侧锋、使用秃笔、枯笔和涨墨来营造出那种残驳的效果。在金文创作中,还有很大的资源与空间亟待我们来开发与发展。

  《散氏盘》铭文距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临摹与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把它吃透,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仔细去体会,学会跟它对话,和它心神相和,做到心与物游,尽可能地把我们放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和作品背后那个隐藏着的作者一起沟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改任
后一篇:秋天的哥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