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集联
标签:
记录教育文化收藏健康 |
分类: 书画鉴赏(学习) |
谈谈如何临习《散氏盘》仇高驰
散氏盘自出土以来,其铭文书法倍受习篆者推崇,对清末以后的碑派书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当代临习《散氏盘》之众多,更是其它西周青铜器铭文所无法比拟的。现拟从用笔、结体和章法等方面谈谈对《散氏盘》的研习。
一、用笔
《散氏盘》用笔粗放豪犷,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散氏盘》铭文的线条既凝重遒美,又不失瀟洒畅达。
(一)敛锋使转圆满停虚
我们研习篆书首先要掌握逆起、中行、平出,这是临摹金文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但由于不同铭文所呈现出的线质往往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用笔有所调整。《散氏盘》在保持中锋用笔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敛锋使转,多用“提绞”之法,落笔逆入而不重滞,出锋平出而显虚和。在行笔时要达到线条力感,必须“蹲纵”互用,“虚实”相间,同时,还要注意书写节奏的变化。转处稍加调锋,使锋颖紧裹其中,线条方能内含坚韧,富有弹性。
(二)笔法多变奇诡沉郁
篆书的用笔总体多以圆笔为主,但同时也间或用方笔、尖笔及侧锋。《散氏盘》铭文笔画在西周金文书法中是用笔变化最为丰富的,但通篇读来却又十分统一,醇古朴茂,奇诡沉郁。其用笔多于不规整之中见错落摇曳之趣,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或左长右短,或右长左短,都是一任自然,匠心独运,给人以欹正相生、毫无刻意的艺术感受。
《散氏盘》铭文作为金文中粗放尚意风格的代表,其用笔圆润凝炼,既有金文之凝重,又兼具行草书之笔意。因此,在临习时要注意恣肆与稳健、粗放与含蓄相结合,既要表现出金文的凝重遒劲,又兼及行草书的流动畅达。《散氏盘》铭文的线条虽以形体圆实为主,但也不乏方折形和弧形的笔画,也正是这些方折形笔画的巧妙运用,才更显得其用笔力能扛鼎,沉雄霸气。
总之,《散氏盘》铭文是金文中属于奔放、奇崛一路的书法作品,在临习中要特别注意保持线条的匀圆流畅,虽不能用大幅度的提按,但仍须保持行笔过程中不断地提按动作,否则,便成一拖直过,线条浮在低面,不具沉着、圆浑之意。另外《散氏盘》属于风格型的代表作品,在临习之前,若能临习一段时间的法则型大篆则会避免出现上述之病。
可以说《散氏盘铭文》的结体特征在所有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极为独特的。当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先生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曶鼎、齐侯、罍王孙钟之属,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准确地指出了《散氏盘》的结体特征。《散氏盘》之所以在众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独树一帜,其“尚横”的字形面貌,应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具体说来,《散氏盘》的结体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散氏盘铭文》在结体上与两周其它金文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它一改历来金文的纵向取势的结体方式而变为横向取势,也正因为这种横向取势的结体特征从而使其重心下移。如“变”、“词”、“封”等字,都是采取了将每个字的下部笔画缩短或聚拢的方法让字的重心下移的,这一点我们在实临时要尽可能准确把握。而重心居中或偏上的字一般多是与之相反,其垂脚都是相对修长,我们再来将《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对比一下,就会更为清楚地看出这一特征。
《毛公鼎铭》选字:
《散氏盘铭》选字:
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 :~祭。~禳ráng(出雨消灾)。)
(二)
《散氏盘铭》在结体上另一个特征就是随字造形,参差错落。该铭文中每个字都不刻意追求疏密的对比变化,对结构简单的字不以盘曲和伸展等手法进行调整,而是随字造形,一任自然。如在处理“东”字时,下部左右的笔画,并不作下行延伸,而是作一短一长的两条斜线,显得极为生动自然;再如“父”和“千”字的垂脚也不向下盘曲延伸,笔短而意长。
在金文字形中横划左高右低,字势向右下斜的结体方式,虽然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已有出现,如《毛公鼎铭》中的“先”、“否”、“巠”等字,但都是偶尔为之,而像《散氏盘铭文》中,将这一手法作一种常态还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往往都处理为左高右低,字势向右下斜的形态,这也是《散氏盘铭文》给人以奇肆、率真之感的原因所在。如“陟”字,右边的两个“止”向右下极为倾斜,但由于左边的“阜”部较正,这样不仅不会让人有倾倒之感,相反,形成欹中寓正,险中求稳,动中有静的艺术效果。
《毛公鼎铭》选字: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 [转载]谈谈《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二)](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再如“词”字,则是将下斜的偏旁与端正的偏旁进行相互依傍,从而以消解倾斜的视觉感受,使得字形静中寓动,正中含欹。“宫”、“散”、“刚”等字与之同类。
三、章法
(一)因字立形
由于金文书法在点画之间不能像其他书体一样作过多的呼应,因此,《散氏盘铭文》是以因字立形的方式自然形成大小的差别,凭借着其自身的张力而与字形外部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从而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布局,产生了跌宕起伏的动感。为了适应这种字形大小的悬殊变化,便以竖成列而横不成行的布局手法,去营造通篇气势的连贯与和谐。这也是西周金文书法常用的章法形式,只不过《散氏盘铭文》更加突出和娴熟罢了。
(二)罗星棋布
西周金文书法和秦代小篆书法在章法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错落有致,后者秩序井然。而《散氏盘铭文》在章法上又最能体现大篆这种“散”的风格和神采,它的每个字尽管大小悬殊,字距也宽窄不等,但通篇读来却“散”而不乱,“散”而不松。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散氏盘铭文》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天真烂漫,变化无穷。这也正是《散氏盘铭文》为历代研习金文书法者所推崇备至的原因所在。
(三)中轴摆动
虽然《散氏盘铭文》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行列特征,但它每个字的重心线大都有一定的倾斜度,是在一定的空间内攲正变化,因此其重心线呈现出S形的曲线摆动,也正是由于这种中轴摆动,更加增添了《散氏盘铭文》章法的跌宕起伏感。这里须要说明的是,现在有很多《散氏盘铭文》字帖,在经过了重新排版印刷后这种跌宕起伏感就完全消失了。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夨】:[cè人有司眉田:鲜且、微、武父、西宫襄、豆人虞考、彔】:[lù]、贞、师氏右眚】:[shěng、小门人繇、原人虞艿[nǎi] [rèng] 【字义】:[nǎi] 1.〔芋~〕见“芋、淮司工虎、■龠】:[yuè、丰父、[工隹】:[zhuī] [cuī] [wéi] 【字义】:[zhuī] 1.短尾鸟的总称。2.柘实。[cuī] 1.〔畏(wèi)~〕古同“巍崔”,高峻。[wéi] 1.古...]人有司刑、考,凡十又五夫.正眉夨舍散田:司徒逆、司马单堒、邦人司工[马京]君、宰德父;散人小子眉田:戎、微父、效■父、襄之有司tuó州■、修从[cóng] [zòng] 【字义】:[cóng] 1.依顺:顺~。盲~。~善如流。2.采取,按照:~优。3.跟随:愿~其后。4.跟随的人:侍~。...■,凡散有司十夫.隹王九月,辰才乙卯,夨俾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shí] 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qì] 之.”鲜且、■旅则誓.廼】:[nǎi] 俾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田,余有爽变biàn] ,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氒】:[jué] 受图】:[tú] 夨王于豆新宫东廷.氒左执要史正中农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金文发展至西周后期变化是比较大的,《散氏盘》铭文则是其中粗放尚意一类的代表。它与厉王时期所作的端庄遒美的铭文形成鲜明的对照。铭文笔画粗细均匀的特征,和武王时的《天王簋》,恭王时的《卫鼎》、《卫盉》等金文的书风一脉相承,唯《散氏盘》之文字更较恣放、宽博。从字形上来看皆作正方形,结体比较疏阔。若与晚于它的《毛公鼎》等比较,尤其是与解放后所出恭王时的《史墙盘》等比较,在书风上虽有拙、秀之分,但其质朴浑厚的气势,以及潇洒的神韵,还是堪为楷模的。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临习《散氏盘》铭文,首先要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它的浑厚苍茫,以及通篇古茂雄秀、大气磅礴的气势。 临习毛笔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同性能的毛笔表现出的线条也各有不同。羊毫毫颖柔软,蓄墨足、濡墨快,线条醇厚古朴,富有纫性。狼毫毫颖锐利坚挺、弹力十足,线条苦涩老辣,遒劲爽健。我个人喜欢兼毫,蓄墨适中,刚柔相济。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从书法的角度看,它既不似甲骨文那样犀利瘦劲,也不像大盂鼎铭文那样端庄凝重,而表现出一种“乱头粗服”的风格。明显展现出西周金文后期的特征——自由奔放、随意率性、朴素自然。透过浇铸翻模的痕迹,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书写人不斤斤于书法技巧的豪放情怀,一种任凭感受的自由驰骋代替了理性的严谨法度。一些本应写得平直对称的笔画,在感性的驱使下写得方向多变且富于内在的张力。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处理,正是书写人突破笔画限制、追求艺术化效果的表现。与这种自由的笔法相适应,散氏盘书法在结构上呈现出倾斜之势,改变了之前方正安稳的特点,使每个字都产生一种向左上方飞升的动感。就像吴法乾先生所说:“扁圆的字形,无一字不款侧,而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又无一字不稳妥。造型奇姿百出,妙趣横生,令人目不暇接。如一群活泼可爱的顽童,欢腾雀跃,呼之欲出。”其章法因线条的豪放粗犷与凝重含蓄、结字的飘逸潇洒与稚朴可掬,显得朴茂而空灵。散氏盘铭文将稚朴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放与含蓄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金文的凝重遒劲,又兼草书的流畅飞扬。难怪有人称之为“金文中的草书”了。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 [转载]《散氏盘》张传忠临写与书法解读欣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结字的变化多端是《散氏盘》铭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自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字体呈扁形,取横势,重心偏下,结构一般左高右低。实临在结构与笔法上尽可能准确,追求《散氏盘》铭文的质朴天趣的风韵和漫漶残泐的金石气息。意临则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关键步骤。临摹时可以在用笔上参以行草的笔意加快运笔的节奏,在字形上也可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在墨色上可加以变化,再现作者的个性与激情。

一、导读
同为散氏盘,理解不同,视角不同,取舍不同,性情不同,临摹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虽然如此,雅俗高下,自是泾渭分明。
二、《散氏盘》名家临作欣赏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吴大澂(chéng)(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集字对联
宰相有用人之表,德门以至善为师
王福庵(1880~1960),“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是。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
朱复戡(1902—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以复戡号行,鄞县梅墟(今属邱隘镇)人,迁居上海。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书画。7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为“小畏友”。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设计。
邓散木(1898-1963)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自号厕简子。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放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
王个簃(Wang Ge yi)(1897-1988),名贤,字启之,江苏省海门市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
祝遂之
邓石如
傅抱石
何应辉
钱大礼
田怀珠
王遽常
王文泉
许伟东
刘成
三、《散氏盘》的书法价值
从书法的角度看,它既不似甲骨文那样犀利瘦劲,也不像大盂鼎铭文那样端庄凝重,而表现出一种“乱头粗服”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史上堪称一绝。在众多青铜器中,有人将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四大国宝”。如果说大盂鼎铭文代表了西周金文前期书法的风格,那么,散氏盘铭文则明显展现出西周金文后期的特征——自由奔放、随意率性、朴素自然。透过浇铸翻模的痕迹,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书写人不斤斤于书法技巧的豪放情怀,一种任凭感受的自由驰骋代替了理性的严谨法度。一些本应写得平直对称的笔画,在感性的驱使下写得方向多变且富于内在的张力。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处理,正是书写人突破笔画限制、追求艺术化效果的表现。
与这种自由的笔法相适应,散氏盘书法在结构上呈现出倾斜之势,改变了之前方正安稳的特点,使每个字都产生一种向左上方飞升的动感。就像吴法乾先生所说:“扁圆的字形,无一字不款侧,而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又无一字不稳妥。造型奇姿百出,妙趣横生,令人目不暇接。如一群活泼可爱的顽童,欢腾雀跃,呼之欲出。”其章法因线条的豪放粗犷与凝重含蓄、结字的飘逸潇洒与稚朴可掬,显得朴茂而空灵。散氏盘铭文将稚朴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放与含蓄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金文的凝重遒劲,又兼草书的流畅飞扬。难怪有人称之为“金文中的草书”了。
如果说“尚意”书风在宋代已臻成熟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它的源头在我们先民那里,尤其在散氏盘铭文中就已显端倪了呢?散氏盘铭文对后世的书法,特别是清代的碑派书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将它誉为“金文”书法中的“神品”,实不为过。
学书法最好能看真迹,临摹要选善本,学习一个碑帖更要看它的全貌。我们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碑、帖、器物实物,学习临摹的都是印刷品,由于版式需要原有的章法大都被打乱重新排版的,这样一来,字体空间的变化,以至于左右上下之间的关联,也会随之改变,它可能会导致我们对这个碑帖的片面认识。
《散氏盘》铭文整体来看,气势宏大,意态飞扬。整个铭文拓片呈方形,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纵横有序,字距行距适度,具有明显的行、列特征。它的字大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左右奔突,大小、攲正变化极具其能。许多印刷品重新排版,这种秩序感不知所踪。《散氏盘》铭文笔画粗细变化多端却又十分统一,无论是通篇读来,还是欣赏单个字,都有一种壮美的意味,醇古朴茂,奇谲雄健,这种信息显然是源自于结字、运笔、章法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先生一个“横”字道出了《散氏盘》的与众不同。《散氏盘》的结字仪态万方,自然生动。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石味”。
《散氏盘》铭文的结字“横”的特点,是相对于其他金文和小篆而言的。它的结字还是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如“强”、“宫”、“君”、“邦”“暮”、“封”等字,也有许多圆形的结字,如“道”、“南”、“周”、“罪”等字,另外,许多字随形就势,一任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结字特点就是相同的字表现出不同的趣味,如全篇18个“封”字,或大或小,或庄重、或严谨、或疏朗,各各不同,千变万化,耐人寻味。如“以”字,全篇共9个,这个字在金文中的笔画比较少,所以,要变化的难度就相当大,但在《散氏盘》铭文中,我们却能看到每个“以”字,个个神采飞扬,变化万端。另外,如“道”、“散”等字,也是处处经营,字字匠心,这种经意的水平确实让人能感受到它的珍贵与高妙。
《散氏盘》铭文笔法精美,浑劲圆润。在众多的金文作品中,《散氏盘》铭文是比较特别的一件,特别是在它的笔意上,既有粗放野逸的意蕴,又有自然圆劲的趣味,线条婉转飞动中多见率意自然。言恭达先生称其“开了草篆的先河”。确实表明了它在众多金文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综观西周金文书法,用笔有三种类型。一为规范之篆引,二为钉头鼠尾式滑出摆动状态的古文笔法,三为篆引线条而为日常简率书写之法。《散氏盘》属于后者,即注重实用的,在我们看来艺术价值较高的书写形式。正是如同《散氏盘》这样实用简率的书写形式在漫长的岁月之后,导致了隶变的发生。因此,《散氏盘》铭文书法具有文字学、书法艺术上的双重价值。
四、《散氏盘》铭文的临摹与创作
有清以来许多书家对《散氏盘》铭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诠释。近代大家吴昌硕一生偏爱《石鼓文》,遗貌取神,标新立异,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临写的《散氏盘》铭文及其楹联创作饶有独到之处。陶博吾师承吴昌硕,他书写的《石鼓文》、《散氏盘》铭文,其艺术风格既有吴的风神骨力,又有自己的面目。他善用柔毫,笔酣墨饱,结体千姿百态,放荡恣肆、率真动人,具有高古雄迈的的韵致。当今名家如言恭达、王友谊等都在《散氏盘》铭文上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从这些名家作品中去体会形散神蓄、质朴天趣的《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铭文已去尽了工整纯熟、精美华丽的铸铭技术。用笔恣肆放逸,线条深厚苍茫,结构形方势圆,信笔所至,漫不经心,奇姿迭出,不拘俗套。《散氏盘》铭文这种现象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汉字字体的表现力。临习《散氏盘》铭文,以我自身的体会来说,着意的是线条与结字的变化。
相比行草、楷书,篆书的笔法相对简单。简单并非容易,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去表现。篆书的线条多以中锋为主,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圆劲挺拔,质感较好。故临习《散氏盘》铭文,首先要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它的浑厚苍茫,以及通篇古茂雄秀、大气磅礴的气势。
临习毛笔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同性能的毛笔表现出的线条也各有不同。羊毫毫颖柔软,蓄墨足、濡墨快,线条醇厚古朴,富有纫性。狼毫毫颖锐利坚挺、弹力十足,线条苦涩老辣,遒劲爽健。我个人喜欢兼毫,蓄墨适中,刚柔相济。相同的铭文,不同的书家临摹与创作出的风格迥异,表面上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却是不同的书法家,不同的个性所造成的不同线条。线条能够使形象生动的原因,就是它注入了个性因素。
结字的变化多端是《散氏盘》铭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自然也是学习的重点。临摹之前一定要认真读帖,细心揣摩,心领神会其结体特点,字体呈扁形,取横势,重心偏下,结构一般左高右低,曾有书家认为该铭文书写者是左手执笔。要通临全文以掌握单字结构的组合以及起笔收笔的要领。细心观察,反复临摹,准确地把握字形的变化和运笔技巧。
书法临摹不外乎实临与意临。实临在结构与笔法上尽可能准确,追求《散氏盘》铭文的质朴天趣的风韵和漫漶残泐的金石气息。意临则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关键步骤。临摹时可以在用笔上参以行草的笔意加快运笔的节奏,在字形上也可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在墨色上可加以变化,再现作者的个性与激情。
临习一段时间后,便可尝试着集字创作。集字是对原作的二度临摹,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的捷径。因为操作时须将字的大小,重字的选择等因素考虑在内,为以后的创作奠定基础。集字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别人曾经写过的,不妨采取“拿来主义”。如吴昌硕、陶博吾等前辈都曾写过集联。今人黄四德也曾出过《散氏盘集联句》如能合理利用,便可省却许多案头工作。
另外一种就是自己集字,这对于我们来说难度似乎更大。《散氏盘》铭文文辞艰深,铭文字数少,且多数为非常用字。对于创作,可利用的资源毕竟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临习同时期其他铭文,熟悉其字形,再用《散氏盘》铭文的笔意、结体进行改造,那便有另一番风味了。从文俊先生曾经说过“学习金文不能仅限于一鼎一盘,还要博取诸铭,凡沉雄凝练者,皆尽汲取。”然而书写的篆书形体应该有可靠的根据,随便错写古文字的笔画,或者把“她” 、“们”这类后起字用偏旁拼凑法仿造成古文字形体,都是不妥当的。学习篆书必须研习“六书”及《说文解字》,明白字义以免写错。
在创作中笔墨的运用也很有讲究。言恭达先生曾说:“篆生于墨,墨生于水,水为篆之血也。”此语足见他对于写篆用墨方面深有研究。工稳的篆书特别是铁线篆,墨色的变化是有限的,而写意篆书则不同,大可像行草书那样,蘸一次墨书写多个字,这样就使墨有了韵律美。太浓无韵,太淡伤神。在篆书用墨方面,我们可借鉴宾虹“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思想,把水墨画中的墨法运用在金文书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谈到金文的创作许多书家都提出如何表现“金石气”的问题。“金石气”,是经过悠长的年代,风雨的侵蚀或人为的破坏,使作品表面造成一些残损,也就是“残缺美”。清代学者李瑞清是用抖笔的方法来表达青铜铸造般的沉重线条的,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写法。我认为这不如吴昌硕取《石鼓文》的爽利厚重,从而留下作态的痕迹。金文的生动处往往在于会写与不会写之间,规范与破坏规范之间。单纯的规范只能看到一种优美,而完全不规范我们看到的是完全没有法度。艺术并不是要破坏所有的东西,是要在生动的形式中创作出属于你个性的形式。现代一些篆书名家通过尝试丰富笔法增加侧锋、使用秃笔、枯笔和涨墨来营造出那种残驳的效果。在金文创作中,还有很大的资源与空间亟待我们来开发与发展。
《散氏盘》铭文距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临摹与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把它吃透,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仔细去体会,学会跟它对话,和它心神相和,做到心与物游,尽可能地把我们放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和作品背后那个隐藏着的作者一起沟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