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家]徒步北极:零下30度的记忆

(2010-05-27 02:26:49)
标签:

天气

冰缝

雪粒

雪橇

巴内奥

北极

旅游

分类: 护肤

编辑:kary vita  摄影提供:平刚  文字:平刚

>>>>[独家专稿]零下30度徒步北极精彩图赏

[导语]如果北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米,美洲将被淹没……全球变暖气候正警示着人类生态环境被污染。也激励着更多有勇之人努力探索大自然极限。

“那冰原和极地上漫漫的长夜多么令人神往,但如今已像一个来自另一世界的遥远的梦,一个转瞬即逝的梦。但是,生活中要是没有梦,那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呢?”——100多年前,挪威探险家南森北极的回忆。

http://src.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E5%B9%B3%E5%88%9A-1.JPG

探险者:平刚,DC国际创始人,首席建筑师,长江高远徒步俱乐部副秘书长,业余爱好极限运动、摄影、写诗。

本次极限探索终极目的地:北极。

始发地:北京

途径:哥本哈根,奥斯陆,特罗姆瑟

到达地:北纬78°的朗伊尔城

(图说明:平刚一行人徒步北极:线路图)

1909年4月6日,美国海军中校皮尔里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标,北纬89°57′。至此,人类在北极所追求的三大目标,即东北航线、西北航线和北极点都达到了。但付出的代价相当昂贵。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在正式探险中献身的人数就达508人。正是通过这些活动,人类不仅认识了北极,也检验了自己向大自然挑战的信心、决心和能力。而整整100年后,我,向东(曲向东),老谈(谈义良),旋儿(刘旋)四个人再次向北极徒步进发,颇有些纪念的意味,在那些前行者光芒的映衬下,我们举着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包袱,直升救援飞机,AN-74飞机,卫星电话,一切似乎都变得清晰和可以分辨,事实上,一直到被困在暴风雪里,我才真正发现“人定胜天”这句豪言的欺骗性,在自然界面前,人类的个体其实像孤傲的孩子,哭泣之后,慢慢发现,成熟其实离自己很远。

——2010年4月16日平刚胜利抵达北极感言。


小标题:我们从北京出发 沿途遭遇恶劣风暴

2010年4月6日,我们从北京出发,沿途经过哥本哈根,奥斯陆,特罗姆瑟,最终到达北纬78°的朗伊尔城,在这里安营扎寨,进行适应性的户外训练,等待良好的可以飞行的天气,我们将最终乘坐俄罗斯的AN-74TK100飞机到达出发的大本营,北纬89°的巴内奥营地。朗伊尔城(挪威语:Longyearbyen)位于挪威属地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的最大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Spitsbergen)。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朗伊尔城则是一个两三千人的小镇,有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大部分居民是煤炭工人,热情淳朴,由于远离欧洲大陆,物资都是空运,因此物价很高,3根黄瓜加6个西红柿折合人民币400多元。这里也是进入北极的最前沿,在温暖的小酒吧KORA里,坐着的都是来探险的疯子们。

今年的气候变化无常,我们在进入巴内奥营地之前,出现了频繁的暴风雪,气温比去年同时期上升了20度,形成了大量的,给我们后来行走造成最大困难的冰缝,在暴风雪的间歇期,我们4月10日终于进入了巴内奥营地。巴内奥营地是俄罗斯每年四月极昼刚刚开始的时候,建立在北纬89度海冰上的营地,只存在27天,到四月底海冰开始融化时,营地消失。令我们惊奇的是俄罗斯人建立这个营地(包括一条1500米长的飞机跑道)只需要两天,应该可以肯定这有政府的支持,我们觉得也表明了俄罗斯政府的态度:对北极的占有。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02(63).jpg

4月10下午三点,暴风雪过后难得的好天气,当然温度是一样的低,零下20度,并且在持续降温。我们穿着特制的滑雪板,拄着雪杖,拖着雪橇,从头武装到脚,不露出一点皮肤,登上直升飞机赶赴出发点,开始去感受北极。我们这个探险小分队一共六个人,除了我们四个,还有两个俄罗斯向导,大胡子维克托开路,老谈第二,我第三,向东第四,旋儿第五,会说英文的米盖尔收尾。四个小时以后,我发出对北极的感受:世界末日!任何可以想象和用来形容的词语都不过分,就像是科幻电影里遭受核弹洗劫后的世界,这里没有色彩,没有温度,没有生命,只有冷风如刀,雪粒飞舞,天地间六个小小的人在看不到终点的行走。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DSC04775.JPG

我把这里叫做“白戈壁”,雪粒因为冷,所以不会融化,就象沙子,结实的冰或者冻结实的积雪,就像黑戈壁,而起伏的地形,真的像极了戈壁滩的雅丹地貌,淋漓尽致展现大自然的神奇塑造。风是最伟大的破冰船,在风以及洋流的不断挤压下,我们陷入到被缝隙切割的冰原里,海冰不断挤在一起,使到处充斥着大小不等,排列无序,层层叠叠的冰丘,冰丘栉次鳞比,有的拔地而起,有的匍匐在地,有的怪异,有的肃穆;而海冰与海冰分开的时候形成冰缝和冰河,在那大大小小的沟壑中,露出刚刚结冰的海水,反射着奇妙的光。我们必须不断的绕路,寻找最小的冰缝,或者冻结强度足够的冰河,跨过它,再爬过各种高度的冰山,向北,向北。这种行走相当的损耗体力,而且速度很慢,按照直线距离的计算,当时我们的时速只能达到1到1.5公里。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DSC04784.JPG

我们平均行走一个半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候的程序是:带着薄手套工作,迅速的从背包里拿出厚的羽绒服穿上,然后把雪橇拉过来坐下,拿出保温瓶喝些热水,从口袋里抓出各种干果,巧克力,饼干往嘴里塞,是的,要塞,飞快的咀嚼,补充能量,准备马上出发。因为只有持续的运动和行走才能保持温度,所以长时间的休息是不允许的,除非到宿营地进入帐篷。一直提到的雪橇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必须拉着它一起行走。雪橇上是我们的极地帐篷,炉子,防潮垫,睡袋,燃料,食品以及各种生活必备品,重量大约40公斤左右,在过冰缝及冰山的时候,拖着雪橇是非常困难的,必须不断的用手拉拽。我们用快挂把雪橇和背包连接,用快挂的原因是如果人或者雪橇掉入冰缝,可以迅速的解开,减少危险。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DSC04821.JPG

天气晴好的时候扎营就像是普通的户外运动,也是我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终于可以休息了。选择一块足够大的,至少看起来完整的,背风的冰面,两个人合作扎营,挖开积雪,把帐篷用螺栓固定在冰上,一个人在收拾外帐及准备充足的用来做饭及烧水的雪块(水源)的时候,另一个同伴进入帐篷,迅速的生火,烧水,让水蒸汽把帐篷内温度升高。一旦爬进帐篷之后,就谁都不想再出来了。俄罗斯人准备的食品非常实用,每天的食物被装成一个袋子,早餐是麦片和饼干夹咸肉,奶酪;晚餐是肉肠和冲入热水泡几分钟就可以吃的意大利面,牛肉土豆或者鸡肉稀饭,饭后有袋泡茶和蜂蜜。其他的干果和巧克力作为白天的路餐。当然,我们自己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甚至茉莉花茶,实践证明,最受大家欢迎的是---方便面,汤汤水水的热乎乎来一碗,把寒气都赶走了。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DSC04831.JPG

前三天,我们每天都坚持行走10小时。从早晨踏出第一步雪板,就会是连绵的冰缝和冰山,天地间的白色被持续的低温,寒冷,风凝结在一起,开始变得单纯和没着没落的。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脱下一半的打劫帽,露出鼻子和嘴,这样就不会有大量的雾气跑到滑雪镜里结霜。最有欺骗性的是黄色极地帐篷造成的错觉,因为极昼的原因,所以在睡觉的时候,只要一睁眼,就会觉得太阳好温暖,亮堂堂,明黄的光照进来,错觉之后,实际上,帐篷里也只有零下20度。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DSC05083.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DSC05119.JPG

最困难的时候总是悄悄来临,就像我们的生长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在庸常中无声前行。第四天早晨一睁眼,风强烈的摇晃着帐篷,发出扑啦啦的声响,能感觉到雪粒也在不断的敲击外壁,“阳光”没有往常那么清澈和耀眼,只是亮着—--暴风雪悄然而至。经过紧急沟通,俄罗斯向导向我们严肃的表示,虽然能见度急剧降低,行走不安全,但巴内奥营地的指示是今天必须要走,因为这只是一个糟糕天气的开始,会越来越差,不知道持续几天,我们必须向北极点能走多少算多少。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食品和燃料不足,在这种天气状况下,直升飞机也不能前来救援。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前进和祈祷,希望能走出暴风雪。兄弟们开始对向东表示不满,说他的名字不该叫向东,而且还是“曲向东”,或者,至少应该叫向北,可能会比较靠谱。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DSC05121.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IMG_0020.JPG

爬出帐篷发现雪橇已经被大风扬起的雪粒掩埋了,还好雪粒不化,就象拍沙子一样,抖抖就掉。气温在不断降低,狂风怒号,雪粒飞扬,出发前我不断的摇晃身体,大声唱着“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咦耶,咦耶”,一是为了热身,二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老病复发,不能直立,极其痛苦。“Ok, We can go!” 向导维克托和米盖尔一前一后,我们居中,在风雪的裹挟下出发。天气变得越来越糟糕,狂风席卷着碎雪,在白茫茫的冰盖上疾驰而过。慢慢地,滑雪镜外的天地分界线逐渐模糊,天与地融为一体,白色的天,白色的地,我们仿佛走进了浓稠的牛奶里,眼前仿佛面对着一张白纸,突然会失去方向感。按照后来的科学分析,造成这种“白化天气”的原因,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冰盖的冰层后,又反射到低空的云层里,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细小的雪晶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四散开来,这样来回反复地反射,便形成了白蒙蒙、雾漫漫的乳白色世界。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IMG_0046.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IMG_0062.JPG

这一天,虽然我们坚持前进,但是5个小时之后,我们只走了2公里(直线距离)!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6日凌晨2点,我们成功抵达北纬90度---那可是真正的世界之巅!

http://src.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IMG_1918.JPG

http://src.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IMG_1935.JPG

在走之前和走之后,很多朋友都追问我,为什么要去北极,还要冰上生存七天?印象中春节前一接到向东的忽悠短信,我的心一动,5分钟之内就已经决定要去。在我看来,现在让我觉得心动的事少了,而且能够持续心动的事就更少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知道,想知道所有不知道的东西。

http://src.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IMG_1974.JPG

http://src.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IMG_2063.JPG

其实,我并不是一定要去追寻什么,要去证明什么,或者看透一切?我真实的拒绝看透一切,在我们周围,有太多朋友热衷于看透的“智慧”,而在我看来,所谓“看透”,反倒是逃避社会责任感的最好理由。同时,我们应该“知道”,学会“知道”,更应知道尊严,权利和自由从来不是被赐予的,我们不能逃避成长的责任。

行走改变生活,知道改变命运。

第6页:北极探险装备指南'

第7页:北极探险小贴士

更多推荐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jxtj.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x7(1).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x8(1).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x6(4).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q2(4).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x3(3).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q4(4).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x5(3).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q7(4).jpg http://www.mrmodern.com/var/ezwebin_site/storage/fckeditor/Image/x9-q(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