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教中心“减负、增效、提质”工作的几点做法

(2013-04-10 14:24:33)

                

    我们结合幼教工作特点,将“减负、增效、提质”工作的重心放在克服“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上。我们从本园的实际出发,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提高保教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努力实现孩子的最优发展。

    1、转变教师和家长的理念,防止小学化倾向。教师观念转变上,我们组织教师全员学习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这一幼教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另外印制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做到人手一份。这些是幼教教学的“课标”,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教师从思想上树立科学施教的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只有把握了方向,才不至于南辕北辙)。家长观念转变上,我们是通过家教讲座,每年的家长会都设计比较典型的家教误区,同时,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是转变家长观念的良机。家长开放日共有五项内容,家教讲座、园内近期工作简要介绍、教师展示(课),幼儿展示(学习成果或才艺)、问卷调查(园里工作及教师工作满意度)。其中家教讲座就是针对家长错误教育理念,结合身边实例设计内容,效果很好。教师和家长理念转变了,我们的实际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2、开展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倡导游戏为主的幼教教学特色,克服“小学化”倾向。幼儿的成长离不开体验,体验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充分利用区角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幼儿,使他们能在环境创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园每班的区角活动都是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的,班班不同(如:娃娃家、小小医院、美工区、识字区、自然角、构建区、益智区等)。而且区角活动的材料、收纳柜等设施,都是园里配备的,没收家长一分钱。幼儿通过活动,锻炼了合作、自理、动手、动脑等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素质。

    3、开展多媒体教学,完善设施,为避免“小学化”倾向,创造硬件条件。2010年孙园长到幼教中心后的第一笔大投入就是购进了13个班级的液晶电视(LED屏,可做电脑显示屏,支持电脑数据,比较高端),用原有旧电脑改装,每班配备一台,同时,每位任课教师发一个8G优盘,实现电化教学,(当时是全县第一个班班使用电脑教学的单位)将网上优秀的儿歌、音乐、体操、课件等存入优盘,随时使用。为了将这项工作抓出实效,我们进行了计算机应用能力专题培训,组织了课件下载技能大赛。现在,教师已基本能熟练使用电教设备,教学效果比以往生动、形象、高效得多。

    4、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避免“小学化倾向”,创造软件条件。在这一年中,我们将弹唱、舞蹈、讲故事、板书、绘画、教案设计、讲课等教师专业技能,分阶段进行比赛,而且每次比赛都进行评比,给予物质奖励,虽奖品并不丰厚,但达到了鼓励、鞭策的目的。而且我们评比过程中也重在表扬进步,也就是既注重教师间的横比,更注重每个教师自身的进步幅度的纵比,让教师有信心有决心提高自己。

    5、坚持听评课制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避免“小学化倾向”落实到教学细节中。每学期至少全员听课两次,开学初为领导听常规课,学期中为全员参与的优质课赛课,学期末为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的教师展示课。“如果一堂课中没有游戏和幼儿体验活动,就是不合格的课。”这是我们的一贯要求与标准。教师在一轮又一轮的听课、评课、议课中,进步可以说是神速的。个人潜力开发出来了,能力水平提升了,经常是惊喜不断。现在的评课,教师都自觉地以《纲要》和《指南》为标准,我们的保教工作也步入了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6、不断拓展避免“小学化倾向”的有效途径,巩固已有成果。教学常规要求的课后记,每周一篇的观察记录(教学反思),每月一次的教学案例分析,听课后的全员评课,都以“是否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科学施教”为评议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我们每月初将本月的教学计划公示在楼前的宣传栏中,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和促进。这些拓展,使我们的“避小”工作成为常态化。

    7、开发园本教材,抢占幼儿成长阵地。每周一节的园本美术课,让每个幼儿的手脑眼的协调得到充分锻炼,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虽然我们仍在摸索阶段,教材也并不成熟,但我们的方向是对的,相信我们的园本课程一定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结出硕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