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案例分析教学
(2013-06-27 14:05:58)分类: 我的教育故事 |
《桥》教学案例分析教学
片段实录:
师:请再读课文7-23段。找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从“盯着”我们可以看出老汉非常的沉稳镇定,因为老汉非常镇定,所以我们说老汉是一座非常镇定的大山。用四字概括,我们可以说他:板书:镇定如山。
师:现在让我们沉着,镇定的来读读这段话。
(2)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从这句话里,我能看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老汉。
师:你找的真对!你很聪明,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找到了这句?那么老汉的了不起体现在哪?
生:他很无私。
生:他很能干。
师:咱们再读这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沉默
师:咱们仔细看看标点符号?
生:有三个感叹号。
师:咱们读读这三个感叹号的句子,读后谈谈你体会。
生读句子
生:感叹号表达的情感很强烈。
师:是啊,三个感叹号,在加上短语成句,就表达了强烈的情感,那么这三个感叹号所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他——板书:坚定如山。现在让我们坚定的,铿锵有力的喊出老汉的话吧。
(3)师: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寻常的老汉?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老汉揪出的是谁呀?
生:他儿子
师:老汉不知道那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吗?
生:知道
师:既然知道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那么为什么还要揪他出来呢?
生:因为要让群众先走,儿子也是党员。
师:当时情况这么危急,揪出儿子几乎就等于让儿子的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胁,老汉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集体回答“爱”
师:从这咱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汉?
生:这是一个无私的老汉。
生:这是一个铁面无私,不包庇自己儿子的老汉。
师: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老汉不徇私情、舍小家而顾大家,这种无私的先人后己的精神。我们可以说他:无私如山 板书
(4)师:孩子们,老汉虽然无情的揪出自己的儿子,可他毕竟是个父亲啊,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儿子呢?从哪里看出他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他爱儿子呢?
生:用力推上木桥,
生:吼字,因为吼在此时等于是骂儿子,不允许儿子反抗。
师:是啊,这一推,他把生的希望留个了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一吼,诠释了人间的至爱——那就是“父爱如山”。板书
师:多么伟大的老汉啊,多么伟大父亲啊。.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读都这句话吧。
分析:
《桥》是一篇充满感情的文章,它诉说着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以“情”牵动着读者的心,以“爱”贯穿全文。在灾难面前,老支书情系群众,第一个走到木桥前,本可以最早逃生的人却始终默默的是守护着村民,直到村民全部安全逃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大爱”面前,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不徇私情,将自己的儿子揪出了逃生的队伍,致使儿子也淹没在滚滚而来的洪水之中。而还有一幕,更是让人为之哭泣,那就是“伟大的父爱”。虽然他无情的揪出儿子,可父爱的天性致使他要舍生救子,但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悲情的故事结局,文章故事一波三折,到结尾“一个妇人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他儿子。”我们才知道这是父子俩。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大公无私的的老汉,因为有了情感得依托才使得这篇文章有了语言的温度,真正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在深入文本内涵,品悟老汉的这个环节学习上,我主要是让学生去感悟老汉“四座大山”的形象:镇定如山、坚定如山、无私如山、父爱如山。让学生在通过对老汉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的品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文章的第9段,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在这简短的话中就是三个感叹号!三句话,却充满分量,字字千钧。这千钧的体现就在于短词成句的三个感叹号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读出感叹号后面的语气之坚定,更要体会老汉此时的情怀,及老汉的崇高的品质。那就是:无私无畏,在灾难面前坚定如山。让学生感悟老汉品行的同时,激起学生对老汉的敬佩之情!从而深入领会文字背后的内涵,真正达到情动而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