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清欢常在——梁实秋的美食散文《人间有味是清欢》

标签:
梁实秋生活美学书评文学美食 |
不想当美食家的作家不是个好美文家。还好,梁实秋是个美食家,还是个美文家。
所谓美文,就是写的很好的散文,也是写美食很好的散文。梁实秋在美食和美文方面,写的一向都很美,以至于冰心夸他是“花一样的男人”。
古往今来一直流传一句名言,即“想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梁实秋深谙此道,不仅抓住了男人的胃,甚至顺便抓住了女人的胃。但是,粮食不是用做饭去抓,而是通过一只妙笔,生花一般生出纸上的美味,让人望文生味,成了他忠实的读者。
做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写美食,同样要写得形神兼备,余味透纸而出才好。梁实秋写高汤煮丸子,用一个词“白白嫩嫩”,就把丸子那种可爱的外形以及香嫩的口感都表现出来了。写劳动人民吃冻豆腐粉丝熬白菜,用“稀里哗啦地吃”,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立刻跃然纸上,于是进而说“我知道他自食其力,他很快乐”。
梁实秋的美食散文,不过多煽情,不以情夺味,而是让情与味相融合,于是,他笔下的人,无论吃什么,都才能吃得开心,吃得快乐,吃得幸福。
人要保持一定的欲望,才能有满足欲望的幸福感,但人不能有太强烈的欲望,不然就会过犹不及。简单来说,人间最为合适的快乐,就是清淡的欢愉。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苏轼的一句词,但是,用到这里也很合适。
梁实秋喜欢的美食和推荐的美食,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恰恰相反,他是反对且反感那些山珍海味的,比如对于熊掌,他就写到“在触觉方面并不感觉愉快,不但不愉快,而且好像难以下咽”,进而得出“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地去搜求珍异”,最后又总结到“美食,则鸡鸭鱼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苟烹调得法,日常食物均可令人满足”。我想,这就是梁实秋的“清欢之道”,也是我们应该秉持的享受美食的“正道”。
梁实秋虽是北方人,但是没有地域歧视,他胸怀天下,味兼南北,北方菜和南方菜都吃得下,酸甜苦辣也尽能享受,甚至到美国之后,也能入乡随俗,吃一吃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可见,有个“随遇而安”的胃口也不是什么坏事。
但这不代表梁实秋吃饭凑合,不讲究。
梁实秋还是有一点“味是故乡浓”的情怀的。在《豆腐干风波》中,他说“住在国外的人没有不想吃家乡食品的,从海外归来的人往往以饱啖烧饼油条为最大的满足”,纵然有的小店看起来没有那么卫生,但那个从小到大培养了数十年的“中国胃”最终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味”。
对“味是故乡浓”这种情怀最为典型的,其实是那非老北京人不能爱的“豆汁儿”,酸馊烫臭,外加辣咸菜,这种“美味”能喝得大汗淋漓,直呼痛快,那必须是爱得下去,必须是老爱也真爱了。新时代的北京年轻人,基本上都已经不会爱,爱不起了。
除了白菜豆腐豆汁儿烧饼油条这些平民的普通食物,梁实秋还写了很多北京的小吃,以及菠菜茄子栗子莲子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零食,当然,也少不了北京的代表烤鸭,少不了糖葫芦和酸梅汤,少不了包子饺子面条馄饨……
生而为人,我很幸运;生而为中国人,能享各种中国美食,我幸运中之万幸。梁实秋通过文字,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中国美食的魅力,让每个人都能因中国美食而自豪,因中国美食而幸福。不管这美食是只有几块钱的便宜饭,还是成百上千的珍馐。有美食已经是满满的幸福了,能把这种美食转化为文字,转化为文学,更是所有吃货和文学爱好者的幸福,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梁实秋,同时,也可以顺便感谢一下汪曾祺、蔡澜、陈晓卿等,是他们,让美食能够以更丰富的形象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简单的幸福。
这幸福如此平常,如此简单,这就是清欢。
人间有味,有中国美食之味,便是清欢。
风味人间,清欢常在。愿你知味,知足,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