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彝人迁徙之路北线第十站

标签:
莫古尼木美姑河彝族凉山文化 |
分类: 专题:重走彝人迁徙之路 |
洛俄依呷
走进尼木莫古
http://s5/middle/5ffc68c3xfd4ea083c584&690
孜孜普火(今云南昭通)这地方,合(曲涅)与侯(古火)两家,因故起争端,为分普火阿则绝业而相争,冤仇正深时,来了调解人,“莫打合家莫要打,莫杀侯家莫杀侯,并非仇杀人,应当来和解”,开头的一天,土尔火普山上,骑着灰色古曲马的达吉斯里来调节,后来又一天,土尔火普山腰,骑着黑色施曲马的木施杂惹来调解,最后的一天,土尔拉达河边,骑着红嘴神马的斯惹阿武来调解,红嘴神马被虎吃,众人杀了白色花额虎,捧出四滴血,洒向地四方,从此太阳躲进云雾里,云雾不肯上山巅,雨水不肯浸入地,合与侯两家,以为不是和解的象征。
一天打了三头牛,推出合比阿吉来做调解人,推出侯比涅格来做调解人,传言达话者,儒洪施奇来担任,做媒撮合者,列衣木吉来担任,迎亲待客者,的曲索施来担任,,终于订下和解四条约,从那以后,两家的子孙后代携手迁徙往西方,分别从上游巴克渡口、中游尔基渡口、下游俄戳渡口渡过金沙江进入雷波、金阳境内,来到尼木莫古这个地方,尼木莫古这地方,兹家迁徙在此分,从此古火分布在左边,曲涅分布在右边。
许多年以后,我来到尼木莫古这地方,我是沿着候博瓦吉的毕摩沙马伟古和侯古莫的毕摩的日大吉的指引顺着涅扎河走到牛牛坝,在牛牛坝这地方遇见更大的美姑河以后,顺流而下来到尼木莫古这个地方的,我只用了两天时间,跟一片叶子一样,我就那么轻飘飘地来到了尼木莫古这地方。我的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很多,我想要了解的东西很多,没有能够被我所了解的东西更多,在我的视线之外,它们从古到今,荒原寂石一般,安静地,洞悉一切地躺着,看天。天是空的,如祖先的眼眸,这眼眸上鹰飞过,云游过,一代又一代的子孙追寻的脚步走过,依然是空的。
尼木莫古这地方,如今被唤作洛俄依呷,也有人叫它大桥,美姑大桥。2010年3月一个寂寥的午后,我来到这里,阿尔瓦且脸上岩石般凝重的笑容漾了一漾,他说,辛苦了……72岁的阿尔瓦且是曲涅曲布一脉第42代子孙,曲涅、曲布、曲伙、什次、毕普、德布、德什、伍阿、海阿、阿杜、尔普、吉木(七子)、俄阿、阿鲁、克克、阿布、阿苏、拉则、各祖、各一、各果、阿兹、依勒、吉撇、吉莫、毕曲、火古、迪合、阿志、合布、毕尼、吉合、毕各、合知、吉古、卡拉、布布、尔普、拉惹、吉坡、曲哈、瓦且,瓦且的儿子名叫达夫。
“从曲涅曲布一脉传到吉木七子,吉木七子从木支波波(云南昭通)渡江来到尼木莫古,先后在吉拉布拖、牛牛坝、毕曲居住,一直到火古的儿子迪合时候才搬到了洛俄依呷这地方,洛俄依呷这地方在更早之前是阿卓兹莫家居住的地方,他们后来举家搬迁,据说去了雷波一带,而我们阿尔家和同时搬迁到这里的马(hma)家就隔着阿克依觉(泉)在洛俄依呷一南一北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五六代了……”
阿尔瓦且看你的时候其实没有在看你,他的眼光消散在你身后某个遥远的地方,阿尔瓦且是个守望者,今天的尼木莫古居住的很多老人都是守望者,“我们住在祖先迁徙的路上,我们不关心来处,也不关心去向,我们等着后代子孙们追寻的脚步经过这里,我们给他们指路”。
解读尼木莫古
http://s9/bmiddle/5ffc68c3xc87dcb4127b8&690
“在今天凉山彝人记忆中,尼木莫古(美姑)不仅仅只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它代表着一次迁徙(从云南到凉山)的终点,也代表着另一次迁徙(在凉山境内分散开来)的起点。它对于美姑以外的大多数凉山彝族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结”。45岁的马曲伟是今天大桥乡新农村村长。马曲伟是古火伍布一脉第29代子孙:古火、伍布、伍马、勒合、阿哲、摩尼、毕各(五子,开始做毕摩)、居都、拉尼、约碟、约尔、约果、柯牛、比尔(三子)、毕者、蒲吾、阿岳、合浦、(七子,呷约布火在此分)、古惹、拉惹、格致、尼诺、尔呷、毕梁(三子,尼木莫古分)、毕吉、什土、觉什、子哈、曲伟,曲伟有两个儿子什布和什坡。对于尼木莫古这个地方,他更愿意从今天的角度去阐释。
从地图上看,美姑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大风顶、黄茅埂、连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别位于县境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说起“美姑”这名字,许多人把它与“美丽的姑娘”联系起来,说美姑的彝族姑娘美丽大方,窈窕多姿,能歌善舞,在凉山举办的历次彝族火把节选美中,多次捧回“索玛”金奖,因而取名美姑县,其实不然。关于美姑县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凉山彝族的先民古侯、曲涅两大氏族从云南迁徙到凉山,会合于今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境内的林木莫古,在此举行分支盟誓仪式,然后迁徙至今凉山各地定居并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大、小凉山仪诺、圣乍、所地等土语区彝族的主干。
“尼木莫古”一词,“尼木”即“利利土司的领地”,“莫古”意为“中心”,大意是“利利土司所辖的彝族中心地方”,这里,不仅流传着利利土司与拉布俄卓勒格土司互相厮杀而造成“拉哈液乌父归子不归,尼木莫古千去百不回”的战争典故,而且还留下了著名的毕摩宗师阿苏拉则归天后,化做一只神鸟传授其子格处彝文字等精彩的传说。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美姑”是彝语“莫古”的谐音,是彝族的“中心”和“腹心”之意。第二种认为“美姑”是因“美姑河”而得名,其理由是:清末民初的历史资料,即以“美姑”二字记美姑河,1913年的《昭觉县志稿》和30年代出版的《昭觉概况资料辑要》中,图文资料中均有“美姑河”记载。
古时北部方言区彝族的古祖先古候、曲涅两大部落迁徙到此后,歃血盟誓,按“古候向左、曲涅向右”的誓言向凉山及其周围寻找和选择住牧地。在今天以美姑为中心的彝区彝族在指路中,先由毕摩从行仪式之地由口碑辞的形式指向尼木美姑,再念诵此经,故尼木美姑是彝族北部方言区指路的一个核心起点。在今天美姑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中,有几条路线若隐若现,分别是一条来路,两条去路:来路是由雷波、金阳西来的迁徙路线,而去路则是从洛俄依呷(今美姑大桥)往西南方向过竹核分散到全州各地;往北过九口沿美姑河往牛牛坝、侯古莫;从九口再折东北往子威、巴普(今美姑县城所在)分散往全州各地。
离开尼木莫古
今天的洛俄依呷,还住有阿尔家200多户,马(hma)家逐渐迁往各地只剩下30多户了,除了这两家,吉克家为多,住有300多户人家。
“我是吉克吉史家的,吉史吉尔,吉尔吉布,吉布吉曲,吉曲约者,约者依冉,依冉毕呷,毕呷加库,加库约惹,约惹克普,克普萨坡,萨坡俄史,俄史曲依,曲依依尼”。66岁的吉克俄史有四个儿子,老大和老三两个儿子分别在大桥和拉马两个乡中心校当老师,老二去了山东打工,小儿子正在开车,吉克俄史五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从觉克乡搬到洛俄依呷住了下来。他说,“洛俄依呷这地方,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而且水质也好”,俄史老人这么说的时候,三月的风吹过洛俄依呷,清风里水波潋滟,生机涌动。
到这里,凉山彝人迁徙之路北线段算是有了一个小结,一路伴随着行云、流水、草木、寂石、荒凉的山坡和山坡上那些同样荒凉的彝族同胞,我说过,每一座山峰都是一个荒凉的守望,山上山下,水里水外那些形形色色的沉默者何尝又不是呢?我发现我越来越迷恋一样东西,每天中午走累了,就着山间路边的泉水泡一碗燕麦炒面,清冽冽地吃将下去,五腑六脏熨熨贴贴,神清了,气也爽了。
燕麦在我身后的行李包里,水在洛俄依呷大大小小南来北往的河里,我却不用继续向前了,我将折回,另一个起点正在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