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001KYyL9gy6JjEpltiS2e&690
按传统习惯,衡量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有种说法叫:“写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写字,是指书法,字写得好,自然有文化,排在第一位。算盘是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形态,一般会打算盘,也可视作有文化之人,有打算盘的本领,可在遮风挡雨的环境下做事,不费体力,不出血流汗,足以养家糊口,挣碗饭吃。
小时候,常见会计身份的人使用算盘,他们手头的算盘是工具,打得“劈啪”作响,声音清脆而有张力,俨然是一种文化的渲染,与背诵唐诗宋词,丝毫不逊色到哪里。最能展示他们技能的是,利用小窄条的算盘,在狭窄的天地间,手不用划拉那么大幅度,只是拇指食指中指间配合,关节松动和收缩,一边打,一边记,几乎眼睛不看算盘,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噼里啪啦,犹如玩耍一般,让观赏者目不暇接。后来才知道,这项中国人的发明,代表中华文化的动手智力,也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的计算方法,离开算盘就无从谈珠算了。去年的12月4日,珠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我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很是振奋。
可国人对待算盘的态度却还是另一番景象。旧货市场,只见被淘汰的算盘随处可见,有清代的、有民国的、也有近三四十年生产的。一些红木品相比较好的算盘,满身泥土地扔在不起眼的角落,叫价低廉。我一方面为这传统文化的载体沦落到今天的境地而感到惋惜,一方面也看出商贩们并未意识到这消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机会。
一个包浆很好,普通木材的算盘,中间的横梁上系着一股线绳,有个指甲盖般大小的竹节,能来回滑动,可以标记所算的进位数字,算盘的两侧栓着一根丝带,是过去纺车纺的那种,背面插着背板。对这种有背板的算盘,有种说法,有背板,算是兜底,无论你怎么算,财富都不会从指缝间溜走。
上前询价,老板出价很低,见我答应爽快,他又反悔,提高了一截,我只好鄙视地放弃。可回到家,越想越放不下,并非算盘有多好,关键是上面的装饰,代表着民间使用的印记,也应该是记录了使用者所摸索出的独特方法,民俗味浓,有如活化石一般。想着想着,开始担心起来:万一被别人买走怎么办?
熬了一夜,没怎么睡好,第二天,赶紧又跑过去,二话没说,按前一天报的价拿上。回家后,仔仔细细地清洗,挂在墙上,端详许久,感觉很有味道。从上面的装饰的背后,似乎隐藏着许多故事,前一天争论的不快,此时早已释然,我以这个充满民俗味的算盘,向这项新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致敬。
另一个带有标牌的红木算盘,为13档,用料讲究,品相完好,拨起珠子,声音清脆悦耳。带回家清洗,泥土遮盖了其本来的容颜,木质的纹路和颜色随着水流的冲洗渐次清晰。由于岁月的吹拂,标牌上的图案和字迹有些模糊,难以辨认,着实费了许多精力。用放大镜反复观看,又拍下照片请远方的朋友帮忙,经过综合分析,破译出上面的字迹为:“南华毛笔算盘厂,上海扈庙豫园路一八O号东园门口”。椭圆形的商标里,设计一个算盘和一支毛笔,中间有一只伸出大拇指的手,上下空当处写着一组令人值得回味的话:“首创第一,完全国货,一片冰心,品华出品”。从广告语看,应该是民国年间对抗洋货而生产的,短短几句话,充满着爱国情怀。
我“噼里啪啦”地扒拉几下,那圆润厚实的珠子碰撞边框,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又让人回到从前。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珠算在小学时还是一门课程,但开设的时间不长,只学了些加法,背些简单的口诀,后来课程被砍掉,加上以后并没从事与算账有关的职业,“打得一手好算盘”也只能是望洋兴叹,看人家能把算盘打得噼啪作响,也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有种说法是算盘为最早的计算器,我们要比欧洲人发明计算机早上千年。算盘能够换算各种算式,在国人智力开发上功不可没,但终归是手工记位换算工具,而计算机是电子驱动的显示器具,进位换算方法与算盘有本质的不同,不知欧美人在发明计算机时,是否参考了珠算的规则。
很多历史书里,常能看到这样的论调,在谈论某些传统发明技艺时,喜欢和欧洲人比,得出结论,比人家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似乎数字越大,越光荣,可到头来,恰恰这个对比的项目,比人家落后了许多年。
珠算的载体无疑是算盘,它结构简单,运用一个运算法则,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口诀,运算简单,便于携带,不需要电源和场地信号,不需要任何辅助性工具即可工作。算盘与计算机有许多相悖的,算盘是操作者越老越熟练,而对于计算机是越年轻的越油;算盘打出来还需要动手记,而计算机却自身可以记录。
印象中最多反应算盘文化的,是影视剧中坐在柜台前打算盘的账房先生,他们被塑造成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鼻架老花镜,面瘦干瘪,形象卑琐,尽出坏主意。算盘虽是道具,到头来也跟着带害了。
人类在勾心斗角的较量中,能够揣摩透对方的心思,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有人内心充满一肚子坏水,却装作很有爱心的样子;有人心里充满着仇恨,却显得十分友善;有人妒火中烧,却表面平静。凡此种种。于是,人们把判断的难度化解成一句俗语叫:心里打着小算盘。这被看作埋藏在心里的状态,虽然没有说出口,但被理解起来可轻可重,可深可浅,可中性,也可以很沉重。明明是双方较劲儿的事,却让算盘跟着背了黑锅。
前些天,到银行办事,见小拱形的玻璃窗里,工作人员边刷卡,按电脑键盘,边用算盘记录着数字。我知道,那是一种不用翻页,不用隐藏,不用覆盖的辅助功能,也说明算盘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要知道,他们可不是因为珠算被列入非遗后才重新捡起的。
但毕竟因为计算机的出现,珠算被替代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这一传统技艺,到目前能够运用的人群,已越来越窄,我们只能在“遗产”中去感知它昔日的辉煌了。
“写得一手好字”我没有做到,羞愧难当;“打得一手好算盘”也没做到,惭愧不止。唉!幸亏活在当代,若生活在古代,早被视作废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