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
(2011-04-22 16:55:58)
标签:
新闻周刊原办公室开涮喝酒 |
分类: 随感 |
“曾经有一段时光,我们一起走过;曾经有一个园地,我们一起耕耘;曾经有一个团队,我们情深似海;《新闻周刊》——我们培育的花朵,我们成长的摇篮。许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念念不忘。”
小郑兄弟将聚会的筹备方案传过来时,我感觉有些刻板,有点像单位里的工作安排,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心情,也与“纯民间”性质相距甚远。那天晚上正好喝了点酒,借着酒兴,我加了上面那段话。
这看似平常的一次聚会,对我们这群年轻人来讲,却意义非凡。办一张报纸的周刊,大家都付出很多,报纸也成为报社的一个亮点,可正当大家办得起劲之时,领导认为已起到试验田的作用,拆解办其他周刊,原有的人马被分流。好似一束火种,点燃燎原之火。同时也如昙花一现,耀眼的光芒,留下一道美丽的弧线,成为人们议论不完的话题。
最初提出聚会的动议时,我坚持要有创意,有明确的主题,毕竟周刊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停办十五年了,这期间参与创办的人,有的离开了本部门,有的任职负责一摊,有的调走他乡工作,大家都有不小的变化。借聚会,叙谈友情,相互借鉴,追忆报纸对自己的影响,这个主题不能偏。征求每位意见后,有人提出个小小要求,聚会结束后编印一个集子,收录每人当年的一张照片、在周刊上发表过的一篇作品、现在的一张倩影和一篇感想文章,印数要少,保证质量。
2011年4月8日下午,我们十几位当年的创办者、老领导、相关的同事、通讯员,聚到一起,地点就在报社原大楼(现已开办成锦江之星酒店)的会议室。本部的同事悉数出席,五位调到外地的同事,如数赶回来。座谈更像是朋友间的见面,拉家常,有说有笑,追忆往昔,畅叙友情。
布置会议室时,悬挂条幅上的几个字该如何写,着实费了我一番脑筋,大约思考一刻钟,最后写成《难忘的岁月——XX日报新闻周刊创办人员深情聚会》。之所以用“深情”二字,是因为我们此刻的心情非同寻常,是深厚的感情,而不是一般,再也没有比这两个字,更能表达此情此景了。
大家怀着美好的愿望而来,一个都不少。我想这其中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是我们这些人当年在办周刊时秉承创新理念,敢于探索,从版式,到写稿风格都力求出新,刊发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稿件,使周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大家难以忘怀。记得在我们周刊办公室的墙壁上,我让美术编辑用蓝底白字,写着这样的一句话:“没有高效和创新,哪有报纸的生命力”。当初贴上这话,既是鼓励我们自己,同时也是针对当时报社沉闷的风气。这句话始终是激励我们办周刊的精神动力,在此激励下,我们也创造了一个个令人骄傲的采编案例。
二是我们都是年轻人,大家有一股干事的劲头,每天动脑筋如何把报纸办好,加班加点,满脑子考虑的都是报纸的事。记得第一次出彩报,前一天我们不知修改了多少遍,费尽周折做好版面,签发付印后,焦急地等待第二天的报纸。那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到报社前面的阅报栏,想第一眼看到彩报印出后的面貌。等我赶到那里时,另一位同事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赶来观看。
三是我们大家在几年的探索中,分别有一定的收获,在业务上均有进步。很多同事都是在这一期间,写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事后,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已成长为部门负责人,担负起一定的职务。
四是形成一个团结互助、友情深厚的团队。其间,我们协同作战,策划采访过很多典型事件。一边办报,一边还组织过很多活动,有采访的、有考察的、有外出游玩的,大家配合默契,心心相印,既做了工作,也凝结了深厚的友情。
除上面的原因外,这个团队还有个特点,成员间能互相包容,取长补短,友好相处,且互补性特强,天然的分工,角色明确:
——老高、小郑在团队中,属于常被“涮”的对象,工作之余,大家常拿他俩开玩笑。有一次我们组织登华山,从山上下来,大家都体力不支,老高洗漱时不慎脚底打滑摔倒,只听宾馆墙壁“咚”的一声,头磕在墙上。我们忙跑出去看,搀扶安慰。过会,见无大碍,各种评价便出笼了:“老高的头没怎么样,墙却磕出个大包”。后来有人甚至说:“老高过去脑子反应慢,自打那次头撞墙后,脑子好使多了”;小郑向来以身体棒自居,那次爬华山,大家带的干粮和多余的衣物让他背。入山门不久,众人建议,为保存体力,将多余的衣服寄存山下,小郑忙跑到山门处寄存。向上攀过一程,人人气喘吁吁,不知谁问了句:“把衣服都存好了?”小郑怔怔地瞪着眼睛说:“哎呀,我把食物存山下了,衣服在背包里。”顿时,引来一片臭骂。
——少林属于那种毫不吝啬笑声的主。他的笑,隔多少个房间都能听到,是爽朗的大笑、狂笑、贼笑,那高音一般人真难挑上。据说,一次少林喝多了,不能自理,四个女同事见状,自告奋勇,两人拎胳膊,两人拎腿,愣是将少林拎到他家二楼。敲开门,顿见夫人面有难色,四个小女生撒丫子就跑。那次,少林没敢笑,更别说狂笑了。
——白兄被“涮”也是常事,偶尔也反抗过,但势单力薄,无济于事。早些年,边境贸易活跃,我们组织到二连浩特去玩,他要买个所谓俄罗斯产的望远镜。挑选时,他举起朝北望了半天,同行者问望到何物?白兄皱着眉说:“好像看到的还是我的眼睛。”这时,一位仁兄总结道:“还是白兄的望远镜好啊,人家能看到远方,而白兄能左眼看右眼。”
那次白兄还买双旱冰鞋,据说拿到家里,便迫不及待地让女儿穿上到楼下滑,一会功夫,孩子拎着两个轮子上楼了,再看脚上,分明是一双皮鞋。
小郑把食品寄存于华山脚下那次,白兄算是逮住了机会,把小郑骂得狗血喷头,着实出一口恶气。
——小赵、小叶、小托、军军等,属于厚道人,做多说少。偶尔,大家也拿他们涮一涮,说到要害处,几个人都是红红脸,一笑了之,从没见他们翻过脸或给谁难堪。说笑的场合,他们的角色似乎就是捧场的。军军当过兵,大家刨根问底,询问军营情况,最终了解到他的底细:当兵三年,只放一枪,还是不慎走火,差点被部队处分。
——克儿属于嘴损那类的,话语不多,逮谁涮谁。他眼睛不大,要是瞄上谁,你只有招架之功,绝无还嘴之力。
——我和牛子的主要职能是“溜缝儿”,俗话也叫帮腔。如果谁被“涮”,我们的任务是添油加醋,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话题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且极具杀伤力、幽默感。经我俩溜过缝儿的话题,准保可笑度达到五星级标准。
如此一群有个性、富有色彩之人,能缺少笑声吗?无论什么场合,没人特地安排,却分工明确,有挑话题的,有被涮的,有溜缝儿的,有捧场笑的,大家聚到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笑不尽的欢愉,时光流逝,工作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做了好多年。还没等琢磨过味儿呢,该分手了。
座谈中,有人说,办新闻周刊的日子,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没有周刊,就没有自己的成长和成熟;也有人说能在这个集体工作很幸福、很温暖。
小赵谈起一件事,听来连我自己都感动。当年,因为稿源缺乏,需要编辑拼命地组稿,一段时间,心脏感觉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她见我挎着心脏检查仪,坐在编辑部东催西讨,忙个不停,有些不解,暗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卖命呢?”小赵谈得轻松,而我却边听边感觉到鼻子已是酸酸的。这事,我早已不记得了。
人生相聚,有点像驿站歇息,每个人十几年走来,风风雨雨,好辛苦。坐下来,歇歇脚,梳理一下心绪,叙谈一番沿途所看到的风景,回味友情,鼓鼓劲,打打气,以便更好地出发。
少林是个有心人,整理出《有关新闻周刊的记忆碎片》,分发给大家,许多事情我们早已忘却,看到少林的文字,当初的情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那时,我们有很多策划,一旦定下来后,会分头落实。印象中有一次青年无伴奏合唱团在国际上获奖,我们分头采访,我和少林负责一版的主稿。老高和小叶负责四版的配合稿件。我们以第一时间,完整地刊出了那一事件,引来同事们的惊叹。
此外,我和老高还兼顾着活动策划,调剂气氛,一个个特别的活动,成为大家回忆的谈资。还记得当初我跟老高说过一句话:“人家的一年是按天来计算的,而我们是按周来算的。”
小叶把当年印制的台历,拿到聚会现场,上面印着:“《新闻周刊》200期纪念,1996年11月29日”。大家争相传阅,仿佛时光又被带到从前。那是我们为周刊200期纪念活动而专门印制的。为了节省钱 没有去制版,而是让美术编辑写好,又找到锋利的刀子在胶片上刻出,手工推磙子印的。那年月,有如此创意也算是超前了。纪念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直至今日都让人无法忘怀。座谈结束时,她坚持把台历送给我,并郑重地说:“你最有资格保存”。
当初,在离开这个团队时,我曾将自己保存几年的、一张不少的《新闻周刊》转交给她,并叮嘱道:“这是全部的周刊,接力棒交到你手了。”说这话时,我脑海中似乎映现出战争年代电影中某些悲壮的画面。这些“老物件”,在“转”与“存”间,清晰地见证着一群年轻人所走过的道路,那上面镌刻着我们的思考、付出和收获……
文秀和小韩是以当年作者的身份出席的,其实他们现如今都是成功人士。文秀在一家报纸任副总编,主管新闻宣传。小韩也是一家金融机构的办公室副主任。文秀还拿来当年周刊搞200期纪念时出的报纸,上面印有我们的速写头像。
岁月如梭,当年那些稚嫩的脸庞,如今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大家只能在像与不像间去寻找感觉了。
军军很用心,特地安排当年编辑部改造成酒店所对应的楼层,供我们居住,并力求每人都住进自己的办公室。由于客源好,只有小赵住进她当年的办公室,并且床位就在原办公桌所在的位置。
而我的办公室是606,改造成酒店后变成8628室,由于事先住进了客人,我只好住在隔壁等待。偶尔进出,看见房主那老兄挺着大肚子,若无其事地在走廊里打电话。我在想:这位老兄也真是,他哪里知道我此刻的心情啊,对那个房间来讲,他不过是个过客,走了便可以忘却。而我却不同,我曾在那里编稿、写稿、处理日常事务多年,那里的凌乱记载了我的光阴,那里的空气似乎还弥漫着我的气息,日光灯下仿佛还有我的身影在晃动。可眼下,虽然只有一步之遥,却无法真正地走进它、拥抱它,感受当年工作时的氛围。某种程度看,这场等待是残酷的,直到聚会结束,那位老兄也没有结账退房,我也未能迈进自己曾经的办公室,让我好生遗憾。
聚会是要喝酒的,而我,在开始前一天就难于把持,喝醉了……
(两个月后,汇集聚会成果的小册子《心路》,下发到各位手中,只印20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