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bmiddle/5ffae2d3g9749a4771b55&690
酒吧是丽江游人夜晚的好去处。
知道丽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宿舍里有位和姓同学,来自丽江,经常听他说起家乡如何如何美丽,有玉龙雪山、黑龙潭、古城、东巴文、丽江古乐……他对家乡的喜爱程度,有一件事足以说明:身居下铺的他,将丽江著名学者方国瑜的剪报照片,贴在上铺床板的下面,以便躺下时抬眼就能看到,似乎看到了他,也就看到了自己的家乡。
他谈起丽江眉飞色舞,我们只能耐着性子听,也说不上有多羡慕。可常了,慢慢开始腻歪起来。由于大家谁都没有去过,逆反心理开始出现,再加上听说他放假从北京回一趟老家,要走一个星期,可想交通之不便。后来学校还放过一个永宁纳西走婚的资料片,看过的人像是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对付起他来更多了些话题。那段时间,他像是挨了一闷棍,沉默好长时间。
和姓同学有个特点,一着急,说话容易结巴。话到关键处,他以不间断地重复语句,来对付几张伶牙俐齿的嘴巴,前提是维护他家乡丽江的名誉,常常弄得宿舍里空气紧张。宿舍有七人,三个善于和他作对,我和另两位常常充当随声附和的角色。
也真难为他,管你爱听不爱听,四年时间里,愣是把丽江给我们灌输得耳熟能详,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我们也记住了玉龙雪山、东巴文、方国瑜等。可抵触情绪从没有间断过,到毕业时,丽江还是被我们贬得一文不值。
弹指一挥30年,当年的幼稚青年如今都已步入中年,和姓同学毕业后也没有在他美丽的家乡工作,去了保山。2010年11月30日,我有机会来到丽江,近距离地感受传说中最美丽的地方。安顿好行囊,我有些急不可耐了,急忙奔向那久负盛名、并深深地扎根在我脑海中的古城。丽江到底什么样呢?我倒是要看个究竟。
沿着铺满五彩石的一条小街,迈入古城。我缓步前行,一路打量,街两旁店铺林立,一二层的木结构建筑,看上去多为民国前后建的,偶尔能看到一两幢明清建筑。房子高低错落,相互靠紧。偶遇大户人家的房舍有门楼雕刻,屋脊翘檐,古色古香。石板路,并不像江南古镇那样铺青石,而是略显粗糙的五彩石,被磨得油光铮亮,凹凸不平,岁月留下的痕迹似乎就印在那坑坑洼洼中。
小桥流水,哗哗作响。古城中央有块空旷地,名曰四方街,是一处六亩左右的矩形宽街,很像个小广场,纳西语称“芝虑姑”,意为集市中心。这集市和茶马古道有关,丽江自古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南来北往的马帮商人在此歇息、娱乐,享受入藏前的短暂时光。漫步在昔日交易的场所,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仿佛还能听到那远去的马帮“叮叮当当”铜铃声。如今,热闹的四方街,除了游客,更多的是当地的老人在那里晒太阳、看热闹。
丽江的天气很有意思,进入冬季,没太阳时,显得很冷,太阳一露脸,人立刻感觉暖和起来,所以,晒太阳的特别多。四方街呈放射状,条条相连的小街向四处散放,通向幽深之所。古城的人有个好习惯,爱养花草,清澈的小河旁、石头台阶上、天井里,到处是盛开的鲜花。
古城很大,街巷自然也多,条条街巷均有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曲折的故事。从四方街延伸的支巷有一条叫“密士巷”,纳西古语叫“阿营灿”,据说这里是忽必烈率领元军南下时的驻地,“阿营”是纳西语对蒙古军的称呼,“灿”是村的意思。还有条“杀猪巷”(也就是今天的崇仁巷),在古代,丽江屠宰杀猪的活儿全是纳西女人做的,他们泼辣豪爽,承担着繁重的生计,据此也可看出纳西女人的家庭地位。
临河为楼,临街为铺。今日古城的商业味道太过于浓,店铺以民间手工艺品为主,摩梭人的手工织物、纳西古纸、银器首饰成为这里的绝对特色,很多银器店门口都摆放着打制银器的砧子、锤子等工具,时不时可以看到店老板在门口叮叮当当地捶打银条,没多一会,一件精美的手镯便诞生了。平面砧子带有凹槽,银手镯的半圆弧,就是在那凹槽中捶打出来的。
客栈充斥着古城,名称也五花八门,像驴友之家、冒险乐园、懒虫小住等。客栈门外挂着的小牌子也很有趣,上面写着:交友、书吧、发呆、艳遇等,想必这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招牌。我还看到一家客栈,用粗绳子崴成一组数字“9677”,挂在最显眼处,算作栈名。
到丽江,不能不去酒吧一条街。清澈的小河流过整个街区,岸上就是由各类老房子组成的酒吧,从名字看就很有特点: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樱花屋等等。酒吧的装饰多用民间老器物,花窗、老房屋的雕件、车轮、木槽等,显得既时尚又富有沧桑感。夜晚的古城,酒吧成为主角,灯红酒绿,乐声震天,里面除了民族歌舞,常常传出音量很高的爵士乐。
漫步在古城的街巷,确有阵阵古意弥漫开来,仿佛让人步入时光隧道。
古城建于丽江坝子之上,周围是高山,如同一个砚台,古城正处于中间部位,因此得名大研镇。古镇建于宋末元初,有八百多年历史。丽江古代实行土司制,木姓土司长期统治着这片西南一隅。木土司政权自1253年忽必烈南征到丽江设“茶罕章官民管”,至清代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传至22代,共470年,近五个世纪的时光。改土归流后到清末的188年间,朝廷共委派75位流官知府。
古城没有城墙,是因为木氏土司崇尚汉文化,相信文字之讳,“木”姓如果筑了城,“木”在“口”中,形成“困”字,他怎么能心甘情愿地被困住呢?。
地形如砚,文笔峰在前,可见文脉风水之盛,自改土归流到清末,古城考中举人达60人,进士7人,出诗人作家五六十人,由此可见丽江的文脉。
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坐落在黑龙潭旁,我们赶去时临近下班,里面没几个人,我们是关门前的最后一批参观者,在那里我看到了东巴文和东巴经卷。还有幸看到几位研究东巴文化大家的事迹介绍和照片,其中就包括方国瑜先生。
刚到古城,转了一圈后,有些感性认识,便开始打听方国瑜先生的故居。我想:一定要去看看方国瑜!我要用今天的尊崇替代30年前的不敬,既代表自己,也在心灵上代表我那五位当年贬损丽江的同学。不知拐多少个弯,一路打听,等找到时,早已铁将军把门了。冥冥之中感到丽江还是有些“记仇”的,我一路打听赶来,还是不给我这个“痛改前非”的机会。曾经被我同学贴在床板上崇拜的方先生,我已走到你跟前,却不能拜谒,难道这是对当年无知的一种惩罚吗?也许是觉得还不够虔诚,怎么能来一次就可以弥补呢?我只好遗憾地拍下挡在我眼前的故居大门。
人们习惯上称作的古城叫大研古镇,仅仅到了那里,还没有看全。其实,丽江古城由三部分组成。距大研古城十几公里路程,还有个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白沙古镇是纳西人自青藏高原长途迁徙,到丽江落脚和发轫之地,历史最长,现存的寺庙和壁画最为有名。那里目前还没有开发。束河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有千年历史,古代那里茶叶等商品贸易十分活跃,镇上有家“茶马古道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茶马古道上马帮用过的装茶用具、马具、路途生活用具等,还专门辟有普洱茶的讲解,据说是国内唯一的茶马古道博物馆。古镇幽静纯朴,店铺相比大研也少了许多,显得更有生活味道。小镇不大,在一个桥头,小贩牵着马,招揽茶马古道游的生意。老街的石板路磨得亮亮的,以此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镇中也有个类似“四方街”的场所,比大研古镇的略小些。初冬时节,镇上的一些居民在广场上晒太阳,古朴幽静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玉龙雪山也是我所熟悉的名字,她的巍峨早已在我领略之前,便形成了一个难以挥去的印象。在丽江,各个雪山都被赋予了神山的称谓,潭水更是有着美妙的传说,身在古城,抬眼看山,低头过桥,好一派仙境之象。古朴幽深的丽江,其神秘盖头并不是一天半天就能完全揭开的。
丽江的名气越来越大,去的人多了,提起的也自然多起来。谁一提起丽江这个名字,我便会想起当年那些无味的争论,想起和姓同学。1997年12月4日,丽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我想:看来和姓同学说的没有错,当年是有些冤枉他了。这次身临其境,更能说明这一点。
http://s16/bmiddle/5ffae2d3g970ecdfd3b3f&690
方国瑜先生故居,在大研古镇。
http://s2/bmiddle/5ffae2d3g99e2ac223cc1&690
博物馆里的东巴文
http://s8/bmiddle/5ffae2d3g99e2c0ce3677&690
东巴纸作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