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乡呼伦贝尔

(2009-09-19 23:00:16)
标签:

鲜卑人

达赉湖

呼伦贝尔

分类: 视野

          水乡呼伦贝尔

          天下第一曲水——莫日格勒河

    真正关注草原的水,是在大兴安岭。那是早些年,我们到莫尔道嘎去参观,汽车从海拉尔向林区进发,走过无际的草原,慢慢地进入林区。沿路,樟子松、白桦林、河柳不断地闯入视线,越走,森林越茂密,后来,车子就完全穿行在森林中了。路边,总能看到不知名的小河在缓缓地流淌,曲曲弯弯,清澈见底。

    钻进老林,脚下是松软的腐殖物,踩上去绵绵的。高大挺拔的落叶松,遮天蔽日,粗者直径尺余,二十米以下绝无旁杈,细的也有碗口粗,穿梭其间,仿佛人在一片大伞下穿行。原以为,大兴安岭原始林区的树能活几百或上千年,粗大的要几人合围。到了那里才知道,因气候原因,大兴安岭的树最多活100年——150年,之后就自动倒下,慢慢腐化,变成腐殖土,为新的同类提供养分。树根扎得也不深,不足两尺,因为下面是永久的冻土层。除了树,各色花草、植物,密密麻麻,难以找到裸露之地。我常常在心里将这一景象和江南作以对比,这高纬度的大兴安岭和那些温湿的南方比起来,从植被上看,一点都不逊色。

    山岭的下端,是流淌着的河水。在一处河谷,我停下来观察:一条小河宽不过一米,从茂密的丛林中流出,两岸生长着成撮的茅草,高出水面不足半尺,茅草撮与撮间挤靠排列,不见缝隙,形成茅草堤岸。岸后长满苔藓,毛茸茸,湿漉漉的。周围是各种植物和花草,看不到源头,只见河水从植物的根部渗出。我不免惊讶:在这样高纬度地带,何以能生长如此茂密的植物呢?哪里来的丰沛水源呢?

    第二次被水感动是在达赉湖(也称呼伦湖)。达赉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北方第一大湖,面积为2339平方公里,盛产鱼虾,是我国珍稀鸟类的乐园。我们来到湖边时是上午时分,抬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远处的成吉思汗拴马桩依稀可见,只是浩瀚的湖水阻隔了视线的穿透,无法一睹芳容。此时,太阳光正从南面照射过来,湖水折射反光。我们乘坐的快艇如同离弦之箭,拍打着湖面,水花四溅,波光粼粼,层次错落。我对湖面那种逆光的效果,尤为感兴趣,不知为什么,那一次,我真的被湖水感动了。

    还有一处呼伦贝尔的水也让我牵挂,那便是额尔古纳河。那不是一般的河流,是一条母亲河,她滋润了整个呼伦贝尔大草原。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多年前,我到过额尔古纳河的黑山头口岸,沿途所见地貌和重新恢复的部落名称,多少能让人联想起她曾经有过的时光。寒来暑往,岁月沧桑,逝者如斯。额尔古纳河平缓的河水径直向北流去,两岸的地貌几乎相同,很像一个巨手在草地上轻轻地划了一道沟,沟里填满了河水。对岸可以瞭望到俄罗斯村庄,口岸有游艇,虽说商业味浓些,但在国境上坐船游览,毕竟是件新奇的事,可游艇上国人的声声佞笑,令人生厌,他们大老远地赶来,目的是要看俄罗斯姑娘在河中洗澡,无知遮挡住了思索的脚步。

    额尔古纳河就像一部史书,我仅仅触摸过她的扉页。直到今年我再次来到额尔古纳河岸边的室韦,来感受这部史书的华美篇章。在河岸,我看到她从一个山脚处流淌过来,迂了一个大弯,又向北流去。一种沧桑和神圣感油然而生,山、河、水、白桦林、小镇和我,似乎就是应该这样有约,不知不觉中自己早已融入了那宽阔的河水中,也仿佛寻到了一种意念中的感觉,很清晰。

   人们常常赞美呼伦贝尔的草原、森林、牧场,却很少关注那里的水。

   有一组数字让人惊讶,呼伦贝尔境内有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处,水资源总量为286亿立方米,占内蒙古水资源总量的73%,占全国的1%,那里人均占有水资源1.14万立方米,是国人的5.4倍,也高于世界的水资源占有水平。

    呼伦贝尔的水是上天赐予的,是独自流淌在“历史的后院”的,但很少有人来解读。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想,应该赋予她什么样的名称呢?想来想去,就叫:“水乡呼伦贝尔”吧。

    在全球都在喊干旱,在为饮用水发愁的当今,呼伦贝尔地处北方的北方,高纬度地区,怎么会有如此丰富资源的水呢?我想,无外乎有这样几点:每年大兴安岭历时半年多的降雪,蓄积了丰富的水源;草原、山林间泉眼涌出的不间断的泉水;森林草场,繁茂植被,吸纳降雨和所富含的水源。

    一个大兴安岭,就是一座水资源宝库,它很像一个大鲫鱼背,纵卧在呼伦贝尔的土地上,迎接着漫长冬季的漫天飞雪。每到春暖花开时,积雪开始融化,流淌成无数条河流。随着季节的更替,融化也分层次,先山下,再往上,温度使其形成节律,逐步推进。最后形成向西流淌的河流有千余条,流向海拉尔河,再至额尔古纳河;向东流淌的河流有千余条,流入嫩江。鲫鱼背下面的两条河流,搜集着众兄弟河流的水,一个向北流去,一个向南涌来。皑皑白雪每年覆盖一次大鲫鱼,每次历时半年多时间,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形成众多河湖,因此,称其为“水乡”便有了有力的依据。

    江南水乡有江南水乡的特点,多属小家碧玉型的,精致典雅,富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而水乡呼伦贝尔是属于那种大气魄、大格局,整体冠一的,她注重大气天成,散淡中透着和美幽静的构架。她没有石拱桥,没有蜡染蓝花布,没有油纸伞,没有辑里丝。她不像周庄那么商业和功利,不像乌镇那么局促和拥挤,不像西塘那么纷扰和嘈杂。让她来包装一个古镇或一个古村落,那是过低地估价了她的造化能力,她浸润的大手笔,完全是大写意,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特殊潜质。她把自己悠久的历史隐藏在身后,以水为流动形态,默默地展示给人们。

   

    呼伦贝尔的水具有特殊的美感。那里的水,多是上天赐予,洁净无瑕,河流清澈见底。过去,在照片或电视画面上,常常能看到:草原上绸带般弯弯曲曲的河流,边上有成群的牛羊。很羡慕这样的画面,但不清楚那曲曲折折的河流在哪里,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曾经很直白地称其为:弯河。

    后来得知,草原上这样的河流有很多,但是,迂回婉转,弯曲最多的还是要数距海拉尔不远的莫日格勒河,她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称。有一首呼伦贝尔民歌叫《莫日格勒河》,是这样唱的:

       回旋荡漾的莫日格勒河,

       河水汹涌泛着银波;

       它养育着众多的生灵,

       河水像甘美的乳酪。

 

       一片原始森林,

       密密地覆盖着山岭;

       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

       莫日格勒河早负盛名。

    草原上的河,很少有挖掘的,很少有堤坝,很少有船闸,很少有污染,散淡随意,顺势流淌。像“回旋荡漾的莫日格勒河”,在草地上拐来拐去的,让我好生奇怪:她为什么不直接流淌呢?那样不是很快地到达目的地吗?想了很多年,还是想不出缘由来。后来有朋友回答我的问题,说是因为水的浮力所致。比如拿一些水放到玻璃镜面上,无论你怎么用力吹,水就是不走直线。

     我半信半疑,还是疑虑未消。最后,只能认为她是为创造美而来!   

 

    呼伦贝尔的水具有特殊的作用。3000多条河流、500多处湖泊,滋养着世界上最美的草原、举世闻名的大兴安岭林区、茂盛的牧场以及大片的农田。很少有如此形态丰富的地理资源落到一个地区,让呼伦贝尔人有足够的理由来称道自己的家乡美。从这一点上说,呼伦贝尔是幸运的。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水,那些资源还不早就变得板结干枯了?

    有水的地方,草原就茂盛,牛羊就肥壮。自古,草原上的牧民便懂得了适应自然,逐水草而居的规律。每到夏季,他们总会赶着勒勒车,在一处河边或湖畔停下来,那地方准保是绿草茵茵之地,夏季牧人的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也正因为有了那些老天赐予的水,达赉湖的鱼虾才会鲜美闻名,大兴安岭的蘑菇、野果才会让世人垂涎。

    说到呼伦贝尔水的作用,不得不提两处特殊的水——额尔古纳河以及贝尔湖。额尔古纳河是我国和俄罗斯的界河,1620公里的边境线就是靠河水划分的。贝尔湖是我国同蒙古国的界湖,有近三分之一在我国境内。这一河一湖,承担着国与国的疆界划分,水在其中既是阻隔,又是友好的桥梁。你说这里水的作用特殊不特殊?

   

    呼伦贝尔的水具有特殊的文化。那里的水似乎更富有文化的味道,额尔古纳河水孕育了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完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一河的水,中国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世界的格局也不是现今这样。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有过上佳的表演,他们都是喝这个河的水长大的。“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鲜卑旧墟石室”、“黑山头古城”、“金边壕”等都是在富含水源的河湖边产生的古代文化。水孕育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文化又因水而生生不息。鄂伦春人的捕鱼文化如今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但也是水造就的。

    那呼伦湖和贝尔湖的传说,听来更是如歌如泣。

    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美丽的姑娘叫呼伦,她能歌善舞,与草原上的勇士贝尔相恋。这引起恶魔莽巴斯的嫉妒,于是他率队伍占领了草原,抢走了呼伦姑娘。小伙子贝尔为保卫草原和心爱的姑娘,和莽巴斯进行战斗,终因寡不敌众,丢失了草原。呼伦姑娘绝不顺从,宁死不屈,莽巴斯一气之下,将她变成草原上不起眼的那日勒花,任人踩踏。贝尔走遍草原,寻找拯救草原和呼伦的方法,最后所带粮食绝尽,水也仅剩一滴,昏倒在草原上。等他醒来时,看到一朵即将枯萎的那日勒花,他将仅剩的一滴水浇在花上。花朵立刻化作美丽的呼伦姑娘。两人相互拥抱,互诉衷肠,并商议如何打败恶魔莽巴斯。呼伦知道莽巴斯的法力来自于头上的一颗明珠,于是呼伦假装顺从,潜伏到莽巴斯身边,趁他熟睡时,拿走了珍珠并吞下,最后化作了一汪湖水。贝尔则带领部落勇士,与莽巴斯决斗,失去宝珠的莽巴斯,功力丧失殆尽,终于被制服。为找寻呼伦姑娘,贝尔也跳入那汪湖水,希望和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可是上天却把这清澈的湖水从中间分开,一片在东,一片在西,相隔了两个有情人。这个湖便是呼伦湖和贝尔湖。

    水乡呼伦贝尔用她的乳汁,还养育出像通福(歌曲《敖包相会》的作者)、“吉祥三宝”一家这样一批文化名人。

    可以这么讲,呼伦贝尔的水流到哪里,哪里便有了文化。

                                                           (图片为转发,谢谢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室韦的另一面
后一篇:音乐的功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