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  车

(2009-05-20 17:54:00)
标签:

师兄

师傅

离合器

分类: 杂谈

 学车,好像值得写点什么。

 按照约定,起个大早,6:30分下楼等候前来接我的“大师兄”,学车去。赶到场地,没几辆车,师傅在烧开水,打个照面,师傅便让我们上一辆白色的桑塔纳。一切都感到新鲜,先由“大师兄”操作。

 称其为“大师兄”,是因为他比我早学一天,先受过师傅的教诲。往前推,学车报名、理论考试,我俩都是一起进行的。再往前五年,相约学车时,两人信誓旦旦,并计划好,学会后,要开着车,唱着歌,到远方去,找个农庄,住下来,喝点小酒,酩酊大醉,整夜整夜地说话。后来,他忙,我也忙,拖了一年又一年,实在熬不下去才学的。

 我们也不是轻易就动真格的,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根源是有点“生气”。我们两家都买车两年了,他还要早一点。经常的情况是,我们各自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指导开车:指挥方向、提示标识、控制速度、鸣笛避让等等,指挥得游刃有余,尽管还没有驾驶证。但有一点是严格的:没有证,绝不动车!

 他买车后,我建议他,对驾驶员要求不要过高。他问:“那怎么做才对呢?”我告诉他,能做到两点就可以了:“一是保证用车;二是态度要好。”后来,我家也买了车,他也老是跟我强调这两点。

 左侧的驾驶员在刚学出时,由于技术要领还不太熟练,经验也不老道,对道路的识别能力差,还能够虚心听从指挥,说得轻点重点都没关系。但随着公里数的提升,渐渐翅膀硬了,有主意了。时常你这里还在指挥往左拐,人家却把方向打向了右边,车行路线根本没按你的要求去做。你严正指出时,人家理由比你还充分,说急了,没好气地扔过一句:“那你开呀!”

 指挥交通的日子,驾驶员没少生气,我们也没怎么舒服。客观地说,多数时候去哪里都到达了目的的,我们是对的。但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不会驾驶,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指挥起来也难免会有出入,这些就不便与人知晓了。

 几天前,家里来客人,需借辆商务车。取车时,一见面,人家很自然地把钥匙塞到我手里,当时我那个羞啊,感到脸“唰”地一下红了,也不知道手里攥着的是什么,巴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真比被骂一顿还难受。

 教练师傅五十多岁的样子,他简单地告诉我哪个是离合器、哪个是刹车、哪个是油门,怎么挂档等注意事项,并叮嘱说:“倒车时一定要把头伸出去。”还特别交代:“R是倒档。”听到这话,我心想:师傅的外语水平估计不低。特别是那发音,把“2”+“儿”连在一起,将前面的数字发音拉得很长。演示一遍后,他就到场地边的树荫下遥控指挥去了。

 车里只剩下“大师兄”我俩,好在他有前一天的实践,记不住的地方讲给我听。这样的时刻,会的人总是占优势,确实也没有谦虚的必要。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车,心里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但好多时候还是脑、手、脚难以协调,有时想向前,却往后了。“大师兄”还不断地提醒我:“刹车时,一定要让坐在车里的人感觉不到踩刹车。”我们不停地进进退退,远处的师傅不时地喊上一句:“慢点!慢点!”

 天下起小雨来,挡风玻璃上排满了雨滴,密密麻麻,“大师兄”很熟练地拨动雨刮器,并教育我要多观察,刷雨师傅也没教过他,都是自己琢磨的。他说,昨天还鼓捣明白了如何控制灯。真不明白,大白天他怎么琢磨明白控制灯的呢?

 我们神经病似地从50米长、2米多宽的范围内,一会儿进,一会儿退,来回拉锯。师傅拎个系着绳子、满身油乎乎的太空杯,向两侧甩着手,到别处去了,桑塔纳里我俩开始了各种试验。

 倒车时老是往外伸头,一会儿脖子就僵硬了,外面又下着雨。见师傅不在,我看着后视镜倒车。“大师兄”马上严肃地批评:“不要老三老四地学偷懒,要按规定动作打牢基础。”轮到他时,“大师兄”一反常态,用右脚踩离合器,开了一个来回。我说:“这恐怕是整个练车场也没有的开法”。平时见一些老驾驶员,扭着身,右手搭在副驾驶的椅背上,从后窗瞭望倒车,显得很潇洒,我们也趁师傅不在,试了几次,只是车不走直线了。

 每试一种方法,都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边试,边瞭望远方,唯恐被师傅看见,最后总结出几种“老三老四”学车法。当然,这都是不符合师傅要求,是不能被看到的。

 初次学车,找到一种人和机器部件结合、有序控制的感觉。

 下次得认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