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非花 暖泽天下
阿童木的家乡曾是棉花主产区,而相邻的汶上县,至今仍是全国知名的“棉花县”。
有过四、五年的棉花种植历史,知道棉农的辛苦。棉农到底有多辛苦呢?棉田中“有亮的时候地里就有人,能进去时已经有人在里面”就是对棉农生活的真实写照。
棉农辛苦与种棉工序复杂、病虫害多有关系。从棉苗长出土始,对棉花就要不断的“打顶、打杈、摘心、摘边角”之类的修整,中间还要不断进行如打药、施肥、除草工作。棉花生长较快,虫害中有表面的,更有在棉株、棉桃内部的,一人侍弄三亩棉田忙得必然不亦乐乎。
摘棉花的工作同样复杂,时间不等人,棉花一开,必须及时采收,否则不是掉落就是雨水浸泡,影响品质。而这一切工作都得在酷暑中进行的。对于间作的棉花,为赶季节,棉桃开至一半左右时,就要连根拔掉放于路边凉晒,直至初冬结冰棉蕾被冻得萎缩,花开仍不间断。当然,这样的棉质是很差的。
棉花的种植在兖州只见于田间地头,多为农户家中有待婚嫁的儿女,为做陪嫁被褥使用些知根知底棉絮。前几日,在地头经过,发现有不少地头种有棉花且已盛开。匆匆拍了些照片,结合从前掌握的些许知识,给追求纯棉制品而不知棉花为何物的博友们一个认识棉花的机会。
阿童木见到的棉花多为水红、米黄两色,水红色的很少绽开,而米黄色的能吐露内蕊。还见到过异形和多彩的花,彩棉偶尔见过,多为变异品种。
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棉花传入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汉字中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最初,棉花多在边疆种植,大量传入内地,是在宋末元初。而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棉花并不是花,棉花植物开的花卉是乳白间米黄色或水红色花卉。平常说的棉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果子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果子内部的纤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