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谣小不同 精髓大不同
《小老鼠上灯台》童谣在各地都有传唱,内容小不同,精髓大不同。近年来,有人整理并将内容固定,谱上曲子,广播、电视、网络对其推广传唱,幼儿园、小学将其作为经典讼读。我们似乎对文化进行了保护,其实亦不然。
先看歌词。“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逐字分析,可看出这是一则地地道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老鼠,爬上灯台偷吃灯油,被猫发现后惊慌失措的样子。可爱可笑至极。故事告诉孩子,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
再看一极近似版本。“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在,叽里咕噜滚下来。”逐字分析,可看出,这也是一则地地道道的童话故事,故事将将孩子形象的比作小老鼠,到高高的灯台上偷吃东西,因本领未到家,上得去,下不来,只能叽里咕噜滚下来的狼狈场面。形象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还有一版本是分开的。大人哼唱:“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孩子应和:“妈妈、妈妈抱抱我。”该版本,大人先虚构一个爬上灯台偷吃灯油的小老鼠,下不来的尴尬局面。将看护的孩子引入情节,比作那只可爱的小老鼠。小老鼠本领未到家还做了不该做的事,正自尝苦果。孩子求救、大人解救。
很明显,这是一出由大人孩子配合表演的情景剧,随剧情的发展,高潮出现在偷吃了灯油的孩子在灯台上上不去、下不来,或被人捉住、或被猫吃掉,正处在极度恐慌之中。此时,大人目视孩子,要求解决,点睛之笔出现:孩子求救:“妈妈、妈妈抱抱我。”大人会顺势将孩子抱起或将正搂抱的孩子抱紧,故事完整,结构完美。伴随的是一阵幸福愉悦的笑声。如此反复,其乐融融。亲昵之情,天伦之乐,自然而生。看护孩子工作变成了互动游戏。
由于身份的不同,孩子可喊:“爷爷、爷爷抱抱我,姑姑、姑姑抱抱我......”变化非常丰富。其效果是让呀呀学语的孩童认清亲人,主动说话,准确称谓。此童谣让大人看护孩子不再单调疲劳,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体会亲情。
阿童木认为,第三种,才是真正的《小老鼠上灯台》。对千年流传的童谣,不是不能改,而是太难改。只追求表面的和辙押韵及故事的完整性,将喻教于乐、互动表演等精髓抛弃,是对传统文化的大不敬。
一家之言,请商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