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梁公林
从曲阜沿327国道东行20公里,你会发现路南有一处古老沧桑的的院落,院落由山石垒砌而成,院内古木参天,虽大门紧锁,但透过宽大的门缝仍见古建筑辉映其间。
这一院落就是梁公林。梁公,孔子的父亲,名叔梁纥(he或ge)。叔(伯仲叔季依次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大概说明梁纥的名份,而梁公林自然就是埋葬、祭祀梁家老三的地方。至于梁老三的儿子怎么就姓了孔,阿童木也不知晓。再细究“纥”字的意思更妙,此字念“ge”时竟等同于“疙”,疙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尤其在孔孟之地,就是凹凸不平的意思,而孔夫子的名诲“丘”的正解好象也是凹凸不平的意思。呵呵,孔圣人居然遗传了其父的“疙瘩”头。
据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孔子三岁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之阴。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孔子十七岁时,母颜徵在卒,与其父合葬于防。《礼记·檀弓》载:“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这说明是孔子开创夫妇合葬、墓而坟的先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追封颜徵在为“鲁国太夫人”。元至顺二年(1331年),元文宗又加封叔梁纥为“启圣王”,加封颜徵在为“启圣王夫人”。金正大年间,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所著《孔氏祖庭广记》记载:“今墓前有齐国公庙、廊庑祭亭……每岁时子孙祭飨焉。”元至元二年(1336年),济宁路总管张亚中捐俸于梁公林内建造石仪、石门、护坟墙、享殿等。清康熙十年(1671年)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庀材鸠工,筑内外围墙,建享殿五楹,并增建林门三楹。1983年又大修。
经查证:现梁公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3.4米,四周石砌围墙,占地63亩。林前有神道,南北长177.9米,宽42.3米。神道两侧植柏,林道北端直通林门。门前两侧分列石狮各一。东狮之北,座东面西立有元至元六年(1340年)孔子五十二代孙、从事郎、济宁路泗水县尹孔之严所立“大元加封启圣王墓”碑。林门3间,四柱冲天式,木构,前后撑戗柱,棂格红漆门,中间枋板金字正书“启圣林”三字。进林门,为一南北甬道,直通享殿。两旁分列望柱、文豹、 端、翁仲等石仪,均为元代遗物。享殿前有露台,呈长方形,面积约60余平方米。享殿是梁公林内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前后廊式木架,单檐,檐下施交麻叶斗,歇山绿琉璃瓦顶。前出廊,廊柱为八角石柱6根,减地平 牡丹、荷花等纹饰。享殿两侧各有掖门,进内为朱红围墙。墙内为叔梁纥、颜氏合葬墓和孟皮墓。孔子父母合葬墓前置石供桌一,立石碑1通,碑身正中篆刻“圣考齐国公墓”,左侧刻“益津高 书”,右侧刻“甲辰春三月既望五十一世孙孔元措立石”,均为隶书,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立。孟皮墓在梁公墓左侧前方。墓前亦置石供桌一,后有一碑,正中篆刻“圣兄伯尼墓”,右侧楷书“五十六代孙承事郎曲阜县世职知县希范立石”,“五十七代孙孔询篆”。孔希范于明洪武二十八年任曲阜知县,此碑为明代所立。1992年,梁公林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代多次修造,形成现有规模,占地约4公顷,林地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3.4米,古树467株。林前神道长177.9米,宽42.3米,有大门三间,左右修砌八字形墙垣,甬道旁有石雕望柱、文豹、?f端、翁仲各一对,均为金代所造。享殿广五间,深三间,殿两端各有掖门一座,由此而入即墓区中心。墓前有石碑、石供案、石鼎、石瓶。墓东南10米处有孔子兄长孟皮的坟墓。神道东侧15米处,保存有三座完整的汉画像石墓室。
或许是因为老梁儿子名头完全盖过了自己,在孔林被人追崇的时候,梁公林却多年失修,几乎完全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大门牌坊破败已不堪风雨,院内杂草从生火患无穷......阿童木说:请政府打开梁公林的大门,让世人在热炒圣人的时候,不要完全冷落了养育圣人的梁公。
摇摇欲坠的梁公林牌坊:

梁公林正殿(透过门缝看过去):

就在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前就是居民晾晒的衣被:

亨殿:

翁仲:

传说中的楷树,楷木木质坚实柔韧,纹理细腻,色呈金黄,刻制成杖,不易折断,刻制如意,细部如丝,玲珑剔透。此外,楷雕作品还有孔子教像、群仙祝寿等人物和笔筒、屏风等器具。楷木雕刻是曲阜特有的旅游工艺品,被誉为“曲阜三宝”之一。楷模的来历也和此树有关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