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于九畹芳兰气,园如三秋皓月轮
(2010-09-12 19:39:42)
标签:
文化 |
什么时候喜欢喝茶已记不清了,记忆中从小就跟外公一起喝,说不上喜欢,更说不上品,只不过生活的习惯。上大学时有茶艺课选修,感觉学点茶不错。一整套“焚香静气、烹泉煮水….”的茶艺工夫;挖空心思淘来的冻顶、龙井、铁观音……再加外公的陈年普洱。几年下来也算有点心得。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中国大地兴起一股普洱热。“饮熟茶,藏新茶,品老茶”成为品茶时尚。收藏人士也适时“出击”,四方搜寻陈年普洱等待升值。一时间,普洱茶的价位因“货源紧缺”而屡创新高。那时我除了喝点外公自已放的老茶感觉不错外,市场卖的那些“陈年老茶”喝着实在有点“玄”,只是听说普洱茶没有农药,还能美容也就喝点熟茶。谈不上什么钟爱。收藏普洱茶嘛,兴趣不大。
三年前的某一天,普洱茶市场一片哀鸿,我对普洱茶的钟爱,却从在茶友的茶桌上顺手翻开一本“古道问茶”的画册开始。
龙井如初恋清纯美妙;铁观音如情人艳丽醉人;普洱如贤妻相濡以沫。更悟普洱新茶如初恋甘甜中带青涩,随时间之日久而渐入佳境,终生依伴。(有点意思,龙井,铁观音的形容我认同,普洱茶是这样吗?)
欲求好茶首重原料。(深有同感)然放眼茶市,满目 班章 、 易武 、 南糯山,真假难识而深感迷惑。(难怪普洱茶价大跌,原来假货太多。)
乃问茶于茶马古道。入深山、跑老林、寻古茶、雇马帮、设厂于澜沧江畔、取云南山泉、严守标准,古法制茶。(有那么多古树茶?还雇马帮?)
无意最好,但求最真。时历数载,历尽艰辛。(真能做到?)
看着“古道问茶记”和书中的图片,忽然有点想了解一下这公司做的茶。于是带着一丝疑问和好奇,我们走进了古道问茶。初逢刚从云南收茶回来,古道问茶的创始人,人称“古道茶痴“的 陈建雄先生,他给我的感觉是:有茶人执着,茶农的质朴,带点搞艺术的文人傲气,却怎么都不象商人。一边听着陈先生说普洱茶的品饮历史,茶山的介绍,口感的风格特点…一边细细地品味着“雪山兰韵”,仿彿走进了远古的茶马古道,呼吸着原始的森林气息。
心中的疑问少了,对普洱茶的好奇和兴致就更高了。那天我除了买了几片喜欢喝的“雪山兰韵”和“银芽”还买了一套用云南三大茶区十八座不同茶山各具特色的古树茶做的“踏遍青山”(陈建雄说这套茶他二十多天跑了9000多公里山路才做出来的)。带着一丝心疼(3000多块啊!不过值,专家级的外公试过后都说几十年没喝过这么好的普洱新茶呢。)和更多的喜悦离开了古道问茶。
从那天起,品饮、对比不同茶山、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就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云南三大茶区的古树茶也占据了我茶柜的绝大部分空间。我收藏普洱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渐渐趋向理想了,觉得真正喜爱普洱的人,会为普洱在不同阶段散发出的不同芬芳及不同口感而惊喜。就像“踏遍青山”里的那片“昔归”古树茶,香气高扬,味浓、质重、气强,新茶的时候口感浓烈,刺激性较强,苦涩味较重,兼具高香与气强的优点。当时还担心陈放几年后那喜爱的高香会否失去,却未曾想到数年后再品,苦涩味物质慢慢氧化降解成甘甜味物质,变得微苦化甘,甘中带甜,甜中生香,滋味丰富、饱满而协调,香气沉稳、内敛,喉韵持久。
人生如茶,甘苦自知。这片普洱茶,随着年月变化而沉淀她的美丽,从新茶的张扬化为陈茶的含蓄,她的收藏者即我也一样,从刚出校门时的懵懂、张扬,成长为今天的内敛,稳鍵,我们仿佛在见证彼此的微妙变化,或许这也是我收藏普洱的乐趣之一吧。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中秋将至,孝敬长辈的月饼不可没,一片没农药的古树普洱茶更不能少。我收藏的那“昔归古树茶”就送给外公,让他尝尝我藏的茶是不是跟我一样越来越捧。更祝愿老人家长寿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