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5ffa15f1gcf637f8d341a&690
战车,你用爱心绘出最美的答卷
——记我院“创三甲”活动中神经内科一病房的全体工作人员
兰芷慕岸
在《当人人都成为主角》这篇文章中,作者流沙这样写道:“在众多的球队中,我喜欢德国男足……在场上他们的配合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组成了一辆无坚不摧的“战车”。”
在院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病房主任包颖、病房副主任尚文鹏、护士长司秀荣的带领下,神经内科一病房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创三甲”活动中,就像“德国战车”一样,精诚团结,朝气蓬勃,冲锋陷阵,努力践行医院党委“医德好、服务好、质量好、患者满意”的要求,始终战斗在“创三甲”活动的第一线上,他们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大爷,您喝水吧”
“战车”每天在战斗!
医神孙思邈说:“人命之重,有贵千金”。
地处一楼的神一病房,工作量大,经常会抢救一些120送来的病情危重的患者,有时还收治一些“三无”患者,即无家属、无医保、无钱。
今年夏天,120又送来一位这样的“三无”患者,这位李大爷曾经患过脑血栓病,这次突然犯病倒在了路边上,一侧身体彻底瘫痪了。李大爷无儿无女,“后老伴”因为种种原因不肯到医院来。
科室领导积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联系,同时组织大家行动起来,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成立治疗护理小组,有为大爷查体的,有为大爷静脉注射的,有为大爷擦身体的,有为大爷剪指甲的,有为大爷买饭的,有为大爷倒大小便的……
此时正值盛夏,人体承受着酷热的困扰,医护人员还要穿着白大衣、白裤子等工作服进行操作,真是“一动一身汗”
啊!可大家没有被困难吓倒,不怕脏不怕累,每天为大爷精心诊治与护理。但是,李大爷开始不好意思多喝水了,怕大小便太麻烦护士。护士长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端来水杯,“大爷,您喝水吧,天多热呀,再说您的病需要多喝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大爷的病终于好转了,医院对大家奉献精神非常赞许,民政部门的领导也非常满意,高高兴兴的领着李大爷回家了!
“看到您康复,我太幸福了”
“战车”每时在战斗!
2012年11月22日上午,包主任像往常一样为患者诊治。一位女士笑容可掬的站到她的面前并向她问候,包主任突然眼睛一亮,“高秀英!”“是我,看我现在完全恢复了,像正常人一样,还能做家务呢……”高女士兴奋的一连串说了许多话,“看到您康复,我太幸福了!”——包主任眼睛里闪着泪花……
事情还得从几个月前说起,高女士由于经常头晕,近期又出现阵发性肢体无力,慕名来我院找到包颖主任。当时患者头晕的很严重,如果有人站在她前面,她会立刻晕起来,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对生活已经丧失的了信心。彩超、核磁共振等系列检查后,包主任经过周密的分析,诊断高女士为“颈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瘤”,最好的办法是做介入手术。
早在2005年,医院就派包主任到中国医大专门进修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一年,2010年包主任与时俱进,又到北京301医院再一次进修此项技术半年,通过学习,使她的这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她成功的开展着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走在我市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前列。
手术如期进行,包主任同沈阳教授一起为患者做了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安返病房。
但是,4个小时后,患者出现了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病情变化,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经复查CT后患者无颅内出血,包主任经过缜密的分析,确定是支架内有血栓形成,并果断做出抗凝治疗的方案。夜幕降临了,劳累了一天、手术时身穿笨重铅衣尚未完全恢复体力的她,开始感到疲倦了,颈椎也开始酸痛起来。但是,为了患者的安危,她没有犹豫,留下来继续值夜班,因为她清楚,不管哪个环节出现些许差错,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包主任的治疗风格是规范治疗并注重细节。给一个刚刚做完介入手术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以溶解血栓,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同时需要精湛的医术做保障。包主任密切注视着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叮嘱大家要严格监测血凝指标以及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护士应每隔一小时采静脉血一次,送检验中心检验,以检监测血凝指标,不得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夜深了,包主任依然闪动着智慧的布满了血丝的双眼,思考着问题;护士范静和许冰洋依然脚步匆匆的穿梭于长长的走廊和病房之间……
天道酬勤。经过三天三夜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病情好转了!意识障碍得以恢复,瞳孔也恢复正常了,血凝指标也控制在理想范围了,肢体肌力也逐渐在恢复……
11月22日这一天患者来复查了,于是就出现了上述这一幕。
“看到您康复,我太幸福了”——包主任发自肺腑的朴实的话语,包含着医者对患者强烈的责任心、也包含着医者对患者无私的爱!
包主任还经常把患者送给她的“红包”,悄悄送到住院处为患者交押金。她高尚的品德、她精湛的医术以及她勤奋好学潜心钻研的品格,在科室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在医院中享有一定的声誉,同时也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信任,成为我市最年轻的神经内科专家之一。
“扶大厦之将倾”
“战车”每刻在战斗!
2012年5月14日16时40分,住在距离抢救室最远的116-36床,患脑血栓病的石福荣阿姨,排便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周身冷汗,收缩压旋即升至200mmHg以上,心率超过106次/分,……闻讯跑来的医护人员在包主任的指挥下,有的建立静脉通路、有的推来抢救车、有的接氧气表给患者吸氧、有的上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有的打电话请循环科主任会诊……争分夺秒的的抢救工作开始了……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分子……
18时30分,患者突然出现呼吸骤停,血压测不清,进入了昏迷状态……大家的心再一次提到了嗓子眼儿,又投入到了一场新的战斗……行心肺复苏、行气管插管、行人工呼吸……早就到了下班的时间,可是没有一个人走。包主任沉着冷静,一直守在病人的床旁指挥抢救,不肯离开半步;尚主任手腕部骨折尚未痊愈,依然坚持行胸外按压;司护士长一边指挥,一边安慰焦急的患者家属……
19时20分,患者病情再一次恶化,出现应激性溃疡,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家属失去了信心,为老人家买好了送葬的衣服……但是,全体医护人员不放弃,针对病情,采取着一个又一个抢救措施……
22时30分,艰辛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意外的收获,石阿姨的病情终于转危为安了!突发心肌梗死的石阿姨被医护人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
每天早晨7点30分就上岗的责任护士赵洪波,带病一直战斗到晚上23点多,直到把患者安全送到CCU病房后才离开医院。
神经内科一病房医生办公室悬挂的锦旗很多,但每当看到石阿姨的家属送来的这面锦旗,大家都会很激动同时也很骄傲,那上面写着——“创生命之奇迹,扶大厦之将倾”!
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平均年龄28.5岁,科室领导的年龄均小于39岁,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组成了一辆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战车”。当医院需要他们重新组合成新的集体时,他们挺身而出,顶住压力,组成了一支朝气勃勃的队伍,还连续两年取得了医院先进集体,并于2012年9月取得“阜新市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当医院需要他们成为国家第一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他们勇挑重担,从基础护理做起,实行全程无缝隙服务,连续两年成为省、市、院三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先进集体;当医院需要他们为“创三甲”活动增添光彩,他们高度认识,积极行动,截止到2012年10月份,他们的总收入全院排名第三,床位利用率达到109.4%以上,药品比例控制在44.1%。处方合格率已达到100%,甲级病志率为100%。绩效考核每月都达到优秀,全年平均成绩为96.6分,实现了令零事故、零差错,患者满意率逐渐在提高,达到98%,他们用爱心向医院交出了一份最美的答卷!
承载着满满爱的“战车”依然在战斗着……
2012年11月25日
感谢来自网络的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