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爱古老文明的咸阳

标签:
我爱美丽咸阳 |
分类: 魅力咸阳 |
我爱古老文明的咸阳
常甲定(原创)
亲爱的朋友,当你乘上高铁或者火车飞驰在西宝高铁或者陇海铁路线上,隔窗远眺碧绿广阔的关中北原,那一坐坐象金字塔一样的帝王陵墓不断映入眼帘时,告诉您已到历史悠久的古城咸阳了。
美丽富饶的咸阳,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南,隔渭水与西安相望。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起点,咸阳是必经的第一站。
咸阳是西周兴盛之区,秦王朝140余年的都城;其后,又是汉武称雄的中心,唐宗创业的重地,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长眠之处。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光绮丽,人杰地灵。如今她已旧貌变新颜,成为新兴的现代化轻纺、电子工业基地,全国第一座“农科城”所在地和国际旅游胜地。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函〔2014〕2号文件
,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至此,西咸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是中国的第七个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地条件和实力。2016年5月,陕西西咸新区成为国务院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
2016年5月1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西咸新区、济南市、武汉城市圈、苏州工业园区等12个城市、区域,被列为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
2016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7年1月22日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相当于咸阳秦都、渭城大部分地区划入西安,咸阳市仅剩下了主城区和北塬新城一块,一大批咸阳人将从此变成西安人,西安城市规模进一步增加,西咸一体化进程加快,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西安和咸阳将真正成为一座城市!
历史悠久的咸阳
早在五六千年前,原始先民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滔滔的渭水和泾河是他们的天然渔场;渭水、泾河两岸及渭北高原茂密的森林与草原,是他们种植、狩猎、采集的场地。在没有文字、没有尊卑贵贱、没有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先民们过着原始公社的生活。近年来在这里陆续发掘出来的史前文化遗存,反映了永不复返的人类社会童年的情景。
远在大禹治水时期,渭水上游的姬姓周族部落向东逐渐发展,不久来到咸阳地区。此后,这里是夏王朝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代,咸阳属毕程国,到周文王的父亲王季灭掉毕程国,于此建立程伯国。周灭商后,咸阳成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姬高的封地。
春秋战国时期,咸阳一带名渭阳。“咸阳”名字的出
现,大概在这之后。名称的由来,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解释:“山南曰阳,水北亦谓之阳”。咸阳正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秦在这里设咸亭和阳里,因而称为咸阳。
咸阳作为周都丰镐的京畿重地,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引起秦人的极大关注。周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被封为侯爵,不断向东发展,占领渭水流域。秦孝公十二年将国都从栎阳迁来咸阳。在此后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秦王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使渭水盆地经历了伟大的历史变革。商鞅献强国之策,积极变法,秦国迅速强盛。秦始皇帝赢政奋发图强十年,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政权——秦王朝。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将咸阳更名为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又改新城为渭城。在咸阳原上,由东至西,置有阳陵邑、长陵邑、安陵邑、平陵邑和茂陵邑,所以后来称这里为“五陵原”。张骞通西域从这里出发。班超出生于长陵邑,马援成长于茂陵,他们为开通
“丝绸之路”,巩固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将咸阳并入长安。西晋更名为武灵县,后赵改名为石安县。前秦在长陵置咸阳郡,辖武灵县。后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移咸阳郡于泾河之北。
隋开皇初年,废除咸阳郡。文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复改泾阳为咸阳,十一年将城址迁到秦咸阳西杜邮亭一带〈据传即今咸阳市渭城区任家嘴附近〉。炀帝又将咸阳并入泾阳。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又复置咸阳县,县址先在鲍桥,后迁到白起堡,以后又迁至便桥西北。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因其母杨氏顺陵在此,曾改咸阳为赤县。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咸阳升为次畿。
从西汉至隋唐,咸阳毗邻长安,为京畿的繁华地区之一,汉唐帝王及许多皇亲国戚多埋葬在咸阳原上。富商大贾云集咸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中外交流空前频繁。隋唐之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转移,这里成为军事重地,封建统治者常设重镇,但中外客商仍络绎于途。
五代宋金,这里皆称咸阳,仅元代曾一度并入兴平,但不久又恢复了县置。
现在的咸阳市区,是在明代渭水驿的基础上扩建的。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咸阳城址迁至渭水驿,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建国后,咸阳地区曾辖十三个县、市,县级咸阳市范围主要在秦咸阳遗址一带。1983年,咸阳地区改市,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现在的咸阳市辖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乾县、礼泉、武功、泾阳、三原十个县,渭城、秦都二个区,代管1个县级市(兴平)。
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历史名城咸阳,古迹遍布,文物套萃。经文物考古部门近年来普查,咸阳地区现存各类文物点1590处,其中古遗址90处,古墓葬644处,古建筑77处,石刻624处。己列为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411处。国务院三次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有茂陵、乾陵、昭陵、顺陵、秦咸阳城遗址、长陵、大佛寺石窟、昭仁寺大殿等。
人们常说成阳是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确实如此。这里遗存着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流传着先秦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商周青铜器经常在这里被发现,秦汉遗址清晰可辨,保存完整的唐代帝王陵墓与石刻,以及宋元明清的名刹古塔比比皆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课书。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旬邑县发现了古象化石、驼鸟蛋化石、树木化石、鱼类化石。在长武县、彬成县等地发现了比“蓝田猿人”有了很大进化,接近早期智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说明了陕西“大荔人”是这里的主人。
这里还曾广泛分布着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村落,就目前已勘察和发掘的,有秦都区的尹家村遗址,兴平县马嵬乡的黄山宫遗址,三原县嵯峨乡的杨杜村遗址,长武县冉店乡的下孟村遗址等。在具有代表性的尹家村遗址和下孟村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原始民族公社时期的建筑遗物和石器、骨器、陶器等。从出土的石斧、石铲、石刀、网坠、纺轮、骨针、骨刀、鱼钩和鱼叉等,证明原始先民过着以农耕为主兼营打猎、捕鱼、家畜饲养的经济生活。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彩陶艺术。长武下孟村遗址所出土的遗物,说明这里的原始母系民族文化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父系民族文化属于陕西龙山文化。此外,还出土了介于陕西龙山文化和甘肃齐家文化之间的一些遗物,为我们研究陕、甘两地父系氏族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咸阳地区是周人长期活动的地方。周人在这里度过了游牧和农耕生活。他们修筑城邑,发展经济,迁岐灭商,建立起西周王朝。这里有西周早期尚家坡遗址、姜塬村、姜塬圣母庙、后穰教稼台、公刘墓等。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了周人当时广泛活动在长武、旬邑、彬县、泾阳、淳化、永寿、乾县、武功、杨陵一带。1979年在淳化一座西周早期古墓中出土的大铜鼎,在重量和造型上仅次于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戊
wù,天干的第五位,方位属中央),成为我国目前出土的方鼎之最。从研究这些遗址出土的各种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周人已进入以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文化,并且早与夏、商有着密切联系。
今渭城区东郊长陵、窑店一带,是秦王朝故都的所在地。当我们漫步咸阳原上,举目四望,秦汉历史遗迹遍地皆是。在渭城区窑店镇牛杨村的原头上,那六七米高的土台,便是当年秦孝公定都咸阳后建造的咸阳宫遗址,
1975年以来,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东西两旁一些高土台,便是当年将六国贵族迁来咸阳并仿各国宫室所建造的六国宫室遗址。北边靠近泾河有望夷宫遗址,东边杨家湾附近有当年引渭水修造的兰池和兰池宫遗址,西边任家嘴有大将白起自刎地杜邮亭遗址,村北是武安君白起墓。渭河南岸有长乐宫、信宫、上林苑、阿房宫等遗址。当时咸阳范围很大,包括今天的周至、户县以及西安部分郊区。户县有秦的离宫别馆菜阳宫遗址,周至有皇帝打猎的长杨宫遗址。
秦都咸阳规模宏大,宫殿林立,滔滔渭水穿流于南北宫殿之间,犹如银河亘空。秦都人口众多,繁华无比,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赞美:“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但诗人又叹息项羽的一把火使咸阳变成了灰烬,当年宏伟壮丽的建筑,仅剩下断垣残壁的遗迹了。
现在可以游览的,要数原上金字塔式的汉代帝王陵和渭北黄土塬的唐十八陵了。古代有歌谣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原上埋皇上。”西汉有十一个皇帝,除汉文帝霸陵、汉宣帝杜陵在西安南郊外,其余九座陵均在咸阳原上。从东边的汉高祖刘邦长陵、汉景帝阳陵到西边汉武帝茂陵一字儿排开。每个帝陵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陪葬墓。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茂陵为汉帝陵之冠,周围陪葬有霍去病、卫青、金日蝉等文臣武将。茂陵石刻闻名中外,已成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
与汉代帝王陵不同的是唐代帝王陵不筑封土,而是依山为陵。渭北原上的嵯峨山、九嵕山、五凤山、梁山,成了埋葬唐代帝王的宝地。唐代二十一位皇帝,十九位葬于陕西渭北,十位在咸阳的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的山梁上。在这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昭陵和乾陵。
除唐帝十八陵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渭城区的武则天母亲的顺陵,武功县的隋文帝泰陵,兴平县马鬼坡的杨贵妃墓等。
时至今日,咸阳原上尚有秦汉隋唐墓葬千余座。这些遗址,在基本建设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现已被咸阳博物馆收藏并陈列展出,供广大游人观赏。
咸阳博物馆座落在渭城区中山街中段,大门是雄伟高大的明代牌楼,格外引人注目。博物馆原为明洪武四年后建造的文庙,1962年改建为博物馆,现有六个秦汉历史文物陈列室,一个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专题陈列馆,一个西汉帝陵文物陈列室。
http://s15/mw690/001KYd6Jzy7bqvr3BRs3e&690
http://s12/mw690/001KYd6Jzy7bqvrgJpV4b&690
http://s5/mw690/001KYd6Jzy7bqvrwNZa64&690
http://s15/mw690/001KYd6Jzy7bqvrGs2O9e&690
http://s1/mw690/001KYd6Jzy7bqvrNBTy50&690
http://s13/mw690/001KYd6Jzy7bqvrQyxmcc&690
http://s9/mw690/001KYd6Jzy7bqvrTEqQ38&690
http://s8/mw690/001KYd6Jzy7bqvrWCZV97&690
http://s6/mw690/001KYd6Jzy7bqvrZO3r85&690
走进陈列室,首先发现象鼓一样的大石头,上面刻满了篆字。这石鼓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是秦襄公居姸渭时的遗物,文字记载着秦贵族狩猎活动。
“安邑下宫钟”是秦统一六国灭魏国时的战利品。
http://s4/mw690/001KYd6Jzy7bqwbf9IL33&690
http://s4/mw690/001KYd6Jzy7bqwbimAj43&690
铜钟上有魏国和秦国的铭文。“秦诏版”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布告。还有许多精美的铜器、陶器、空心花纹砖、四神画像砖、板瓦、筒瓦和瓦当、建筑壁画、“皇后之玺”及大量的工艺品,都是在秦汉遗址出土。这些珍贵的文物留下了秦汉历史的痕迹,闪烁着秦汉文化艺术的光彩。
从公元前2世纪起的千余年间,古人踏上“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一般都要在这里作短暂的停留。这里是大型商队的集中地,也是人们辞行、饯别的地方。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有名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咸阳作为“丝路”首站的情景。
寻访“丝绸之路”的首站——咸阳的周、秦、汉、唐历史古迹,宛如在一座巨大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中巡游,你不禁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自豪,为我们民族再振兴深感责任重大,激励我们为建设当代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奋起。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至咸阳分南北二线。北线沿泾河西北向,经彬县、长武向西,南线沿渭河北岸向西而行……现在让我们大致沿着这两条千年古道,兼顾历史发展顺序作一番寻古访古之游。(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