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去的咸阳大魏村——全真教始祖王重阳的故里

标签:
佛学王重阳全真教道教全真七子 |
值得一去的咸阳大魏村——全真教始祖王重阳的故里
http://s7/mw690/001KYd6Jzy6LVsPrb3o96&690
咸阳市秦都区双照镇大魏村东的王重阳庙
http://s15/mw690/001KYd6Jzy6LVtpJvBkce&690
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
http://s3/mw690/001KYd6Jzy6LVtpZlfkd2&690
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
http://s2/mw690/001KYd6Jzy6LVtqioYF41&690
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
http://s15/mw690/001KYd6Jzy6LVtqrI2W4e&690
http://s3/mw690/001KYd6Jzy6LVtqCSuCd2&690
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
http://s4/mw690/001KYd6Jzy6LVtqOA3Fa3&690
http://s8/mw690/001KYd6Jzy6LVtqX5X147&690
http://s12/mw690/001KYd6Jzy6LVtraLxN6b&690
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
http://s5/mw690/001KYd6Jzy6LVtrmLtO14&690
http://s2/mw690/001KYd6Jzy6LVtrrHyhf1&690
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
http://s10/mw690/001KYd6Jzy6LVtrKq9j09&690
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
王重阳是我国道教传真教的创始人,为我国道教创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在中国宗教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可谓“钟
在庙内,声在庙外”名扬四海的名人。著名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就是颂扬王重阳及其“全真七子”的。
2012年4月21日和好友唐国绪骑摩托车考察了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但王重阳的故里咸阳市秦都区双照镇大魏村一直没有合适时间去,时隔近两年,今年3月22日和中医学院韩勤学教授到这里进行实地考察。出了咸阳城,顺着西兰公路西北行约25华里,大魏村就在公路西南方向。
王重阳生于腐朽没落的北宋末年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农历壬辰年腊月二十二。王重阳出生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日暮穷途,日渐走向灭亡,国内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北方金人南下,连年兵荒马乱,政权摇摇欲坠之时,生不逢时的忧患意识,从小就在王重阳的思想里深深扎下了根。
王重阳,姓王,名哲,字知名,号重阳。自幼出生在一个富户家庭,母亲怀孕两年零二十八天得以降生。胡长、眼大身高,生性好打不平,乡人送了个绰号“王害风”。六七岁开始读书,聪明过人。二十几岁经史百家无不贯通。不但精通儒术,而且武艺高强。曾中金武举,饱受金人歧视污辱。于公元1115年,47岁的王重阳看破红尘,愤然辞官,隐居终南山下南市村,并在村外掘地为墓,人称“活死人墓”,以墓为家,苦苦修行,潜心钻研道教经典,经数年苦行修炼,终悟得道教真谛。后自称在户县泔河桥上偶遇八仙吕洞宾,得修道秘法,从此,王重阳弃家出走,开始踏遍关中八百里秦川之地,广纳信徒,传教讲道,不久,创立了道教新派———全真教。
全真教主张道家、佛家、儒家三教归一,在中国宗教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王重阳曾著有《重阳全真教》、《重阳教化集》等,儒家的心性学说和佛教的寺院制度,都被他巧妙的吸收全真教中。道教到了全真,佛教发展到禅宗,儒教演变到理学,标志着中国多元化文化逐渐趋于一元化的里程碑。人常说:“墙里开花墙外红。”王重阳在关中传教多年,收效甚微,信徒仅有三人。公元1167年,他猛然醒悟,毅然东出潼关,背井离乡,远到山东宁海、以昆嵛山为中心,继续不辞辛劳,四处传教,先后收下了马钰、谭处瑞、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即世称“全真七子”。其中马钰和孙不二还为王重阳建造了全真庵,终于确立了全真教在道教中的历史地位。公元1169年,王重阳带“全真七子”等人到河南开封传教,次年不幸仙逝于此,终年仅岁。
王重阳仙逝后,“全真七子”遵照师命,先后自立门户,分别创立了“遇仙”、“南天”、“随心”、“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大流派,信徒遍布大江南北,中华大地。其“长春真人”丘处机于公元1220年应诏至西域,在天山谒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赐以“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从而使全真教在元代风靡全国,达到历史鼎盛时期。王重阳仙逝后,金世宗(公元1161—1189年)非常崇拜王重阳以及他所创建的全真道教,认为王重阳的故里大魏村,在千古帝都咸阳附近,北依九萯山,南有秦岭屏障,又有泾渭滋养,实属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地,遂在大魏村建了一座占地数十
亩规模巨大的宫观,名叫“天圣宫”,三进三间,飞檐走兽,青砖、红瓦精雕细刻。天圣宫前还栽了七棵松柏树,以纪念“全真七子”,呈北斗七星状,以示吉祥。“天圣宫”建成之后,十里八乡,华夏大地一年四季烧香拜谒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终因天长日久,风雨沧桑,到了明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天圣宫已废,到了“仙灵无可依之处,人无敬戴之所”的地步。天圣宫道士赵崇启心痛不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四方奔走,募捐钱财,于弘治六年,在原址修起了“三清殿”、“祖师殿”、“灵宫殿”、“方丈院”共四座大殿。工程未完,赵崇启去世,太清观道士王道玄和他的几位弟子又多方求助筹措,还修了“问雷神殿”,使天圣宫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
明万历35年,即公元1607年,天圣宫周围土墙逐渐毁坏,信官张朝“恐非栖身之所也”。他慷慨解囊,买来砖石,精心施工,使天圣宫土墙换砖墙,更加雄伟壮丽。
清乾隆56年,即公元1791年,有一个喜做善事的人名叫李一其,看到天圣宫历经风吹雨打,将要毁废,急忙找到温承志,温又逐级上报,当时任兵部侍郎福宁和温承志分别捐资巨银,将天圣宫重新修缮一新。大约从清乾隆时候开始,天宫便香火不断,祭奠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老百姓人心向往、乞子求福的地方。大魏村农历二月十五古会,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兴起的。
历经一百多年的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天圣宫仅剩下三清殿和祖师殿,其中三清殿在1949年6月咸阳狙击战中,被马鸿逵军队毁于战火,祖师殿却幸免于难。二门两旁的药王庙和娘娘庙,三清殿前的焚纸楼和玉皇楼亦有损坏,但尚保存。而在祖师殿中,王重阳塑像端坐其中,全真七子敬立两边,四周还有很多道士拱奉,香火依然日夜不断。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古会,更是人山人海,一派繁华景象。
解放初期,天圣宫里还有三位道士:刘道士、季道士和陈道士。刘陈二位道士因病去世,季道士被政府改造为大魏村村民,也已病故,幸亏其养子季振国仍然健在。后天圣宫里塑像全部被毁,做了学校。直到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天圣宫彻底没有了,院内那象征全真七子的七棵巨大的松柏树,听说叫谁买去伐了,给他先人做棺材了。人们私下议论说:“狗再没给他祖坟尿才怪呢!”如今,天圣宫的旧址,早已变成一片农田了,只是近年来,大魏村一些崇拜王重阳的老人,自己集资捐款,自觉自愿,自己动手在天宫原址的大道旁,盖了一间民房,房前立了一块仅存约三分之一的残缺不全的石碑。如果不是这块残碑及其碑上依稀可见的关于王重阳的历史记载,谁敢相信这里就是道教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的故里呢!
传说王重阳在河南开封临终前,一再嘱咐弟子,一定要把他埋到他的故乡,即陕西咸阳的大魏村。并说,一路上抬灵的绳子不能换,绳子断在哪里,就把他埋在哪里。结果,当走到户县祖庵镇时,绳子居然断了。根据师祖的遗嘱,王重阳的墓地就选在今天户县的祖庵镇,并在原处建造了灵虚观和重阳宫,亦叫“断绳宫”以供奉千秋万代,这位道教全真教的祖师。
王重阳曾先后被元世祖和元武宗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和“重阳镇开化铺及帝君”。从此,王重阳的名字,便成了我国道教一颗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