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东坡思想——
非我所有,一毫不取。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
读书人不必当官,也不必不当官。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生识字忧患始。
十年生死两茫茫。
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寄至味于平淡;徇烂之极归于平淡;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徇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屠夫小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馀欢。”
少年多病怯杯殇。
曲蘖未必高士怜。(韩愈:“高士例须怜曲蘖”。)
酒食地狱。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孟子:“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
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恶酒如恶人,相攻剧刀箭。
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诗语孤高常近谤。
此身聚散何穷已,末忍悲歌学楚囚。
故教穷到骨,要使寿无涯。
古来百巧出穷人。
不见意中人,新啼压旧痕。
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不来?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述怀》
袖手何妨闭处看。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
养气如养儿。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公心如玉,焚而不灰。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吾生如寄耳。
西崦yan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贪观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三年不踏门前路,今夜仍看屋里灯。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聊兴广武叹,不得雍门弹。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自古佳人多命薄。
我思君处君思我。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人生识字忧患始。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万事到头都是梦。
万事从来风过耳。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出门无侣漫看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多情多感仍多病,乐事回头一笑空。
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
苏轼对神宗:当今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
从来佳茗似佳人。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破帽多情却恋头。
《东坡志林》
◇苏东坡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牢。
◇山水是中国文人巨大的精神屏障。
◇芒
◇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君子小人之泽,百世而不斩。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
◇因念他一点圆明,正在猪嘶狗嗥里面,鐾如江河鉴物之性,长在飞砂走石之中。
◇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
◇养生难在去欲。
◇东坡: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长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活目当如治民,治齿当如治军。治民当如曹参之治齐,治军当如商鞅之治秦。
◇衣被丹青已好,本出泥涂;成毁须臾之间,谁为喜愠。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虽一饱也如功名富贵不可轻得也?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得江楼豁彻之观,忘幽谷窈窕之趣。
◇若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
◇贫富之不齐,自古已然,虽天公不能齐也,子欲齐之乎?民之有贫富,由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
◇王安石“拗相公”
◇君子之欲退,其难如此,可以为进者之戒。
◇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
◇若饥,一与之粮,若渴,一与之浆。
◇耳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去时八万四千。
◇只要你说话,就比一般人多了风险,如果三缄其口,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中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如身死后,此心何往?
◇世人视身如金玉,不旋踵为粪土,至人反是。
◇欧阳修:老天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欧阳修相面:耳白于面,各满天下;唇不著齿,无事得谤。
◇贾氏有五不可:青、黑、短、妒、无子。
◇人之患以有身,身之患以有心。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
◇人之爱富贵,有甚于生者。人之好名,有甚于生者。
◇晋人王济以人乳饲猪。
◇鲁仲连:所贵于天下者,为人排解纷而无所取也。
◇灭国、残民、覆族、亡躯者相踵。
◇国之有奸也,独鸟兽之有鸷猛,昆虫已有毒螯也。
◇(秦)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苏轼研究——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丽,癯而实腴,自曹(植)、刘(帧)、鲍(照)、谢(眺)、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其子)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俯仰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wei丽者也。
苏轼自评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东坡体”——“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苏轼下御史台,使之“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充满了死的恐惧。所以出狱后即反省:“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这种自我反省,使苏拭大大地淡化了与生俱来的奋厉当世之志和“致君尧舜”的参与意识,来到黄州后,又深自悲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故转而竭力将自己辐轻
苏以其诗人气质,怀着比时人更亢奋、又似乎近于浪漫的“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淑世精神,但其人生的无常和优患意识却比他人要强烈的多。早在二十六岁时,就写下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样过于苍老的诗句。熙宁二年,则又发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感叹。如果说嘉?以来苏的这种忧患意识,主要停留在知性阶段,那么在乌台之勘中,际遇“魂惊汤火命如鸡”的人生动难,以及“乌台诗案”后的遭贬处穷,使他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人生的忧患与多难。对人生的忧思与多难的真切体验,凝结成了他居黄州时期的沉重倩累。
第—个被流放到天涯海角的琼凡坷坎曲折,九死一生,但始终能化解悲哀、排遣情累,立于不败之地,成了人生实践中的胜者和智者。黄州之贬,就是苏第一次在这方面的生动演示。
与对人生的无常和忧患有着深切的认知一样,与物沉浮、顺应外物的思想、苏拭也早已有之。嘉?四年、他在《出峡》诗中指出:“再心淡天累,遇境即安畅。“便体现了这一点。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这—思想的不断成熟。熙宁十年,苏为王?的宝绘堂作记,记文开篇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荣。‘所谓“留意于物”,就是指执著于外物,以志在必得之欲对待外切;“寓意于物”,印指不执著于外物,以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对待外物,“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同上)、达到了这种待物耻不“留意”又非“无意”的超然心境,不仅可以安时处顺,遇境即安,而且可以物物皆乐,“物乐”无尽,即所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纬丽者也……”
因此,林语堂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但苏的“乐天”与人生的悲哀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乌台诗案”后苏对人生动难的真切体验和悲哀情累的凝结,“乐天“的境界也更
〈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秋月下游赤壁的心理历程:开篇描写存“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夜饮乐甚”之情。接着,通过“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引出了主、客关于人生意义的一场对话:苏子 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顿流而东也,?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借用“客”语表达了古今映照,人世苍茫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悲怆后,导出了“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命题。对此,苏作了如下回答: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待罪闲居.无法抹去内心深处因失去功名和人生多难而产生的悲哀。元丰五年七月,苏拭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的卓越才能和赫赫功名,充满了无限的激赏之情,而自己却年近五十,不但末及有所建树,反而待罪黄州。两相比照,不禁深自感愧和悲哀。然而,由于远离了往日“纷纷争夺”的党涡,尤其是人生难题得以解开,以通达之理排遣悲哀情累,取得了成功,所以个体主体获得了自由,自我生命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因此,随物赋形,“如川之方至”,冲破了体裁限制,创新了文体。或者说,无论是议论说理,抑或叙东扦情,往往以生命为本质的个体主体为轴心,洋溢着自主、自适、自悦的美感。如〈记承天寺夜游〉,在记述承天寺睁温空灵的夜景后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与范子丰八首)其八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书临皋亭)云:“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由此等等,均表现了个体主体获得自由后的美好感受。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卑息巳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该词作于元丰五年九月。词人在荒山大江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到字宙的无边安详与宁静,白天的烦恼,平时的得失荣辱,一齐被摆脱了,并决心脱离人世间的纷扰,不再为名利所用,而牢牢把握合乎自然、自由自主的个体主体的实在性。其中“此身非我有”,语出(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而“长恨此身非我有”,则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苏拭对自我在奔走营营中失落的悲哀和对个体主体之实在性的肯定和忻取。又作于同年的《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见徐行。什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料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待罪黄州,政治上沦落失意,但不随物悲喜,改变自己的乐观态度、在风雨中不怕风雨,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主体恬然自得的精神状态。这与(后赤壁赋)相仿佛。
据载,高太后曾问苏轼:“前年任何官职?轼曰:汝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苏自黄州移汝州团练副使)。”又问轼今日何以官至翰林学士时,答曰:“遭遇陛下(即高太后)。”高太后解释云;“不关官家事。……此神宗皇帝之意。当其饮食,而停箸看文字,则内人必曰:‘此苏轼文字也。’神宗每时称曰:‘奇才!奇才!’但末及用学士,而上仙耳。”苏轼听罢,“哭失声,太皇太后与上(哲宗)、左右皆泣’。泣毕,高太后勉励苏轼“直须尽心事百家,以报先帝知遇”。这不仅使苏拭受宠若惊,更让他充满激情且无怨无悔地再次步入了曾使之“身非我有”的名利之域。
苏从黄州经惠讥州,再贬?州,地点越来越远,环境越来越险恶、年龄也越来越老大。对此,苏始终自我镇定,安然处之。据载,苏在惠州作<纵笔>诗,中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之句,执政闻之,以为“安稳”,再贬儋州。“安稳”既是心境,又是诗境和表现在诗境中的主题形态。苏在镇定“安稳”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其以变应变的处世哲理。刘克庄在总结苏岭南时期的创作特征时说:“坡公海外笔力,益老健宏放,无忧患迁谪意。”
在日趋险恶的生活环境的体验中,深化了苏以变应变为特征的自我镇定的人生哲学,反过来,这一被深化的人生哲学、在苏大悲大难的人生实践中,被转化成丁更具睿智的理性风范和更为动人的生活内容。元符元年,苏作《书海南风土》,全文云: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涛,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儋耳颇有老人,年有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天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吾尝湛然无思,寓此觉于物表,使折胶之采寒,无所施其冽,流金之暑,无所措其毒,百合岁岂足道哉_sina_#8221_word__擞蘩先苏撸醪恢颂厝绮鲜笊谄渲校H皇苤选R缓糁拢晃梗嘈抻屑涠希涑ど梢病W釉唬“天之穿之、日夜无隙,人则固塞其窦。”岂不然哉。九月二十七日,秋霖雨不止.顾视帏帐,有白蚁升余,皆已腐烂,感叹不已。信手书。时戊寅岁也。
北宋后期,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文人,在身负道贬处穷和贬中忧生的双重情累下,履行自我镇定的人生哲学,寻求内在的自抑和超越,既避免了屈原为“骚怨”情累所击垮的悲剧,又发展和建设了或“安稳”、或”闲暇”的文学主题。这虽然出于百般的无奈,但毕竟保全了心志,在北宋文化史上,弥补了实践儒家经世之学中被剥蚀的理性世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则取得了与诗、骚鼎足而立.平分秋色的地位。
不过在“绍述”党钢中,并非所有的迁谪者都能做到处变不惊,失意不失志,不堪其累,悲苦不振,哀叹人生者,也不乏其例。以秦观、苏辙为代表。苏辙是元?党魁组之一,绍圣元年,贬知汝州,旋谪筠州,继贬雷州,再谪循州,凡七年,此为迁谪时期;元符三年,遇赦内徒,寓居颖昌,直至去世,凡十三年,此为闲居时期。其悲苦不振,哀叹人生,主要是在这二十年间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不过,与秦案观相比,苏辙的悲苦不振是以“颓然自放”,委顿自弃为特征的。
苏辙“杜门幽居”:(苏辙)后来居颖昌,全不敢见一客。一乡人自蜀特来谒之,不见。候数日,不见。一日,见在亭子上,直突入。子由无避处了,见之。云:“公何故如此?”云;“某将来见。”云:“可少候,待某好出来相见。”归,不出矣。
苏东坡被喜欢种竹,喜欢吃肉,他曾写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天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后来,有人给他续了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
范军《苏东坡:旷达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1版
东坡形容海南的生活:“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
西方人讲“愤怒出诗人”,中国有人讲“不平则鸣",“穷而后工”。
常言说:不看人待我,只看人待人.
古人讲:“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这是君子风范。
东坡:钓鱼是我最喜爱的消造。我经常垂钓好几个小时而一无所获。不过,这并不使我发愁。有些钓鱼的人运气不佳。他们鱼没钓到,却钓到了以靴子和垃氓。我的运气则更不济。我从来不曾钓到过仟何东西一一甚至连旧靴子也钓不到:在河上度过…个个早晨之后。我老是拎着空袋子回家。“你不该再去钓负了1”朋友们说。“那是浪费时间。”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重要的一点。我并不真正对钓鱼感到兴趣。我感兴趣的只是坐在船中,无所事事。
王尔烈曾当过皇帝的老师。一天,他从江南主考回来,恰好逢上新皇帝袁庆登基。皇帝召见他说:“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说:“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真是双肩明月,两袖清风.
东坡晚年被贬到蛮荒的息州,这里市并萧条,但还是每天都要杀一只羊。东坡一向爱吃肉,常去买羊肉。他自然不跟走红的官家攀比。买肉时,便让屠户砍一块脊骨。东坡说:这骨头间也有一点肉,把它煮熟了趁热滤干捞出,然后把它饱在相中,放少许盐,烤到稍微发焦吃它。抉剔一天,在筋骨结合之处,剔得一点点肉,就像吃蟹螯,很有意思。东坡最后开玩实说:如果人们都照我的办法去吃羊骨头,狗就吃不上骨头了它恐伯会不高兴吧?(《与子由弟书》)
苏东坡在湖州当太守时,因写诗而获罪,其实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御史台的屑吏到湖州逮捕东坡。面对这飞来的核祸,苏夫人和小孩都吓坏了,一起痛哭流涕,送东坡出门。这时,苏东坡笑着给夫人讲了一个故事来安抚她。东坡说:宋真宗的时候,皇帝遍访天下的隐士,想从中得一些人才*有人把杨朴推荐给皇帝,说他诗写得很好。皇帝植人把他找来,问:听说你的诗写得不错。杨朴说那是别人瞎说,我不会作诗。皇帝还想套一套他.便问:你临走时有没有朋友给你作诗送行?杨朴回答:没有。倒是我的老妻写了一首绝句:“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帝听后忍不住笑了,知道杨朴无心做官,便放他回山里去了。讲完这个故事,东坡对妻子说:你不能像杨朴的妻子那样,也写一首诗送我?夫人听了,不觉破涕为笑。(《题杨朴妻诗》)这是一则带着几分苦涩的幽默,它表现的是东坡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家风度。
死亡,是人生的一块试金石。宋明帝诏答王景文,其中有一段谈生死祸福的话颇为通达: 人活在世上,有心想避祸,还不如无心而任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千仞高的参天古树,会被斧头砍倒;而一寸长的小草,又免不了被人畜践踏的命运。晋国的将军毕万,勇敢善战,七次大仗都打胜了,却偏偏死在自家的窗户前;蜀国的将军费?,从容坐谈,结果被刺客杀了。
苏轼的人格魅力:奋厉有当世志;忠言谠论,直而不随;超然物外,旷达乐观。
元丰六年(1083),苏东坡又得了一个儿子,取名遁儿。在生下二天“洗三”的时候,东坡写诗一首,用以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幽默是痛苦与欢乐交叉点上的产物。”
在海南岛时,东坡写了一篇杂感,他这样来宽解身处蛮荒之地的自己:我刚到海南岛时,环视四周,水天茫茫,无边无际,不免有些凄楚和感伤,心想: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孤零军的岛屿呢?等静下来仔细一想,天地其实都是在积水之中,整个中国也是在洁潮的海洋中。既然如此;凡是生物又有谁不是住在岛上呢?从大看小、从天地来看海岛.万类皆在“岛”中,我又何必这样愁苦呢?把一盆水倒在地上,上面飘浮着小草,一只小蚂蚁赶紧攀附住小草。小蚂蚁四顾茫茫,不知道怎样才能液到“岸”上。过不多久,水于涸了,蚂蚁便回去了。见到同类后,它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差点儿见不到你们了,谁知顷刻之间出现了能两车并行八面相通的大路啊。(《试笔自书》)
东坡: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东坡: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待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乎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宋徽宗垮台后,苏诗文更加广为流传,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莱根。”(陆游《老学苍笔记》)的民谚。宋微宗祟宁年间,朝廷曾明令禁止三苏文集。但禁令越严,苏的诗文流传越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