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梵净山的7980级台阶

(2009-05-06 16:55:04)
标签:

杂谈

文化

休闲

旅游

 

    梵净山,位于印江自治县与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处,在云贵高原与湘、渝、鄂交界的黔东北边缘,是绵延数百公里武陵山脉的主峰 ,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梵净山山峦起伏,奇石异境,原始植被,古树参天。这里杜鹃红遍,鸽花(珙桐)飞舞,水天相连,绿洲一片;更有珍稀兽鸟、佛光辉煌,被世人封为武陵仙境。保存了距今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较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区。

    据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其佛教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千多年前唐代时期周边已有寺庙和简单的佛教活动,到明万历初年(1573年)佛教活动空前繁荣。梵净山是我国惟一的弥勒道场,与文殊道场五台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观音道场普陀山等同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和道场。

    说梵净山是弥勒道场,千古年来还有其流传典故。相传,在释加牟尼涅槃之际,“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萧索枯悴,骇异于常”(《涅槃经》)此时,与须弥山神灵相通的梵净山山峰之颠的金顶,直入虚空,泪如雨下,地动山摇,一声巨响,庞大的金顶刹间一分为二,峡沟之中爆出一束金光,冲入云宵,光灿天地。梵净山与须弥山有如此感应,正应了释迦牟尼在涅前对其弟子阿难所说:“你在这两棵树下为如来铺置一个床座,使头向北,面向西,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法当在北方长久地流传保持下去(《游行经》)。中国正处印度以北,由此,释迦牟尼涅后佛法首传于中国,再后中国便佛法盛传,成了佛教大国。梵净山,地处中华大地内陆的中心地带,有如此感应,正是佛法不可思议。这也是梵净山至释迦佛涅槃后能成为弥勒道场的缘起。

    之后,有人上此金顶,只听得梵音缭绕,隔着峡沟,咋看见一和尚,端坐在金顶另一端,左手执一莲花,右手示指天空。此和尚通体光明,金灿耀目。但人们却猜不透他是如何上此绝顶的。后来,有人便在这峡沟之上架了一座天桥,当人们能从天桥上过去时,这和尚早已无踪无影。人们四处打量,只见那和尚又坐在遥遥相望的另一山峰之上,眼见得:那和尚身体胀大,逐而,即变成一硕大石像。尔时,有人感悟这就是弥勒现世。惊呼之际,人们合十跪拜,虔心礼佛。于是,有人在其金顶端坐之处修建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从此,人们手攀铁链,脚踏岩壁上金顶,必得先进释迦殿,朝释迦牟尼佛,然后顺天桥过峡沟,再入弥勒殿,拜弥勒佛。为虔心供奉弥勒应现而变的巨大坐像(老金顶),诸多善男信女又在其坐像前,建立一座以弥勒通体明亮为因缘的“通明殿”,内供弥勒佛。

    梵净山自成为弥勒道场以后,人们便把三世佛祖定在一山,将众生三世因果联为一体,这从梵净山佛事布局上可知端倪。在梵净山山麓塑有燃灯古佛、释迦现在佛、弥勒未来佛三尊佛像。寓意朝拜梵净山从起步登山之际,即是告别以往,反省过去,登山必须立意生在当下,坚定信念,把握自身,一步一步自己救度自己,山路之艰难更显娑婆世界多苦多难。上山必得淌几身臭汗,出几口秽气,才能消除污垢,轻身净意。当登上金顶,必须先入释迦殿拜释迦佛,然沿生死天桥过峡沟,进弥勒殿拜弥勒佛,这一先一后寓意教人立足现在,广施善行,必定会为未来增长福田,后代昌盛,福报无量。这登山过程,告示众生,过去、现在、未来全在自己脚下的行踪之中,全在众生本心之内。这步步佛法,这层层佛理,更显梵净山启迪人生,智慧照人的佛法本意。数百年来梵净山便以如此独有的朝拜方式牵引无数无量的来客,以弥勒道场的声道向众生展现佛法的大智大慧。

    攀登梵净山的7980级台阶以达金顶,这样的心,您准备好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