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山水名家(一)
标签:
仇英中国崔子忠程正揆山水画文化 |
| 查士标 |
| |
|
查士标
入清后不应举,工研书画。精鉴赏,家藏多鼎彝及宋元人真迹。书法学董其昌,纵逸处近米芾。山水初学倪瓒,后参用吴镇、董其昌法,笔墨疏简,空旷荒寒。与弘仁、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即海阳四家)。著有《种书堂遗稿》等。
|
| 陈清波 |
| |
|
陈清波作品欣赏
|
| 程正揆 |
| |
|
程正揆(1604~1676)
中国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字端伯,号鞠陵,别号清溪道人。湖北孝感人。明时任翰林院编修、尚宝司卿,入清又任工部右侍郎,后罢官,居南京,从事诗文书画创作。擅山水,师法黄公望、沈周,笔墨枯劲简老,设色浓湛,结构随意自然。书法擅楷书、行书,师法李邕、颜真卿,结体平正中寓奇险,丰韵萧然。论画主张“画贵简,不贵繁”,主张既师造化又重传统,富有见地。其画颇为时人所重,与石鳛并称二溪。有《江山卧游图》等传世。平生所作诗文题跋,卒后由其子程大皋辑为《青溪遗稿》28卷。
顺治十四年挂冠。程氏所处之明末清初的江淮一带,是书画名家风云际会的洞天福地。他们大都远庙堂而近江湖,有的终生不仕,甘于布衣,有的始入宦海,后弃官为民。他们或相聚于茶社厂肆,或结识于草堂竹林,以诗文会友,以翰墨结缘。当时,活跃于斯者,有弘仁、程正揆、石溪、石涛、郑板桥、王概等诸多奇才逸士。程正揆与他的同道谐友一样,诗文书画兼而善之。他的行楷书师法李北海、颜鲁公,其字于平正中追求奇险峭绝,在萧然中体现丰韵雅趣。程氏画风的形成,初得益于董其昌的指点传授,后又上溯元代黄公望、倪瓒,着意于枯劲简淡的风格,对明代沈周山水,程氏亦很喜爱。而在结构上,他倾向于随意顺势,自然天成。至于设色,则浓施淡染,不拘一格。
程正揆作品欣赏
程正揆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推荐
|
| 仇英 |
| |
|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他长于临摹,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
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存世画迹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
之,种种臻妙”。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
| 崔子忠 |
| |
|
画史上都说崔子忠“善画人物,规模顾、陆、阎、吴名迹,唐以下不复措手。白描设色能自出新意,与陈洪绶齐名,号南陈北崔”。这种评论是近乎实际的,他绘的《桐荫论道说法图》(亦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看题记,有可能误认为是陈洪绶画的。其好友梁清标在其死后为其辑刻的《息影轩画谱》,其人物造型、表现方法与陈洪绶的《水浒叶子》亦很相近。故有“南陈北崔”之说。他们两人在画风上相似,却不能相互代替,他们都以人物画为主要特长,社会声望也不分轩轾,但却各有特色。陈洪绶的作品才气横溢,寓美于形色,而崔子忠的作品却朴实无华,寓意于内蕴。按梁清标的说法,崔子忠晚年“息影深山,杜门却扫”浏览史籍,每遇有忠考奇节人物,义使巾帼英雄,绘图像,立传赞,虽称自娱,也可以起“顽廉懦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像,合称为四不朽之作。正因其作画极为注重立意,因此为当时的文人和画家们所推崇。崔子忠善于表达历史题材,尤其喜欢画文人们的风流韵事,他的《云中玉女图》、《苏轼留带图》、《桐荫博古图》、《临池图》以及罗汉道释等图,都是人物画,也都具有来历,题材不见得新鲜,但由于他构思画法有新意,或多或少加进自己的东西而成为新作,也是耐看的。《藏云图》即是此类典范,此图以人物为主,衬以山水,其高山大川的描写为刻画人物服务。由画中题识可知此画是为玄胤同宗所作,画中一团云气缭绕,是表现巫山浓云虚幻之处,“不辨草木,行出足下,生生袖中,旅行者不见前后。史称李青莲安平入地,负瓶瓿,而贮浓云,归来散之以内,日饮清泉卧白云,即此事也。”画面中唐代大诗人李白盘腿端坐四轮椭圆底盘车上,缓缓行于山路中。李白仰首凝视头顶上的云气,神态闲适潇洒;一稚童肩搭绳索,牵引车子,另一稚童肩荷竹杖,作引导状。在具体表现上,其衣纹作颤笔细描,虬折多变,折而不滞,颤而不散,突出了衣服质料的柔软质感和随风飘的动势,气意超迈,神色如生,可谓自成一家。
崔子忠不遗余力地颂扬历史上的隐逸君子,是其人生观的曲折表现,同时亦是明末文人们走投无路,徘徊苦闷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其本人虽居于“京师
”,身居闹市却过着清苦无为的生活,很有隐者之风,由于他缺乏陶渊明的生活条件,又不肯寄人篱下,侍奉新主,所以只有饿死。不识时宜,怀才不遇而又孤傲自恃,生不逢时,亦死得冤枉。
“孤傲绝俗”的评价,确实当之无愧,但以生命的结束为代价,其牺牲不可谓不大矣。历史上有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而崔子忠则因怀才不遇而又孤傲自恃,宁肯饿死,也不愿把画卖给不识货的庸人,宁肯病死在床榻上,也不愿意接受无礼者的援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李唐名作迥然不同的另一幅《采薇图》。
|
| 戴 熙 |
| 作者:中国山水画艺术网
|
|
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与清代画家杨贻汾齐名。
著《习苦斋画絮》,于画理多有论述。题画偶录行世。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曾展出其《秋山清爽图》。
他的子侄受其影响都能绘画:长子有恒(1826-1891)(字大年,号保卿)所作山水笔意疏秀,有倪瓒风韵。以恒(字用伯)、之恒(字仲江,号菊孙)、其恒(字秀渠,又字问水)、尔恒(字子谦),皆继承家学,善作山水,而各有成就。以恒更有声誉,所作山水笔意淹润,墨气淋漓,而屋宇几席亦复精工,著有《醉苏斋画诀》。《清画家诗史》则称之恒画技为“戴氏群从之冠”。有恒子兆登、兆春亦均能画。
(以上由刘炳森引自《墨林今话》,《清画家诗史》,《桐阴论画》,《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心榖笔记》)
他的山水画属“虞山”一派,因受奚冈的影响,所以他的画风也接近于“娄东派”,他的山水多用擦笔,山石以干墨作皴,然后以湿笔渲染,颇得物象的形象和神髓,世人谓之“蝉翼皴”。他晚年所画的《山水长卷》笔致醇朴。有《习苦斋集》、《习苦斋花絮》等。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