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可轻视的六腑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五脏和六腑的区别在哪里?就人体而言,是五脏重要还是六腑重要?《黄帝内经》说“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五藏”现在也可以写为“五脏”。《黄帝内经》认为五脏是用来藏精神、血气、魂魄的,因为精神是五脏神,魂魄也是五脏神
,血气也都是由五脏来收藏的。所以五脏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叫“藏而不泄”,即它们只负责藏精,不用太过度地去创造利润,只要收其租税就行。人们通过六腑的运化,使消化吸收的食物变现出的精华,全部由五脏来收藏。所以五脏相当于中央官员,它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收起精华、收起精粹,更好地统摄五脏六腑。
相比之下,六腑是干什么的?《黄帝内经》给六腑的定义是“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化水谷”指六腑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消化和吸收,可以让津液运行起来,进行分泌和吸收。吸收完成以后,由五脏来收藏。所以六腑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泄而不藏”,它只是往外输泄,并不收藏。六腑只是劳动者,需要创造价值,但是自己不能够享用,要全部上交。
所谓五脏“藏而不泄”,表明五脏为实;“六腑”的“腑”字原先是“府”,真正内涵是空的意思,即五脏为实,六腑为空。那么,对于人体来说,是“空”重要,还是实体的东西重要?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是实体重要。五脏心、肝、脾、肺、肾,难道不重要吗?它们当然非常重要。
但是,老子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让大家思考:一个房间里边哪个部分最有用?一间屋子里有门、有框、有屋顶、有墙壁等。大家说来说去都不正确,那么老子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他认为,房间里边的空间——这个“空”是最有用的。因为住房子,最终要用的就是这个“空”,而那些地基、窗户、门,它们是实体,就放在那儿,人真正要用的是它的空间。
所以从老子的思维方式来看,“空”要比那些“实”有用,“空”更重要。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六腑的功能比五脏更加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六腑的运化过程,五脏是什么精都收不上来的,也藏不了什么东西。也可以这样说:即使地位很高,有统摄下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基层的地方官员亲力亲为去做一些事情的话,中央官员是什么租税都收不到的。以上,就是五脏和六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2.胆为中正之官
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首先,我们要讲一下胆。
可以“交通阴阳”的胆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前面说过,“六腑为阳”,六腑像丈夫一样,经常在外活动,而正是由于它们的活动,人体的整个气机才能转起来。那么胆相当于什么?胆相当于“中正之官”。所谓“中正之官”,在现实生活当中,就相当于法制系统,而且是代表正气的法制系统,比如包公这一类人物。它们非常中正,主要强调“中”和“正”两个字。如果这个正确的、正气的法制系统是存在的,那么人的决断力就能够生发出来。
胆主生发,夜里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是胆经生发的时候。胆是少阳之火,是一个很小的火。我们知道,十二生肖以鼠为首,而且是“子鼠”,那么,老鼠的象与子时的象有什么共同性?我一一为大家说明。阳气在胆经当令的时候,虽然很小,但是它可以起到一个很了不起的作用,因为它的生发力是最旺盛的,像老鼠的繁殖力是最强的一样,虽然很小,但是它可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胆也有这个功能,它虽然阳气很少,但是它可以交通“阴阳”。《黄帝内经》说“少阳主枢”,就是它能够将汇聚的精气通过“枢纽”的作用生发传导,而后由“心”输布四方。枢,就是枢纽,枢纽是指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比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而胆在人体中就有交通“阴阳”的功能。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即人体其他的脏腑,全都取决于胆经的生发。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现在开车的人比较多,如果我们用车来比喻人体的话,就会发现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要想让发动机、油箱等全都运转起来,一定要有一个动作,就是要拧车钥匙,当我们把车钥匙插到钥匙孔里以后,打开的瞬间,就相当于决断,就是说你一拧开,这个车马上就运转起来了,油箱、发动机也都全部开始工作。胆在人体中就是起“决断出焉”的作用,促使人体生机的发动。比如心就有一点像发动机,而油箱就有点像肾精,如果这个“决断”没动,阳气生发不起来,人体这部车是运转不起来的。
精气愈加充足,生发之机就会愈加强大。假如心这个“发动机”要想运转起来,一定要看肾精足不足。如果肾精不足,心脏就会持续出现早搏或者间歇,这些现象也用汽车来打比方:如果油箱没有油了,前边的发动机,要么就是加把劲儿,“突突”乱跳——“早搏”;要么就是“刚当刚当”跳几下然后“啪嗒”停了——“间歇”。而且,如果肾精不足,敛藏凝聚的功能就会减弱,生发之气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人也就容易轻浮而不稳重,不能对事物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断。比如当回答不出问题时,人就会心慌意乱,不能被敛藏的虚火就会上逆于头部,头皮就会发痒,人就会不自觉地去挠头搔痒,痒的部位就是胆经在头部所循行的路线。所以大家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应到人体里边,也会有助于自己对五脏六腑的解读。
3.患胆结石、胆囊病的原因
现在得胆囊病和胆结石的人越来越多了,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一,人的生机被压制。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状况不好,总是感觉郁闷或者压力太大,就会使得他的气机提不上来,这样他会感觉更压抑、更焦虑。人的生机被压制,少阳之气不能起来,就会影响到胆的生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去观察得胆结石的人,可能他表面上会很快乐,但是他骨子里肯定有许多让他自己非常苦恼的东西,而且那些东西他总是解不开,在心里形成了很大的心结。
第二,长期晚睡。比如有一些文字工作者,本来就很辛苦,自己又经常晚睡,从来不知道睡子时觉,基本是过了半夜一点才睡的,这种人会过分地耗散自己的少阳之火,逐渐使自己的胆经出问题,导致胆囊有毛病。所以我建议大家:即便工作很忙,不可能保证每天晚上都十一点之前睡觉,但最起码一个星期有两天,能够保证在十一点之前入睡,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会很有好处。否则,人长期熬夜,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如果人的睡眠状况不好,就会折寿。而且,从西医的角度讲,夜里十一点到一点是人体的寿命激素——褪黑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如果这个时期大家没有很好的睡眠,对人体以及自身寿命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改善睡眠、从方方面面去真正改变自己身体的一些问题,是很重要的。
第三,饮食不节。因为饮食和胆汁的分泌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一个人长期暴饮暴食,会增加胆或者胆经的负担,导致胆囊产生一些病变。
以上就是得胆囊病的三个原因,如果已经生病的人能够改变以上不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的病情会有所帮助。而且“舒肝利胆”的方法是不能治愈此类疾病的,一般只会清了虚火、补了寒邪、泄了真阳,抑制或掩盖了症状的发生而已。正确的做法是祛寒兴阳,恢复脏腑的生机,使水谷能够转化成精微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真阳之所。真阳精气充足则胆气强劲,“胆”的功能自然得到恢复。所以,治疗胆病,应该从“阴阳”方面着眼,不能就胆病而治疗胆病。假如“阴阳”的关系不能理顺,任何局部的疾病都不可能真正治愈。
4.常见胆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胆经经证的表现很明显:
第一,口苦。比如说每天早晨,有一些人会口苦,这是典型的胆经病。
第二,“善叹息”,即一个人总是长吁短叹。为什么会长吁短叹?因为少阳胆经被压抑了,气机起不来,人就希望通过叹一口气,让气机上来一点。
第三,会引发心脏的不舒服。《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的:“心胁痛不能转侧。”就是心的两边疼痛,而且心的左边特别容易疼痛,在床上翻身都很困难,这是胆经的毛病,也是因为人的生机起不来,造成了心的病变。因为木生火,胆为木,心为火,如果木不能生火了,火就起不来,就会造成心脏的病变。
第四,胆经病严重以后,在人脸上会有所显现,叫“面微有尘”,就是人脸上好像微微地蒙了一层尘土一样,灰暗,没有光泽。而且,胆经病在身体皮肤上也会有所表现,叫“体无膏泽”,人身上一点儿也不滋润。
第五,头痛,头的两边会痛。这是少阳的问题,因为胆经是从人的外眼角开始(见图9),一直沿着人的头部两侧,然后顺着人体的侧面走下来,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即小趾旁边倒数第二个脚趾)。所以人两侧的头痛,都是和胆经有关的。人们感冒,也是胆经被压抑受寒的一个象。
第六,“目外眦痛”,就是外眼角疼痛。肩膀的缺盆穴中间的凹陷处疼痛,也是胆经的疼痛。“腋下肿”也是胆经的病,因为胆经是沿着人体侧面往下走的。
第七,得疟疾。疟疾是最明显的胆经病,人得了疟疾,会忽冷忽热,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冷。为什么?因为胆主少阳,少阳与太阴接壤,属于阴阳交界之地,是阴阳的一个交通枢纽,如果邪气附于胆,出与阳明相争就会有热的表现,入与太阴相争就会有寒的表现,所以患者会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一般都是用小柴胡汤来治疗疟疾的。因为“小柴胡汤”专舒木气,木气得舒,枢机恢复运转,邪气自然因枢机转运而出。
5.胃为仓廪之官:胃有田的特性
《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刺法论》是把脾胃分开介绍的: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东汉末年,有一本专门探求事物名称之源的佳作叫《释名》,里面说道:“脾,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
我们先要解释一下“胃”字的含义。
胃
“胃”字上部是田地的“田”,底下是“肉”。所谓“田”是什么东西?“田”指大片的土地,是土地的分区。田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撒下种子就可以发芽。我们人体会出现所谓的“三丹田”——比如下焦里有一个地方叫下丹田,中焦有一个中丹田,头部两眉之间为上丹田——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也像“田”一样具有再生的能力。
“胃”字从“田”,在田里撒下种子,相当于人们吃下食物,种子可以发芽,相当于胃可以收获很多东西。收获的是什么?胃里收获最多的是精气,是水谷化成的精和气。在谈到肺经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肺主一身之气”,这“一身之气”从哪儿来?就是从水谷精微来。中医为什么特别强调护佑后天脾胃?用老年人的话来说,就是“能吃是福”。一个人如果不能吃,吃下去人体消化吸收不了,就很不好了。中医强调,如果一个人胃脉已绝,他基本上就没救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家一方面不要暴饮暴食,另一方面要养成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对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水谷皆入于胃
什么叫“仓廪之官”?胃就像粮仓的管理员,它负责把天地万物收获的这些好东西进行分类。怎么分类?“五味出焉”,即按酸、辛、甘、苦、咸五味去分。因为人体的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喜酸,脾喜甘,心喜苦,肾喜咸……人吃下食物,化出水谷精微,然后由胃重新全身心地去输布。《黄帝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胃是什么?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这个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海,五脏六腑就无源了。“水谷皆入于胃”,“水谷”就是指人们吃喝的东西,“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脏六腑的精华全是从胃那里得到的。这是胃的一个重要作用。
6.胃为仓廪之官:胃主血
另外,“胃主血”。所谓的水谷精微到了人胃里以后,所提取出来的精华就是“血”。这个“血”指的是什么?血属于中焦受气,就是中焦脾胃先吃了东西,然后“取汁变化而赤”,那个汁就是精华,精华像气一样输布出去就叫做血。人体无处没有脉,无处没有血,所以人体处处都有胃的功能在那儿起作用。
在十二生肖当中,龙对应的是辰时,而辰时为胃经当令。龙的生机是最旺的,人的胃就像龙一样,只有吃下去的东西变现出精华,人才有生机。所以人们一年四季都是要吃饭的。大家要记住一句话——饭是精血的来源,补药不是精血的来源。大家不要以为吃点药就可以补血,一定要靠吃饭,要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才能变现出血,如果胃的功能正常,人就是吃窝窝头,胃也能把它的精华提取出来变现成血,这就是胃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水谷只要被消化就变成了血,血能够往外输布、往外散。血里边更加精微的东西,一旦被吸收就是液,胃主血、主燥、主运化消化,小肠主液、主寒、主敛藏吸收。如果身体整个运化出问题,其实就和胃主血的功能相关。人体如果出现血液上的毛病,也可以从胃经当中去寻求根源。血被吸收以后,最终被肾精藏起来了,所以肾精的来源也是胃。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护脾胃。
养护脾胃有一个原则:吃饭最好是七八分饱。早晨七点到九点是胃经当令,这个时候一定要吃饭,因为经脉气血是从子时一阳初生,到卯时的时候阳气就全升起来了。辰时,太阳也已经升起来了,天地出现一片阳的象,人体需要补充一些阴,而食物属于阴,这个时候吃早饭,就像“春雨贵如油”一样,能够补充人体能量。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得很丰盛才可以。而且吃早饭不容易发胖,因为上午是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吃饭最容易消化。另外,到九点以后就是脾经当令了,脾经能够通过运化把食物变成精血,然后输送到人的五脏去,所以早饭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午时以后,大家也要吃一点。到了下午,一派阴霾之气,所以中国古代人就讲“过午不食”,但是这个做法对现代生活是不太实用的,因为古人是先去劳作,回来以后吃点饭,下午四点多钟再吃点饭,但是他们晚上八九点钟就睡了,我们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步,因为现在人都睡得偏晚,所以晚饭是肯定要吃的。但是要想让夜里的睡眠好,晚饭就要少吃,既补充精血,又不会把脾胃过度地累着。总结一下,就是人上午吃东西好消化吸收,下午吃东西基本上不太好消化吸收,所以晚饭八成饱就是很合适的。
7.常见胃经病及其中医对治:胃主血
胃经病一般都会表现成什么样子?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大段的描述。
第一,“洒洒振寒”,即人会无缘无故哆嗦一下。“振寒”就是哆嗦,这是胃火不旺的一个象。因为胃经属阳明燥火,要是没有火,水谷精微化不掉,没办法消化和吸收,人体就会出现“洒洒振寒”的象。
第二,“善伸数欠”,即人特别爱打哈欠。这说明人的胃很寒,是胃气虚、胃气不振的一个象。不过,打哈欠是一种自救,当人打哈欠的时候,胃是处在抻拉状态的,通过打哈欠可以让胃气稍微舒展一下,把胃寒散掉一些。用西方医学的说法,打哈欠可以增加吸氧量,其实,吸氧也是气的问题。中医认为,气从胃来,通过打哈欠这个动作可以让气能够旺一些。
第三,口歪。如果阳明胃火太胜,而血又不足,人体营养不够,嘴唇就特别容易上火,然后还会出现口歪。
第四,唇胗,就是嘴唇外翻上火。因为胃经环唇而走,所以胃部有病,有可能会出现唇胗。
第五,牙痛。不过同样是牙痛,大家也要有所区分。胃经的牙痛是上牙痛,因为胃经入上齿中,一般针刺,即扎一扎胃经的内庭穴就可以了。
第六,“颜黑”。当胃统摄血的功能降低时,血不能“上荣于面”,即心血带不上来,所以人的脸就会很黑。
第七,“鼽衄”,就是流鼻血。这说明脾胃不再统摄血了。胃气是以下降为顺的,而现在所谓的呃逆,都是属于胃气不降造成的。胃气往下降,对于女人来说,表现为月经,可是如果上逆就叫经血倒流,有可能从鼻子出来,这就是鼽衄之症。
第八,“喉痹”。胃经走咽喉(见图10),胃经起于迎香穴,往上一直走到山根,然后分两支,一支走脸,另一支沿着头角到额颅,沿着颈部一直往下走。总之,就是要经过咽喉部分。如果胃气不降,咽喉部分就会出现肿痛,得不到滋润,特别干。女人为什么会变老?女人到了三十五岁以后,阳明胃经会衰,整个脸就会显得苍老,皱纹都会生出来。
第九,水肿。人的肚子会特别大。脾主运化的功能,如果脾无法化湿气,就会形成水肿,因为脾主湿土,湿气化不掉,就像沼泽一样,水越来越多,形成水肿。水肿是阳明燥火和肾火不旺导致的。
第十,“膝膑肿痛”,就是膝关节出现肿痛。因为胃经是沿着伏兔穴一直往下走,中间经过膝盖,“下入膝膑中”。很多老人的膝盖疼痛的毛病,实际上和胃经不通有关。因为中医讲“不通则痛”,人老了以后,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吃的东西也少,气血就更加少,如果再不锻炼,经脉就会不通畅,整个膝盖就会出问题。
十一,“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就是如果胃火太盛的话,人们就特别容易饿。有的人刚吃完饭就会饿,这是阳明燥火太盛所造成的。
十二,精神症状方面。同样一个胃病,在精神症状里可能表现为两方面,一个是实证,狂躁,即癫狂症;一个是虚证,即忧郁症。
“甚则郁,上高而歌”,为什么登高而歌?因为人的运化和输布没有制约,他就狂了,开始张扬起来,总觉得自己特了不起,没事就坐着瞎想,脑子里想的与之交流的人物,全是领袖阶层,这是典型的狂证。实际上是阳明燥火和身体的输布功能出现了不能制约的现象。接着他会“弃衣而走”,开始出现裸奔、到处乱跑这种现象,说明这个人已经没法掌控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没事老返回家去,老有不放心的事,总怕自己抽的烟没有掐灭,一遍一遍地跑回去看,一遍遍地检查,这可能代表他负责任,但是,其实是因为他肾精和脾胃精气不足造成了他内心的惴惴不安。比如说他听到点响动,就很害怕,“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假如有人听到拍桌子声就恐惧,这是胃病。可是同样的,声音也可以用来治病,比如小孩子因为脾虚特别嗜睡,古时人们可能会用敲拨浪鼓的方法来让小孩醒过来。因为鼓音是振奋士气的,就像古代战争,打仗之前一定要敲鼓,可以振奋士气。虚证方面,人还会“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说明他非常地不自信,非常地悲观。
8.小肠为受盛之官:小肠主吸收、变化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中医认为,小肠的一个功能是主吸收,有点像税务局,总是吸收精华。另一个是主改变,“化”就是把一个东西彻底地改变。
“化”是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着的人,即把一个人彻头彻尾地改变。小肠接受容纳脾胃腐熟的水谷,并将之充分腐熟和吸收。按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将食物中能够消化的部分都化成人体能够吸收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元素——精,这就是“化物出焉”。精就是水谷变化以后的精微产物,是组成人体脏腑组织的最基本物质。小肠化的是精,也就是“液”,是人体气血的精华。从文字上解,“肠”字在古文里,都有畅通的含义,所以大肠和小肠都是通道。小肠这个通道主要管什么?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收了很多东西,但是它自己不能用,它必须把它的精华拿出来,上缴“国库”,然后由“肾”来做国库的管理员和支出官员。
9.小肠为受盛之官:常见小肠经病及…
第一,蝴蝶斑。小肠经走颧骨这个地方,所以“斜络于颧”。如果女人长蝴蝶斑,就说明她的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了,体内开始堆积垃圾。所以像蝴蝶斑这种现象,并不是说通过外部美容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小肠、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来真正地解除。
第二,“嗌痛颔肿”、“不可以顾”。小肠经沿着脖子两侧走(见图11),所以像嗓子痛,像脖子两侧、两个腮帮子肿也是小肠病。我们听过“脸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话,得小肠病的人脖子两侧、腮帮子会特别大。如果小肠经出现病变,转头也会出现问题,“顾”就是回头的意思,“不可以顾”就是回头比较费劲。
第三,“腹若垂囊”,肚子特别大,都鼓出来了。胖人往往把腰带别在小腹部位,因为肚子太大,提不到腰那里。其实,这说明他的吸收功能出问题了。
第四,耳聋。因为小肠经走耳部这个线路,所以耳朵的病症也和小肠病变有关。
第五,如果小肠的吸收功能特别差的话,人就会出现眼睛黄、脸颊肿胀的样子。
10.大肠为传道之官:主津所生病者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水谷被消化变成了血,血里边更加精微的东西,一旦被吸收就成了液。液不一定在脾胃处被消化吸收得非常干净和彻底,所以有一部分要经过大肠和小肠的进一步吸收和分泌,分别出清和浊的东西,清者为液,由小肠吸收,浊者就为糟粕,由大肠传导出去,即把精华的液渗透出来,就是“津”出来。大肠就像管理调度道路运输的官员一样,能够传导糟粕也能传导水液,所以称之为“传道之官”。
大肠传道,其功能在于一个“津”字,“津”是动词,指分泌功能。《灵枢经·经脉第十》说:“手阳明大肠经脉,……是主津所生病者。”所谓“津”,在《灵枢经·决气篇第三十》是这样定义的:“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也就是说,由于三焦经脉通畅,人体才得以进行新陈代谢,就像皮肤具有敛藏功能的同时,皮肤上的毛孔又具有疏泄的功能一样。而新陈代谢主要是通过水作为介质来运送营养和垃圾,也就是用水液来进行代谢。如果阳明经气不足,就会使得新陈代谢失调。按现在西医的话来说,属于内分泌失调。“汗出溱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只能渗出而不能回流的意思。
简而言之,津就是指液体只渗出而不能倒流的意思,就像人体的汗液只会流出体外而不会渗回体内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济泌别汁”。所以,大肠具有主管人体内分泌的功能。比如:汗、涎、泪、尿、体液(组织液)等。
大肠火盛,“津”的功能过强,人会便秘;“津”的功能不足,人就会溏泄,也就是拉稀。现在市面上主要是靠使用番泻叶这些腹泻的方法,来解决便秘,但久而久之人会很虚弱,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还是要从大肠“主津所生病”的功能上去解决这两个问题。
常见大肠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大肠经证经常会表现在哪里?
第一,下齿痛。大肠经也走牙齿,胃经的牙齿疼痛是上齿痛,大肠经病变,会造成下齿疼痛。如果是下牙痛,就要取大肠经的经穴,扎合谷穴、颊车穴这些地方就很管用。
第二,脖子粗。大肠经也走颈部,所以脖子粗、肿胀也和大肠经有关。
第三,两臂痛。大肠经经过食指(见图12),并沿着手臂一直上来。如果两臂上缘痛或者食指不灵活,也说明大肠经出了问题。
11.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主枢纽”
三焦经在中医里号称“孤府”,它是一个很奇特的脏腑。所谓“三”者,取象“三才”,就是人的腹腔,将所有脏腑包罗不遗也。三焦与心包络互为表里,三焦为脏腑的外卫,心包络为君主(心)的外卫,就像北京城墙和紫禁城墙的作用和关系一样。它们都属阳,均称之为“相火”。如果能够明白心包络的功能,那么,三焦的功能也就好理解了。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是开决、疏通,“渎”为水沟,三焦的社会职能为疏通水道,保障水利万物并且无害于万物。中国自古就重视水道的通利,大禹就因治水而为圣王,因此,用“决渎之官”来比喻三焦,无非是强调三焦于身体的重要意义。
我对三焦的理解是这样的,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间都有一个联系的系挂,而三焦就是这个系挂。人体系挂是哪些东西?像膜、筋,还有脂肪或其他连缀物,这些都相当于三焦。三焦一定要保持通畅,这样人体才能健康。如果不通畅,人就会生病。一旦三焦都生病了,那人就很危险了。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我们看任何一个病,都不能孤立地去看,因为经脉都是相通的,“如环无端”,所以如果病变出现在这些系挂上,就是三焦不通畅,是三焦出问题了,相当于水道出问题了。在华佗的《中藏经》里,曾经提到过三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腑脏,它是总领
五脏六腑的。为什么总领五脏六腑?因为它是连缀五脏六腑的筋膜,而且还管营卫之气、经络等。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和内外,让内外不通畅的地方全部都通畅,并且“营左养右”,营养左边养护右面,而且还会“导上宣下,”这说明三焦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黄帝内经》把三焦归为少阳,所谓的少阳就是小火,“焦”字下面的四点水,实际上是火的意思,而上面的“隹”是指小鸟,既然烤小鸟一定要用小火,所以人体内部不可以火太大,火太大会折损寿命,叫做“壮火之气衰”。而“少火之气壮”,少火就能够使气一点点地生起来,这是三焦的一个作用。即人体内部一定要保持一个相对恒温的状态,温度不要太高。
三焦“主枢纽”,枢纽就是连接点,如果枢纽出问题了,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所以中医一再强调,要保持三焦的通畅。
常见三焦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第一,耳鸣。三焦经是走耳朵的,如果耳朵出现了“浑浑”的现象,都和三焦有关。“浑浑,耳聋声也”,所谓的“耳聋”指的是耳鸣,耳鸣又分实证和虚证。如果是很细微的蝉鸣就是虚证,如果像火车的“轰隆轰隆”就是实证。
耳朵里边有很多的经脉,像肾经、三焦经、小肠经等,所以耳部的病变不容忽视。人会耳鸣,一种是肾精亏虚,身体透支太多;一种是三焦不通;一种是营养气血上不来。一般人老了以后,出现耳鸣是很正常的,因为人老了之后,元气、肾精亏失得很厉害。如果中年人出现这种现象,就要有所注意了,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对自己的身体有进一步的认知,要注意养护身体,不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第二,肿胀喉痹。咽喉要肿胀、痹住的话,都是三焦经的病变。
第三,汗出不止。如果三焦少阳转输的时候出了问题,人就会出现“汗出不止”这些现象,因为体内不通畅。
第四,目锐眦痛。三焦经也走外眼角,所以外眼角的疼痛,也和三焦经有关。
第五,无名指麻木。三焦经也走无名指这条线,如果三焦经不通畅,无名指会出现麻木或者不灵活的现象。
12.膀胱为州都之官:膀胱主气化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指水聚之处,其“官”行太阳之职,主“气化”。三焦主水道,相当于主管江河的官员,膀胱为水府,是储藏水液的地方,是主管湖泊的官员。两者都需要先天真阳的气化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有人认为江河外溢,储存起来的一部分东西,就是湖泊。
膀胱和三焦不一样,它不管水道是否通畅,它只把精华全部收藏。在《黄帝内经》中,膀胱的阴阳特性是为“太阳”,“太阳”的固摄力是最强的,它主寒,寒的凝聚力量是最强的,所以膀胱能够把人体精华的液全部藏住,藏住以后,再通过太阳气化的作用,把液输布出去,即“气化则能出矣”。而“气化则能出矣”的“出”,一般指两方面:一为“生出”,一为“下出”。比如:能够从毛窍生出的是汗,口中分泌的是涎,肺所分泌的涕……而能够从下而出的“重浊之汁”就是尿,尿存于尿脬(suī
pāo)内,尿脬内存的尿是人体多余的、承载人体垃圾的液体。假如人遗尿、“癃闭”(撒不出尿来)都与膀胱的气化有关。
所谓“津液藏焉”,是指膀胱所属的足太阳经脉的功能可以使“津、液”的物质和功能存于身体内(而不是存于膀胱这个器官内)并发挥其正常作用。而且,足少阴肾经主里,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真阳不足,膀胱经“存津储液”的功能就会虚弱,就不能发挥“津液”的作用,所以,肾虚的患者皮肤和口腔干燥,但稍微活动就爱出虚汗。如果足太阳膀胱经所存的“津液”功能可以得到真阳的气化作用,就可以正常地将小肠所吸收的营养液供应给所需的脏腑和组织,即能向外滋润皮毛却不会出虚汗。口腔、鼻腔、皮肤干燥其实都是真阳元气不足造成的。
“津”是动词,是在经脉通畅的前提下,体液从里向外渗出的意思。“津”是一个人体生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液”也是动词,是指由脾胃运化所获得的水谷精微经过汇聚而被收藏,再经过凝聚和生发功能的共同作用,而后根据人体的需要对脏腑进行补充和温煦,并使人体的卫外功能更加牢固。也就是说,液是一个不可更改顺序的生理过程。对于现代所谓的“血液黏稠、血脂高、血糖尿糖高、口渴、便秘”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虚火过旺而导致“津”的功能过度以及“液”的功能不足,使脏腑组织的液体过分排出,导致血液浓度过高,于是就出现了“血液黏稠、血脂高、血糖尿糖高、血压高、口渴、尿多、食多、便秘”等症状,由于人体需要水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于是就会出现口渴的症状,从而使人通过大量饮水来补充人体组织所缺少的液体。
常见膀胱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膀胱经证都有哪些表现?
第一,“冲头痛”。因为膀胱经是从睛明穴往上走(见图13),然后沿着后背一直到小脚趾的外端,把整个头部全部走了一遍。如果前额头痛,属于胃经,但是如果你整个后脑部位疼,就是膀胱经的疼痛了。
第二,“目似脱”。就是眼珠子恨不得要掉出来那种感觉。
第三,“项似拔”。即人整个后脖颈都是僵硬的。
第四,腰酸、背痛、腿抽筋。如果“液”不能濡润经脉的话,人的整个后背就会非常紧,总是觉得不舒展。如果进一步发展,整个腰脊就会特别疼痛,最后“腰似折”,腰就像要折了一样疼。为什么膀胱的病会和腰有关?因为膀胱经是沿着督脉的两侧一直下来,和肾是表里关系,所以肾经的病和膀胱经的病,它们经常会表现出一些相似的症状。如果继续往下发展,到了腿后侧的正中线,就会“如结”,小腿肚子就好像打成结了一样特别僵硬,还有一种被撕裂似的疼痛感觉。中国文化经常说“人老腿先老”,这个“腿先老”实际上就是膀胱经气虚的一个现象。大家可以通过泡脚来缓解这种症状,但是在泡脚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注意,最好能够泡到膝盖以下,把小腿肚子整个泡进去,并且要经常按摩。
有一些人特别喜欢把腿放到高处,实际上这也是人的自救功能,因为他的腿总是沉的,再加上膀胱经气虚,他整条腿的后半部分都是紧的,当他把腿翘上来以后,实际上相当于在抻拉膀胱经。《黄帝内经》认为膀胱是“主筋所生病者”,人体中无处不在的筋最需要“液”的滋养,“液”不足则筋必不能发挥柔韧有力的特性。所以我们现在一
般锻炼的时候,都经常会压腿,抻拉腿部的筋,如果用中医的理论来理解,就是通过抻拉膀胱经,让膀胱经气的作用更加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坐办公室的人员,没事就可以把两腿伸直,然后把前脚掌尽量地往回收,使劲蹬后脚跟,或者每天揉揉小腿肚子,经常地按摩小腿,对膀胱经的经气很有好处。
第五,痔疮。因为像肛门还有子宫这些地方,都有筋的功能,都有伸拉和弹性,而弹性一旦出问题了,实际上就是膀胱经气不足,然后津液不能濡润经脉,所以导致了痔疮。子宫也是有弹性的,所以要是出现子宫肌瘤的话,也是筋病,和膀胱经气虚有关。
第六,容易出现狂证、癫疾。所有的癫狂症在某种意义上都和人们的大脑有关,而膀胱经是走后脑的,所以膀胱经气虚,也会造成筋的问题和头部的一些病变。
第七,“小趾不用”。就是人的小脚趾不灵活、麻木,疼痛。大脚趾的疼痛和脾经有关,小脚趾的疼痛和膀胱经经气有关,中间脚趾的疼痛和胃经有关,而脚底痛和肾经有关。
《灵兰秘典论》将所有脏腑的主要功能都用世间的官职进行比喻,能够使学医的人在无形之中准确地领悟脏腑的功能,从而正确地进行诊断、分析和治疗。倘若只片面地学习和了解西医对脏腑功能的阐述,就无法对脏腑气机及其关系进行正确地判断,也就无法成为真正传统的中医了。而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描述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身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