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芜湖状元坊忆旧【转载】

(2019-06-07 19:54:38)

长街“改造好”以后,我去过多次。要不是那几条旧巷子还在,像我这样的“老芜湖”怕是摸不着东南西北了。

如今的“状元坊”破烂不堪今非昔比。

每当我伫立在长街的街头巷尾,徜徉在那历经数百年早已变得光滑槽深的红麻石路面上,我的思绪常回到几十年前。旧时“状元坊”的景象渐渐地在我眼前清晰起来。

我小的时候,芜湖城区很小。出门只需“甩腿”。从我家到“陶塘”、“大花园”,“百货公司”、“中山路”;到体育场、赭山......,“状元坊”几乎是我的必经之路。特别是1960年念初中之后,更是每天必经的一条路。

在上世纪50年代初,“状元坊”靠长街一端还有一个牌坊。上面的字记不得了。“状元坊”长不过百十米,宽却可容下两部板车顺利交会。这在芜湖众多的巷子中算是既宽又长的了。

巷口西边是炕烧饼的(有网友写过“炕山芋”)。东边是肥皂厂的车间。

从长街走进“状元坊”。

西边依次是秤店、纸盒作坊、裁缝店、小人书摊、炒货店,炒货店旁边是一条窄窄的茬巷——经过“状元第”,通向“新华戏院”。过了茬巷是“第一泉”澡堂、“水货炉子”,然后是兴隆巷横向的茬巷,过了这条茬巷,是转着红白相间灯柱的理发店、原教会办的“育英小学”、基督教“三自爱国教会”的边门、老冯卤鸭店,临二街是糕点糖果店。民宅夹杂其中。

在二街,偶尔会看见车顶背着一个大煤气包的中巴车开过。那是当年芜湖唯一的一条公交线——从新市口至大砻坊。(大砻坊是当年芜湖的老工业区)

二街对面,向东穿过几家豆腐店和酱坊聚集的短巷就是“上二街菜市”。

现在回头从二街走进“状元坊”。

东面是一片民宅,接下来是另一家“炒货店”,过了“狮子桥”的横向茬巷,就是私立“湘园小学”。接下来便是肥皂厂。

跨过“长街”,南面是“张恒春”。我家就紧贴“张恒春”后门。

我第一次走进“张恒春”是为了观看梅花鹿。

一跨进“张恒春”,便感到凉飕飕的,同时一股中药材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当当当”的铜研钵声不绝于耳。那只不大不小的梅花鹿就放在大厅的铁笼子里。供大家参观。

大厅的右手是一长溜荸荠色(芜湖人读成“pu qi se”)的高柜台。左手是参茸等名贵药材展柜。

四乡八野来这里抓药的人很多。只见药师接过药方,娴熟地在身后满墙的药盒里抓药,用戥子称好,均匀地分倒在柜台上包药的黄色方纸上。抓完药对照药方核对无误后,便伸手拉下头顶的细绳捆扎。

50年代“状元坊”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的是小人书摊及“第一泉”澡堂。

“湘园小学”对面那个小人书摊,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用砖头支起的槽门便是孩子们的板凳。摊主很精明,通常会把一本厚书分拆装成二、三本,再用牛皮纸另做封面,并分别标注成“上、中、下册”以增加租金。然后用自制的马粪纸书套把它们装起来。小人书的封面则贴在书套上。靠墙的书架上分层插满了小人书。每层都用鞋底线拉着不让小人书掉下来。小人书中既有《封神榜》、《隋唐演义》、《三侠五义》、《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书”。这些书应该是解放前留下来的“古董”了,它们构图简单,笔法粗犷,一色繁体字。也有影印成蓝色的、50年代的故事片。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反特故事和战斗故事。

“第一泉”澡堂里的“大众座”,冬天总是氤氲缭绕暖暖的。点着蜡烛的风灯修脚的,偶尔低声“瓜子花生米干子”的叫卖声,伴随着跑堂的应答声手巾把子在头上“武来武去”的,是我儿时澡堂的亲切记忆。

到了60年代,“状元坊”有了很大变化。私立“湘园小学”变成公立“中长街小学”;教会“育英小学”变成公立“中二街小学”;肥皂厂与“华福”合并;那个理发店合营到中山路的“凤凰厅”;秤店走上“合作化”道路,搬到“华纱布公司”附近;老冯卤鸭店退缩到自家成了“前店后坊”。二街口的民宅大概是“危房”吧,拆去一大片。只剩下“狮子桥居委会”。

变化最大的要数“张恒春”。“张恒春”被“沿河路”“割除”了“尾巴”。剩下的房子一部分成了“饮片厂”;另一部分与征来的布店及干货店连成一片,创办了“芜湖市中医院”。至此,“张恒春”只剩下长街的前半部分“药店”了。

到了“文革”时期,“张恒春”几乎停业。

而“中长街小学”的一部分则成了“区办摊子”生产伟人石膏像的作坊。“中二街小学”变成“中二街幼儿园”。在疯狂的“破四旧”中,我才知道“状元第”原来与张孝祥有关。为此我曾特意进去看过。那只是一个“大杂院”,看不出名堂。

西洋镜、“拉洋片”偶尔也会设摊“状元坊”巷口。那“拉洋片”的,一个木箱前三个圆孔,三个坐在凳子上的小孩一起观看。摊主则站在一侧的矮凳子上,一边唱着“康得拉格康得哟”,唱叙着故事梗概,一边拉动牵线变换着画片。其实“西洋镜”和“拉洋片”的故事并不连贯,只是几张画片而已。但是对于那时候的孩子们来说,却充满了神秘与稀罕!

在炎炎夏日,当太阳“落山”以后,家家户户都把凉床、门板、靠椅、春凳、板凳搬出来,形成一条不见首尾的“竹木龙”,从沿河路穿过长街、状元坊,延伸到二街。男人几乎清一色的赤膊纳凉。木屐声、芭蕉扇扑打蚊子声此起彼伏。他们一边呷着茶一边海阔天空。而女人则一边低声哼着“摇篮曲”,一边用扇子驱赶蚊虫。待宝宝睡熟了凉透了,才把宝宝抱回家。远处偶尔传来卖蚕豆和冰棒的吆喝声,是那么清脆响亮。在昏黄的路灯四周是一圈“黑压压的”蠓虫。萤火虫时隐时现。远处近处是一片蛐蛐的叫声。那是夏秋夜晚最动听的音乐。硕大的“油葫芦”、蚂蚱、“金龟虫”偶尔也会从身旁跳过。

空旷的街道巷道啊,成了蜗居的市民们夏夜享受凉快的消暑福地。

  作者:镜湖新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