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再游宋都:一 小桥流水赋写新意

标签:
河岸湖边小桥流水朱栏包公开封旅游 |
分类: 生活随笔 |
(开封的旅游胜地:通往龙亭的宋都御街)
昔日宋都汴梁东京,今日开封,古老而神秘,传奇而文明,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彰显着古色古香古韵的丰硕魅力而闻名世界,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94年,我大学毕业离开这座城市,在这十余年里,我常常思念我的母校、我的同窗,也常常在想:今日的开封是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开封现在是否还是风影卓越、风姿依旧?今天,时隔十多个春秋的秋高气爽,金菊怒绽,空中到处弥漫着菊香的秋日,我和几名好友相约来到开封----我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城市,我的第二个故乡,再次领略开封的倩姿丰影,一睹开封今日的风采。
当我们的车缓缓驶进市区,我急不可待的摇开车窗往外张望,宽阔的街道代替了以前的小巷,竞相开放的菊花摆满了大街小巷,一条条小河上拱着一座座石架桥,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河水潺潺......看着这似曾相识而又感到陌生新奇的城市,给我的感觉是耳目一新,再次让我怦然心动,为之动情。我们索性下车步行,穿大街,走小巷,搜往日的记忆,寻昔日的感觉,找当年的踪迹。
在我记忆中,我当年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包公湖,炎炎的夏日,傍晚时分,清风拂面,栀子花香夹带着白天的余温扑鼻而来,坐在湖边,索性把脚丫子放在湖水,感受着一丝丝的凉意,橘黄色的灯光在淡淡的月光的陪伴下愈加显得柔和多情,屹立在湖边的著名的开封博物馆,在朦胧的灯光和月光下影影绰绰,这时的的思维会在悠闲中飞跃,想象的骏马会奔驰到古老的宋朝,体会当时的繁华和昌盛。那种惬意,那种悠闲自在不言中。
今天,我再次来到湖边,惊奇的发现,包公湖已变了样,以前圆圆的湖畔现在竟然与一条条河流相通,河上架着的小桥一座座,桥上人流车流熙攘,桥下水流缓缓,河畔绿树成荫,无名的小花在秋风中开的也是异常灿烂。若不是淮河医院立在湖边,我真的以为走错了地方,现在的我竟然找不到了博物馆的具体方向。常住开封的大学同窗(前来接应的东道主)哈哈大笑,指着古色古香的一座建筑说:那不是博物馆?然后又指着一条小河告诉我:包公湖连着河流的这边,龙亭的潘杨两家湖连着河流的那边,这是最近几年开封的一项大工程,把包公湖得水域和龙亭的水域连在了一起,增添了怡人的景致。我睁大眼睛,惊异的表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连接包公湖和潘杨两家湖的河流的一条小支流)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一带清流,翩如惊鸿,宛若游龙;青石漫成的河岸小路,随着河流蜿蜒前伸;河岸疏林如画,朱栏环卫的长廊也是廊回路转,曲曲折折。
我们一行人拾级而下,沿着青白色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在河岸边漫步,欣赏着河边独好的秋景。
(在河流中围成的一方池塘中的芦苇,已开始枯萎)
河岸的一边竹梢蕉叶,白柳横坡。树头绿中泛黄的树叶翩翩,树下苔癣成斑。不知是杂生还是有意栽植的藤萝相互掩映,微露的羊肠小道幽幽通向藤木的深处。今天中午是暖日当空,温和的阳光透过枝叶已不再浓密的树叶藤萝,在枯黄的草地上投射出圈圈光斑,一旁的一丛丛翠竹也在阳光的嬉戏下竹影参差,枝叶婆娑。林中鸟鸣,河水低唱,池中芦苇在秋风中摇曳着已经枯萎的枝干,虽然莲花的残茎敗荷,更助秋情,也会使人自然地想到“荷出绿波,日映朝霞”的风姿,此时虽在深秋,全无清寒透幕之感,也是别有一番幽情。
(河岸的长廊,青白石堆成景观。大学同窗,今日的东道主在此留影)
河岸的另一边则是曲折游廊,朱栏环卫;青石嶙峋,堆石为山;依山之榭,方厦园亭;临水之轩,雕檐绣槛,飞楼插空。古代戏剧里的执手十里长亭难话别的情愫在这里自然而然的滋生于心底。
(临水建筑,古色古香古韵,彰显着古都开封独特的魅力)
冉冉白云,澄澄碧水,小桥拱起,绿树清溪,朱拦青石,鸟惊林树,廊回路转......少了北方的粗旷,多了江南的水秀,这里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画面让人好像来到了西子湖畔。你瞧,垂柳柔顺的枝条在阳光下随风轻轻摆动,那份妩媚,那份娇柔,犹如河边浣纱的少女,清澈的河水泛着微微的涟漪哗哗的流淌,也犹如西子姑娘在随风起舞歌唱,所不同的是欢快的的旋律代替了西子姑娘凄美哀怨的歌声,更没有冷酒醉卧湖边孤独的潇洒,也没有徒留孤单身影在水面成双的凄凉。
地处闹市的此处,没有闹市的吵杂,没有闹市飞絮,虽然洁净几乎到了飞尘不到的程度,但是却不是人迹稀逢。垂钓者是一线排开,本地市民到此休憩,外地游客到此游玩,新婚的年轻夫妇把这里作为拍婚纱照的佳景。这里即现代又古朴的文明气息,在若隐若现的太阳下,好像是“却把青梅嗅”的少女,娇羞而又顽皮,赋写着北方人的特有的江南灵气,谱成了一曲现代版的古都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