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w690/001KXMk2zy6HDwS4oL749&690
模式推进“研讨引路课”的数学第一节示范课是六年级刘艳萍老师讲的《比例尺》。这样的课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课堂上老师稍作点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真正投入到知识当中一步步思考感悟理解掌握,知识被学生主动获取。
刘老师的课堂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放大和缩小的两幅实物图(中国地图和蝴蝶图),让学生发现实物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比缩小或放大画到图纸上的。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比例尺。刘老师从生活中发现“比例尺的运用”,再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比例尺的作用,初步感悟了比例尺。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教师课件出示自学课本48页、49页的自学要求。这里教师设计的自学要求相当关键,把重点难点知识必须凸显在自学要求中。刘老师把握的相当到位。如“比例尺1:100000000和2:1分别表示把实际距离怎样?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抓住了难点,让学生真正搞清两种情况,同时发现规律:“1”在前项是把实际距离缩小,“1”在后项是把实际距离扩大。
第三环节:全班展示,教师精讲巧拨。学生在自主合作后站在讲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只是辅助引导。学生在这里再一次回顾并同时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知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一些疑问也得到解惑。这个环节感觉也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
第四环节:达标检测,巩固提升。教师通过教科书、课件让学生逐层练习,各种题型都进行尝试。练习基本占用了本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量很大。
第五环节:梳理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疑问等。
对这节课我的一些浅显的建议:
1、对于“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把实际距离扩大”这两种情况学习的不够深入,在实际例子上不凸显。在我脑子里只留下了“前项或后项是1”的规律总结。建议是否让学生多找些这样的例子,或者教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形象感悟什么情况下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并让学生尝试写可行的比例尺,运用中真正感受理解。
2、对于学习方式的建议。在全班展示环节中,感觉只是小组汇报。全员参与度不够。我认为小组汇报后,其他同学没有再次合作交流一下哪些知识是自己有所收获,还对哪个知识有困惑。也就是每个学生都应该真正使自己的思路达到提升,知识在头脑中清晰。也或者是把难点处让小组再次交流,每个成员都来说说。
对这节课个人的一点感触:
听了这节课感觉就像春风吹醒了冰冻的大地,这样的课我们低年级是遥不可及的。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自学、合作、表达能力,希望上三年级时能够驾驭了这样的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