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命更高处进发——2020年兰州大学新教师研习营心得体会
(2020-12-13 22:37:28)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历史 |
分类: 随笔 |
向生命更高处进发
——2020年兰州大学新教师研习营心得体会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 田宝祥
2020年,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意味着很多:00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20岁;90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30岁。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脸上布满皱纹;小时候崇拜的偶像,早已风光不再。试问:岁月与时间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有一些答案,或可从书籍中得来;有一些答案,则只能在生活中找寻。2020年1月,疫情弥漫。2020年2月,姥爷去世。2020年6月,博士毕业。2020年7月,入职兰大。一转眼,我已经在大学老师的岗位上工作半年了。一转眼,2020年就要过去了。
11月19日,一个晴朗的下午,本部的报告厅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除了几个同事、几个朋友,这里面的绝大多数人,我是不认识的。我看了看旁边的几位女老师,旁边的几位女老师也看了看我,大家莞尔一笑。前面站着的,是我们的严纯华校长。我意识到,我们的研习营开始了。校长的讲演题目是“如何更好地启动自己的职业生涯”。校长身形挺拔,声音洪亮,大约平时是有做一些运动的。听校长讲话,我的内心颇为澎湃。讲演一开始,校长就告诫我们:一定要知道“四有”好老师的内容是什么!我生怕被提问,赶紧在心里回顾了一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校长紧接着又谈到几个重要的话题,例如“教学是天职”、“把科研作为自己的兴趣所在”、“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等,我亦觉得十分受用。
这学期我没有课,但我做了班主任。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我逐渐意识到严校长所强调的“多听、多看、多琢磨”是多么重要。上周末去榆中值班,有个同学来找我,告诉我她经常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她的这一想法,其实很多人都曾有过。读博那两年,我也时常觉得似有千斤重担压在肩上。那么,怎么办呢?我只好将校长讲给我们的话——“多听、多看、多琢磨”——再讲给她。我说:有的思想内容自己不懂,不妨听听老师怎么传授、同学怎么理解,总而言之,可以先吸收、再咀嚼,然后慢慢地消化。怎么消化呢?四个字:坐冷板凳。从方法上讲,无论泛读还是精读,做一些笔记、写一些心得、留一些印记很有必要,要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反复推敲,也可以跟同学讨论,最后形成自己的论证和观点。严校长所说的“多听、多看、多琢磨”,其指向也在这里。说到底,即是希望我们能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无论是我的学生们、还是我自己,或许都应该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去要求自己、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古话说得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与“厚积”始终是“约取”与“薄发”的先决条件,学习如此,做事如此,而今面对疫情更是如此。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在事上磨,磨的是心智、也是心志,有耐心、有韧劲,事事磨砺、事事周到,即是光明一生。
此时此刻,看着窗外的高楼和月亮,想着庆阳老家的父母和亲人,我觉得我很幸福。我此刻的幸福感,多半来自于大学老师这份工作。通过研习营的一系列活动,尤其是校长的讲演以及新教师的素质拓展,我对兰大的情感正在逐渐地建立起来。年轻的头脑都爱歌颂自由,但问题在于,自由总是相对的,这也就意味着个人无法脱离家庭、集体、社会而存在。事实上,只有当我们在家庭、集体、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坚守自己的信念,我们才会感到心安。我想,兰大之于我的意义也在于此。我希望我可以在这里扎根、奋斗,不断向生命更高处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