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2009-08-10 23:29:36)
标签:

经典阅读

人文素养

语文

悖论

教育

分类: 银瓶乍破——教学

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而笔者认为,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如下两种悖论:

悖论一:过于偏重工具性应用,忽略人文性教育。

  受语文高考试题指挥棒的指挥,受网络和生活快节奏的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甚至包括部分高中教师都在有意无意的忽略语文的人文性教育。表现为:教师还像小学教师一样偏重于字词句的教授,不敢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识记这些基础知识,而对于课文中包含的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则少讲甚至不讲;语文课在学生高中三年中,处于低受欢迎的程度;学生高一高二对语文付出很少,高三才买一本复习资料,靠做题提高成绩。

悖论二:扭曲语文的人文性。

  古语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读书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修养,形成某种气质。而好多同学、教师错误的理解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为读书越多越能写出好文章,其实则不然。“学而不思则罔”,如果读书了,而不思考、吸收、借鉴、化用书中的精华,那么,慢慢就会由“读书人”变为装书的“书柜”,“书柜”自然而然是写不出好的文章的。

笔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抱着探索的目的,和同行来一起尝试寻找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佳契合点。

无庸讳言,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并非篇篇精彩,很有必要补充一些其它好版本的精品文章,如严凌君自编的教材,华东师大版的教材等。教师应精讲精品文章,和学生共同思考我们应该从这类型文章中吸收些什么?应该如何品读这类型经典?

经典,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某一领域的一个高度,是当时思想智慧的结晶。流传于今的传世经典更是经历了时间长河的冲洗考验,优胜劣汰才得以被保留下来。“得法于课内,收获于课外。”笔者鼓励学生阅读经典,鼓励读、思、写、用相结合的立体式阅读。

读:就是读原版的经典名著,不论是文学的、史学的、哲学的、还是心理学的、理学的,而尽可能的不要进行“文化快餐”或“图解名著”式阅读。

思:就是要求学生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为读书而读书。提倡每人每学期精读一部经典名著,也可以几个人为一组进行研究性阅读,尽可能的找资料,读通读懂一部经典著作。

写:就是平时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阅读经典的点滴体会,学期末时,再以书面的形式将平时的点滴体会整理成文,写出自己或小组阅读的思想结晶,供全班交流。“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就是两种思想。”

用:将自己吸收的思想内化,酝酿后变为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长期的积累,相信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也能够写出有文化品味、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种慢功夫,又是一种随风潜入夜式的浸润,这种读、思、写、用相结合的立体式阅读,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品出语文的乐趣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