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纸币上的建筑》
查资料找到这篇博文,原作者“老冲的博客”,文中分别介绍了第一套欧元纸币图案中的欧洲建筑艺术,搬过来加上图分享给大家。本长微博有增删。
欧元(euro),是欧元区(即欧盟17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马耳他、塞浦路斯、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货币合称。欧元纸币一共有7种,图案是由欧洲货币局公开征集而于1996年12月13日最终确定的,采用奥地利纸币设计家罗伯特·卡利纳的方案。各种纸币正面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门和窗,象征着合作和坦诚精神。纸币的反面是桥梁的图案,而且是虚构的桥梁,象征欧洲各国联系紧密。各种门、窗、桥梁图案分别代表欧洲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币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古典派、浪漫派、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铁式和玻璃式、现代派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http://s11/mw690/001KXy0hzy6RQJpMrOy9a&690
http://s13/mw690/001KXy0hzy6RQJqtc603c&690
5元纸币体现的是古典式风格的建筑。(Classical)
古典式风格的建筑反映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特色。大多数希腊的建筑物都有支撑着三角形屋顶的圆柱。不同的古典风格采用不同类型的圆柱,所有的东西都很简单而对称。公元前447年,希腊的建筑师设计了帕台农神庙——祭祀雅典娜女神的庙,这座位于希腊雅典的神庙因为宏伟的圆柱而成为古典建筑的典范。殿宇的外观源自北方木头的崎岖的形式,刻有凹槽的圆柱上面支撑着平坦的方形屋顶。建筑物内部的圆柱则显示了东方的特征:柱头具有螺旋形的图案,圆柱上的凹槽更为复杂。罗马人沿袭希腊的风格并发展了拱门、圆顶和拱顶。古典式风格的建筑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古罗马建筑风格和拜占庭建筑风格等。(有游客发现5元纸币背面是加尔桥,位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尼姆城的东北部,公元前1世纪建造,用于向古罗马大都会尼姆城提供清洁用水。----本博从游记中发现的啊)
http://s10/mw690/001KXy0hzy6RQJHNOopb9&690
10元纸币体现的是罗马风式风格的建筑。(Romanesque)
罗马风式风格的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马风式风格的建筑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罗马风式风格的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罗马风式风格的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随着罗马风式风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式风格的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罗马风式风格的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http://s13/mw690/001KXy0hzy6RQJKqoEs1c&690
20元纸币体现的是哥特式风格的建筑。(Gothic)
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http://s7/mw690/001KXy0hzy6RQJLGGTIa6&690
http://s7/mw690/001KXy0hzy6RQJMDmgS16&690
50元纸币体现的是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建筑。(Renaissance)
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http://s9/mw690/001KXy0hzy6RQJOnMLK98&690
http://s14/mw690/001KXy0hzy6RQJOVwVDad&690
100元纸币体现的是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风格的建筑。(Baroque & Rococo)
巴洛克式的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http://s12/mw690/001KXy0hzy6RQJQbp8f2b&690
http://s8/mw690/001KXy0hzy6RQJQW03Z47&690
200元纸币体现的是铁式和玻璃式风格的建筑。(The age of iron and glass)
玻璃、钢材和混凝土是现代的建筑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在建筑领域带来的影响。与以前那些黑暗、笨拙的建筑相比,铁式和玻璃式风格的建筑追求建筑物的简洁、明快,通风良好,并有足够的空间。“朴实”常被用来形容铁式和玻璃式风格的建筑特色。这种建筑装饰并不多,因为人们认为建筑物的目的比它的形状和样式更为重要。这种把玻璃和混凝土镶在钢铁框架上的“国际风格”几乎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得到。
http://s14/mw690/001KXy0hzy6RQJS70ZLfd&690
500元纸币体现的是二十世纪现代派风格的建筑。(Modern 20th century)
现代派建筑师们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二十世纪现代派的建筑风格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现代派的建筑风格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