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之三维策略
(2009-10-13 13:09:03)
标签:
育儿教育亲子沟通换位思考理解爱杂谈 |
分类: 育儿心理 |
“我的孩子特别倔强,我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道理也没用,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我家小孩3岁,在大人眼里一点都不听话,什么不能玩,他就偏去玩,要什么东西就要马上兑现,不买的话就大哭大闹,让家长很是头疼。对大人也不礼貌,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的宝贝现在不到2岁半,在同龄儿童中要比一般的孩子更调皮,什么事都比别的小孩逞强,说教都没效果,甚至还动过武力,实在让人头疼。请问我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
说到亲子沟通的3层境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再看看对促进良性的亲子沟通是否有所帮助。
我的同学娟还没有生孩子时曾写了一篇文章,主要观点就是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很快,我们的另一位同学莉看了文章后给她打电话说:“你讲的道理都很好,我也有所感悟,但是做起来可不容易。”当时娟还振振有词地“教育”了莉,现在娟回想起来,觉得那时候真是纸上谈兵。当她真正成为妈妈后,才体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站着说话怎么也比蹲下来轻松,至少蹲一会儿就会腰酸腿疼。但是娟之后发现宝贝儿子对自己的“高论”充耳不闻的时候,只要那时蹲下来与儿子沟通,母子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就很快解决了。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才能更清楚得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才能更真实地了解他的内心感受,才能更准确地做出回应。同时孩子也会感受到平等的信息。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很重要,因为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所包含的真正内涵是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态从心底真正放下。这是最难做到的。这一代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确实不一样了,他们好象天生就对尊重、平等有着更强烈的要求。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环境下,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泯灭了。可是,如果现在还想用上一代对待我们的那一套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摆起大家长的架子,那么,亲子冲突势必难免。
其实,“蹲下来”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放低自己。我们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在平视的状态下,我们也能体会到平等,语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心态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与孩子的交流会更加顺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领导在全员大会上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都是我们最不愿意碰到的倒霉事,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这些我们所认为“倒霉”的事,是不是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带给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往往是劈头盖脸式的,并且还很有心理优势——我这是在教育他!是为了他好!没有人否认父母教育的良好初衷,只不过方法值得商榷。当我们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即使真的认为自己错了,也会顾及面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同样,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强,方法不当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不但无效,还有可能爆发亲子冲突。而很多父母这时候也激动起来,很生气地做出结论:这孩子就是这么不听话!
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很多母亲最为狼狈的一段时光。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但是仍旧没想到一个小生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冲击。所有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不得不重新整合。
有一位母亲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某天晚上看着在床上熟睡的宝宝,不由地想到:他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从母亲体内那个安全、黑暗的地方被提出来,一瞬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强烈的光线、喧闹的人群,他要学着怎么吃到妈妈的奶水,学着辨认出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适应和完成。和这个弱小的生命比起来,母亲与宝宝到底谁更艰难一些?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有了这样的思考,母亲的心情开始平和下来,知道自己最该做的是什么。做为母亲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他,用我们的爱给他带来安全感,而不是整天心浮气躁地瞎忙活。
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层含义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字:理解。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并不是他们调皮捣蛋做错事,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实在有限,真的还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这代价只是一个被摔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唠叨吧,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暂存在心里。换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是把你的力气减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会拿不动而不小心摔碎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