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文怀沙的人生情怀

标签:
国学大师内心世界客观世界文怀沙宇宙 |
分类: 社会万千 |
文怀沙,著名的国学大师,精通楚辞、红学、书法、吟咏等。编著有《屈原集》《离骚今绎》《楚辞今读》等,尤其是倾注50年心血编撰的200卷《四部文明》堪称国学宝藏,98岁的老人,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在纷扰城市中,他是如何保持宁静心态?他和国学大师们又有什么样的交往轶事?他是如此面对网络对他的种种质疑?笔者带你走进国学大师文怀沙,去追忆似水流年,细述人生情怀。
年龄的秘密,人老心不老
青年作家吴志菲女士、诗人作家余玮先生是这样描述文怀沙先生的:“银髯飘拂,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行动矫健,思维敏捷。他没有半点龙钟老态,神采奕奕,谈笑风生。”
香港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记者许戈辉女士面对文怀沙先生的印象是:“与他对谈,他声如洪钟,时而诙谐幽默;时而语出惊人,纵论古今;时而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他的鲜明丰腴、率性而为的个性,令晚辈们领略了一位近百岁老人的风采,令人赞叹不已。”
有人说文怀沙是一位忘年的神仙,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证,还有已经出版的辞典,或者报刊,都肯定他出生于1910年1月15日,现在应该是快99岁了。但有趣的是,发给文老的有关证件,包括出国护照在内,明确填写了他出生于1920年1月15日。文老风趣地说:“我应是1910年出生的,如果从精神体力来谈,说是1920年出生,都感到委屈,我很想变成1930年,但是这个可能性不存在。我认为,人其实70岁以前,是一岁算一岁,70岁以后,应该把这个制度改成公制,就是两岁算一岁,那么从70岁开始就是35公岁,就不会感到年龄的威胁,因为增一岁就离坟墓近了一年,但老了是肯定的,想时光倒流也不可能。你看我的牙齿很好,其实我是无‘齿’之徒,是经过整理的”。
谦虚的品质,向年轻人学习
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个诗人听说活了一百岁,其它很少,百岁的人不多的,如果活了百岁而有出息,在文学史上,在科技史上,响当当有地位的,恐怕还没有。活得长寿的文学家,歌德,托尔斯泰,才活八十多岁;中国的文学家,杜甫活了59岁,韩愈呢,也是五十多岁,柳宗元才活四十多岁;英国最有名的诗人,雪莱、拜伦很年轻就死了,普希金也三十多岁;最卓越的诗人,济慈才活了二十多岁,他们的一生不因为他们年龄短,而显得那么贫乏,一个他对这个世界的贡献是主要的,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生命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度而不在于长度。一滴水怎么可以不干,滴到海里。文老说:“一个人老了以后,怎么可以不衰退,主要是谦虚,而且要善于向年轻人学习。学习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孔夫子的办法,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用现在的时髦话讲,向群众学习,这是孔夫子的态度。另一个是屈原,叫‘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就是向年轻人学习。”
内心的宁静,宽广的胸怀
文老认为有两个宇宙,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宇宙,一个是内心世界的宇宙,而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尤为重要。前一段时间,文老到九江去看陶渊明的故居,欣然提词:“营造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幸福,至少应与改造客观世界一样重要。”陶渊明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我盖一个房子,在一个很热闹的闹市里头,外面都是车水马龙,但是陶渊明因为内心的宁静,好象在偏僻的山里一样,没有感觉到那个车马的喧闹声。表现诗人既不争名,也不夺利的宁静心境。这首诗,文老说终生受益匪浅,他说:“如果你的内心世界不干静,哪怕你到一个最安静的疗养院里去,他也睡不着觉,为什么,因为满脑子的功名利禄。”“成功绝不是来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结果,而幸福源于内心世界的的安静和慈悲。所以,他说:“我常常说,最伟大的空间应该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空间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哲人的情怀。” 文老先生是哲人、是学界泰斗,他的心胸就比天空更广大、更宽阔。他说:“我只记爱,不记恨;我只记恩,不记仇。并不是我宽恕别人,而是这样我心里舒服啊。我不能老想着这个人的毛病,一天到晚想谁得罪我了,谁给我使绊儿了。”他还说“对别人的宽恕,对自己也是宽恕。……如果我天天一脑门子都是官司,这个仇人,那个敌人,到处制造了很多不是敌人的敌人,还不如广交朋友。”
中华传统文化最精髓的地方有三个:一个是儒,以孔子为代表;一个是道,以老子为代表;还一个是佛,释迦牟尼,是外来的。大学之道讲修养,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第一个就是正心,修养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内心的修养以后,考虑的是身体的健康,所以第二个是修身。正心加修身,才算得上真正的身心健康。用现代的词来说,就是首先要自爱,然后才是爱家,就是齐家,让家庭和谐。爱了家以后是治国,然后是平天下。这是儒家的思想。它的出发点是从内心世界算起。比如,一个人在不得意的时候,总是怪客观世界,如果走出去下雨,这个人就骂,这个鬼天,刚才好好的,我一出来就下雨,其实这种人很愚蠢的,如果你真出去淋了雨,你不要怪老天爷为什么下雨,只怪自己没有带伞,未雨绸缪这一点没有做到。所以,最聪明的人往往用自我批评去代替批评。我想,如果一个人,无论什么事情,退后一步,多从自己找原因,多检查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不足,这才是最重要的。
追忆钱仲书,长辞知己别
文老最尊敬钱仲书先生,但最后,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这让文老一生后悔不已。文老说:“但现在看钱仲书赠给我的书,亲笔签许的:‘燕兄春嫂立正,钱仲书敬奉。’手泽人在,贴在脸颊,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故人的体温,仍然可能听到故人心脏的膊动,他的声音笑貌,闭着眼睛,如在眼前。甚至于我们两人不欢而散,那个镜头,也使我感到心酸,交情不终啊,有很多好友,到头来由于某种误会,各走各的路,现在想来仍心痛不已。所以,为什么人不能更宽大一点,我们有时候被名和利蒙蔽了我们的理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清代有一位诗人顾贞观说:“范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人生莫不如此。
屡遭质疑,无愧于心
今年2月网络盛行对文老的大量争议,李辉在《北京晚报》(2009年2月18日)写了一篇《三疑点诘问真实年龄及其他——李辉质疑文怀沙》一文,对年龄出书学问等提出诸多质疑,一时间风起云涌。文老回答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我诞生于忧患频连之己酉腊月初五,即阳历一九一零年一月十五日,其它歧说,俱不足信。后世史家当以此为据,无劳辨析,此哀言也;亦善言也。自揆平生碌碌,泰半荒度。堪留赠后贤及我不认识之子孙,已公开刊布者有:“正清和”三十三字真经及《四部文明》二百卷(约近一亿四千万言)。知我,罪我,有书为证,乌足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估且不论他的年龄和学术方面的争议,真真假假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但文老的人生情怀足以给我们启示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人生百年,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