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光
《三国演义》的两大华彩乐章读后的感受截然不同:赤壁之战一段越读越痛快,六出祁山一段越读越沉郁。尤其读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长叹。诸葛亮为何会出师未捷?我不是专家学者,没有进行严格地探究考证,只有几点肤浅的认识写来供大家娱乐,聊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军事的角度而言,诸葛亮北伐犯了兵家大忌。首先士兵远征可能因水土不服或疲惫等原因而减弱战斗力,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其次蜀国处在盆地,交通闭塞,若北伐必须翻山越岭,劳师以远则后勤补给线很长,粮草供应困难。再次主动北伐有侵略之嫌,非正义之师,师出无名则军队士气不旺。总之“客场”的战争是不好打的,当年曹操八十万大军南下,不是被火烧赤壁了吗?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征讨东吴不是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吗?况且战争拼的是国力,弱小的蜀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北伐。
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国策是先取荆州和益州建国,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北伐曹魏一统天下。然而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与曹魏接壤,东与孙吴毗邻,魏吴两家对此地虎视眈眈,可见荆州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况且荆益二州隔着长江三峡,交通不便首尾难顾。从地理角度来说,隆中决策第一步就有致命的漏洞,第二步就更无从谈起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虽然天下统一是众心所向,然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却是不可改变的规律。分裂必有战争,长期分裂民生凋敝百姓厌战,必然会走向统一,所以分久必合。统一必有太平,承平日久社会富足之后必然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战争进而走向分裂,所以合久必分。看看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就一目了然:分裂的战国——统一的秦汉——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统一的隋唐——分裂的五代辽宋夏金——统一的元明清。诸葛亮处在合久必分的时代,怎可能再一统天下呢?
从历史角度来看,东汉以前的统治阶级是贵族,而魏晋南北朝的统治阶级是士族。三国时期正是以刘皇叔为代表的贵族退出统治舞台而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士族登上统治舞台之时,诸葛亮为了刘皇叔的江山北伐中原与司马懿对垒是逆潮流而动,诸葛亮一人之力怎能改变历史的潮流?
小说家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崛起到鼎盛再到灭亡的完整过程。两汉之前的夏商周,两汉以后的唐宋元明清无不如此。大汉王朝气数已尽,诸葛亮却还要“兴复汉室”岂不是梦想?
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建,这丝毫没能遮挡住他的光芒。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堪称千古楷模。但诸葛亮受到世人广泛赞誉并不完全因为这些。统治阶级需要一位鞠躬尽瘁的忠臣,普通百姓需要一位爱民如子的清官,他们都选择了诸葛亮作为榜样。更重要的是文人们也选择了诸葛亮,当他们怀才不遇时会想到诸葛亮身为文人能出将入相,当他们科举路上屡考不中时会想到文人诸葛亮受到统治阶级三顾茅庐的礼遇而功成名就,这些让文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诸葛亮占全了,他成了文人们理想的化身。因此文人们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塑造的尽善尽美,写的他呼风唤雨通天彻地无所不能。所以当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时令人惋惜与哀叹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简介:王吉光,男,
1978年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在姜楼镇工作,喜欢古典文学,发表多篇文章。全国中语会语文报刊协会研究员,惠民县书画协会会员。
加载中,请稍候......